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智慧农业发展,作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等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体现了智慧农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向。遂昌县是浙西南革命的重要发源地,具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特征,长期以来遂昌农业面临“一大瓶颈、两大难题”。一大瓶颈是土地零散不平整,“巴掌田”“鸡窝地”较多,耕作和建设成本高。两大难题一是精深加工不足,二是初级产品销售困难。近年来,遂昌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智慧农业的重要论述,把智慧农业作为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着力点,利用数字技术从产加销各环节进行全链条改造,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创新、技术驱动、产业重构、党建引领,形成了新蓝图、新优势、新动能、新模式、新机制的“五新”局面,开发形成了以“茶叶、竹叶、稻叶、箬叶、薯叶、三叶青”6个小叶片为基础,年产值2个超10亿元、4个超亿元的6大产业链,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0年达到11%以上,近1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9.1%,分别高于历年全国平均水平,探索出了一条以智慧农业赋能产业振兴、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路子。
一、基本情况
遂昌地处浙西南山区,武夷山脉仙霞山贯穿全境,土地覆盖特征为“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七分,乡村产业发展长期面临生产效益不高、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近年来,遂昌县委县政府强化科技创新和改革创新意识,立志走出一条弯道追赶超车的新途径。全县人民立足当地红绿资源优势,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以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以政策创新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效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吸引外地企业生根开花,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全县以“茶叶、竹叶、稻叶、箬叶、薯叶、三叶青”6个小叶片为基础,开发形成了年产值2个超10亿元、4个超亿元的6大产业链;拥有遂昌菊米、三叶青、龙谷茶和土蜂蜜等四大国家地理标志,遂昌菊米、龙谷茶、三叶青、长粽、烤薯等成为省级知名土特产。近年来相继入选首批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智慧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二、做法与成效
(一)规划布局,构建智慧农业发展新蓝图。一是编制建设规划。遂昌将智慧农业纳入县域发展核心战略,制定了“1+N”规划体系,即《遂昌县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施方案》1个县域总规划、《遂昌县乡村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遂昌县乡村振兴发展规划》《遂昌县茶产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等N个专项规划,成为浙江省山区26县唯一入选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名单的地区。二是建立一个数据库。遂昌以全县201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为基底,精心绘制全国首个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乡村振兴分类底图,构建“遂昌县特色产业导图”,搭建智慧农业“数字大脑”,破除“信息孤岛”,实现一张底图管全局、一套数据理家底。三是打造一张农码网。开发建设遂昌县数字乡村驾驶舱,通过集成监控设备和农产品溯源信息,从生产源头搭建全链路溯源系统,并配套品控、认证、生产标准制定等服务,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路信息传到“浙农码”,为每一件农产品创建唯一的“原产地身份证”,实现农产品来源可查、责任可究。
(二)政策创新,构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一是创建支持政策。出台《遂昌县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若干意见》,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主体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累计兑现奖励金额6033万元,惠及农业主体3920个。目前遂昌加速推进产业政策迭代,在每年安排4000万元政策资金的基础上再新增1000万元,助推智慧农业发展。二是强化农险保障。创新“保险+智慧农业”模式,为当地种植业提供风险保障与科技赋能,2024年全年总保费1330.9万元,较上年增长20%左右,综合赔付率135.2%,线上承保理赔率达90%以上。如开发全市首例棘胸蛙特产养殖保险,保费75%由财政补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棘胸蛙死亡,养殖户每只蛙可以获赔6—8元。三是强化基础建设。为破解山区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等问题,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小田并大田”等方式,整合零散耕地,建立“电子田埂”档案,实现“一田一码”。全县共建成高标田6.1万亩、改造提升0.9万亩,占全县种粮面积的44.0%。

图为遂昌县整治建设后的绿色农田
(三)技术驱动,构建智慧农业发展新动能。一是积极引进专家团队。主动与科研院校联系,先后成立“遂昌县茶叶技术推广站院士专家工作站”“金寿珍专家遂昌工作站”,重点攻关生态茶园建设、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全县共建设天敌友好型诱虫灯1200多台、诱虫板30万块左右,控害面积4万余亩。二是探索应用新技术。在重要产粮乡镇推广应用“一杆农眼”、智能虫情测报灯和昆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等数字化设备,覆盖全县粮食种植面积50%以上,实现精确预报、精准防治。三是创新研发“新农机”。聚焦丘陵山区“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难题,依托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双强(浙江)科创有限公司,重点研发无人机“新农机”装备。目前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无人机广泛应用于农林病虫害防治、森林航测、农林病虫害监测、农林吊运等诸多作业场景,已获实用型专利20余项,在农业、林业等领域飞防服务面积达121万亩次,实现全县服务100%覆盖。

图为油菜无人机绿色防控
(四)产业重构,构建产业组织新模式。一是建设“共富工坊”。按照浙江省建设共富示范区的总体安排,县委县政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企业通过组织重构,建设“共富工坊”,促进就业创业,由企业带领大家一起干、共同富。二是创新销售模式。遂昌以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花园数字乡村公共服务中心、高山名茶电商产业园等为基础,并依托抖音、淘宝等平台“云直播”带货,实行“线上小程序+线下销售点”模式,有效破解了农产品分散式销售、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全县累计建成电商直播间37个、电商直播基地4个,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1000人。三是统筹物流服务。整合现有邮政、交通运输、第三方物流资源,建成全省首个数字乡村物流中心,同步拓展“服务+”场景,助力茶叶、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2024年实现全县乡镇街道“快递进村”全覆盖,助力农特产品出村进城9.54万件、同比增长61%。

图为农业“双强”社会化服务中心
(五)党建引领,构建组织落实新机制。一是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建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的工作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确保政策执行有力。二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监管网络。将智慧农业项目建设纳入监管网络,针对建设任务、办理周期、责任单位、责任人等关键节点,通过“五色灯”和“三色牌”,实现全程公开、智能提醒、精准督查,有力加快项目进度。三是注重人才培育。完善现代“新农人”创业孵化体系,创立农创客发展联合会,配套建设一批电商产业园、农创园、农创客共富基地、农业“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农创孵化平台,深化推进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育壮大现代“新农人”队伍。
通过发展智慧农业,全县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减少5.9%、3.9%,亩均粮食产能增加5%—8%,2024年遂昌“土特产”全产业链产值达105亿元。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10年达到11%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连续4年高于全国30%,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幅度连续3年居浙江山区海岛县前三、丽水市第一。
三、经验启示
(一)系统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前提。遂昌发展智慧农业率先构建“1+N”全域规划体系,以县域总规划联动多项专项规划形成矩阵。通过绘制乡村振兴分类底图、搭建产业导图和智慧农业“数字大脑”,打造“一图管全局、一码溯全程”模式,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控。实践表明,科学规划是智慧农业的“导航系统”,前瞻性布局才能让数字技术精准嵌入产业链。
(二)创新驱动是提质增效的核心。以技术创新破解山区农业瓶颈,依托院士工作站攻关关键技术,推广数字化设备覆盖半数粮田,自主研发无人机获20余项专利。以政策创新激发活力,设5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创新“保险+智慧农业”模式,2024年农险保费增20%、线上理赔率超 90%。实践表明,技术与政策双轮创新是突破资源约束的 “核心引擎”,助力产业质效双升。
(三)健全机制是长效发展的保障。构建“党政主抓+数字化督查”党建引领机制,以“五色灯”“三色牌”监管项目全流程。创新产业组织机制,通过“共富工坊”带动万人就业,物流中心推动农特产品出村进城量增61%。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建农创客平台、育“新农人”队伍。实践表明,健全机制是智慧农业的“稳定器”,筑牢制度保障才能凝聚合力、惠及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