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促会是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简称。中国革命老区是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全国有1599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28个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顾委撤销后,邓小平、陈云、习仲勋等同志倡导,一大批党政军离退休老同志联系社会各界成立了这一全国范围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山东有16个老区市109个老区县,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2009年成立。 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10月17日,承担着“弘扬老区精神、推动老区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光荣使命。烟台既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未来,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将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老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到2023年2月25日,烟台市所辖十五个区市已全部成立了老促会组织。
首页 > 外地之窗外地之窗
湖北大冶:三产融合发展 催生转型新机——资源枯竭型县市的乡村振兴实践探索
2025-11-20 10:21:04来源:中国老区网作者:凌云 严孝章 李林涛 马小芳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与民生改善,指出“我一直牵挂着资源枯竭型城市,惦记着这些城市经济怎样、人民生活怎样”,强调“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首先要把民生保障好,把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好,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等等。湖北省大冶市是红三军团的创建地,红十二军、红八军诞生地;也是中国近代民族钢铁工业的重要摇篮,更因资源禀赋的变迁成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大冶市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直面“一钢独大”产业困局、生态修复压力及“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资源约束,以“大兴农冶”的战略魄力,将农业三产融合作为转型核心路径。通过统筹构建协同机制、产业聚合筑牢根基、龙头引领释放动能、创新激活内生动力,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加工+服务”复合功能跨越,实现了从“钢城煤都”到“农旅融合示范市”的华丽转身,成功探索出资源枯竭型革命老区以三产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转型路径,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一、基本情况

大冶‌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国土面积1566平方公里,总人口86.5万。作为全国118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面对资源枯竭与生态约束,大冶市以农业三产融合为转型突破口,探索构建“红色铸魂、绿色筑基、产业为要、融合增效”发展模式,以强县工程为抓手,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动员群众参与,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加工+服务”复合功能升级,实现了从“钢城煤都”到“农旅融合示范市”的转型。2024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112.1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92元,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获评“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二、做法与成效

(一)坚持体系推进,提升融合效能。大冶市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坚持规划先行、系统施策,构建“三位一体”支撑体系。一是持续推进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市委领导下的乡村振兴联席会议制度,实施由“四大家”主要负责人挂帅的产业链链长制,对稻米、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水产重点农业产业链实行“一个产业链、一位市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支持政策”工作机制。每年统筹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产业链建设奖补。二是多元协同的要素保障体系。构建“财政引导、金融助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设立三农金融服务中心,成立两山投、文旅投等市属国有企业服务乡村振兴,缓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实施“能人回乡”工程,吸引企业家、技术能手等下乡投资兴业,为乡村产业注入新鲜血液。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三权分置”改革为契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三是示范引领的梯度培育策略。采取“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全域推进”的策略,通过打造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全市三产融合发展。聚焦“1+5”重点农业产业链,建成多个示范样板基地。推进和美乡村“千百工程”(千湾整治、百湾示范)。保安镇获评“中国最具特色魅力乡镇”,还地桥镇入选“荆楚十大最美小镇”,殷祖镇朱铺村等30个村成为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示范体系。

图为三山湖千亩梨园

(二)坚持全链打造,聚合产业联动。大冶市以“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思路,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多元价值拓展,贯通“三端协同”产业脉络。一是前端筑基:标准化基地集群发展。以世行贷款撬动社会资本5亿元,建成狗血桃、白茶、栀子黄等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大箕铺镇建成万亩连片标准化优质蔬菜基地、集成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创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二是中端强链:精深加工提质增效。培育劲牌、天天红、鑫东等58个规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构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加工体系。超丰米业通过“五统一”模式,带动金牛镇4万亩优质稻种植,加工环节增值率达30%。三是后端延伸:冷链物流与业态创新。建成大冶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园,年吞吐量60万吨,构建覆盖“田头预冷—全国配送”的全链条温控体系。发展“农业+文旅”“农业+电商”新业态,龙凤山农旅综合体打造智能温室农业、矿坑改造的星空露营、红色实景研学等沉浸式场景,2024年综合收入1.5亿元。殷祖白茶通过茶旅融合年收入超2000万元。

(三)坚持龙头带动,促进强县富民。大冶市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引擎,“引育并举”强化辐射带动,激活企业、农户、地方经济“三方共赢”的发展生态。一是培育产业标杆。实施“龙头企业倍增计划”,重点培育龙凤山、超丰米业、富渔生态等领军企业。富渔生态建成全省最大的黄金湖甲鱼母种繁育基地;鑫东生态引进“信丰模式”建成连栋温室大棚,效益较传统种植提升200%。二是强化利益联结。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生态圈。金山店镇火石村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工厂,通过土地入股发展菊花全产业链,带动村集体收入从5万元跃升至60万元。三是驱动科技赋能。鼓励企研合作,劲牌公司联合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成立“中药发酵工程技术中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富渔生态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研发“仿野生甲鱼养殖技术”,使商品甲鱼品质接近野生标准,售价提升40%。

图为殷祖白茶采摘

(四)坚持模式创新,赋能高效发展。大冶市以制度创新破解资源碎片化、产业低小散、人才短缺等难题,探索破解“三大瓶颈”系统方法。一是“联村经济”激活资源。在行政区划不变、村民自治不变、集体资产产权不变“三不变”前提下,由乡镇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整合多村资源“抱团发展”,全市5个乡镇推广该模式,盘活闲置资源3万余亩,村均增收超20万元。二是“全链联合体”重构农业生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联品种、联标准、联服务、联订单、联品牌”五联驱动,构建闭环产业链。搭建“三农服务云平台”,整合487台农机北斗导航作业,实现旋耕成本降30元/亩、植保效率提5倍。三是智慧矩阵驱动品牌溢价。推进“互联网+农业”,金牛镇金青牛生态园集成5G虫情监测+纳米硒种植技术,实现车厘子“南果北种”(亩收益约18万元)、富硒西瓜溢价30%。依托“山珍冶味”区域公用品牌矩阵,2024年直播助农活动21场,带动三山湖翠冠梨3天售出1.5万斤。


图为龙凤山年货节上游客参与制作印子粑

三、经验启示

(一)更新理念是首要。大冶市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秉持不竭发展理念,以工业化思维与力度贯穿农业全链条培育,将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等工业基因深度植入产业根基,以大抓农业的魄力奋楫现代化大农业。大冶实践证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不必受困于传统路径依赖,通过理念革新,生态修复的成果能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势能,让农业从“副业”变成“主业”,让乡村从“后方”走到“前台”。

(二)系统谋划是前提。大冶市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建立市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大冶实践证明,农业三产融合不是孤立的产业行为,需要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多方力量,让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按规律流动,才能避免产业发展“碎片化”、“短平快”,实现乡村振兴的整体性突破。

(三)科技驱动是内核。大冶市将科技创新作为三产融合内生动力,贯穿产业链全过程,借力一菜一码、智慧农业等数字技术深化企研合作,以科技赋能全链条提质增效。大冶实践证明,传统农业可以通过科技注入新活力,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个环节都能因技术创新而增值,小农户也能共享科技进步的红利,让农业成为有奔头、高附加值的产业。

(四)人才聚合是支撑。大冶市实施“能人回乡”工程,吸引企业家、技术能手等各类人才下乡投资兴业,通过领办企业、整合资源,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益,成为破解资源碎片化的关键纽带。大冶实践证明,乡村的发展终究要靠人来激活,无论是本土培育的“土专家”,还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人才的聚集能让闲置资源“活”起来,让分散力量“聚”起来,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不断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