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并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吴起县是著名革命老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生活战斗,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在此结束长征,从此吴起以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和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出发点而彪炳史册。近年来,吴起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以产业转型奠定绿色发展基石,以生态转化拓宽惠民增收路径,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黄土高原地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绿色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先后获评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西部地区县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典型案例优秀县市等荣誉称号。
一、基本情况
吴起全县县域面积3791.5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8个镇,共9个乡镇(街道),户籍人口约15.2万,常住人口14.32万。吴起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毛乌素沙漠南缘,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场洪水满沟泥”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上世纪90年代末,吴起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伟大号召,在全国率先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将水土流失严重的155.5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一举退耕到位。这些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矢志不移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县域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但是,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项目资金逐年递减,加之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实现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乡村要振兴的有机统一,成为吴起这样一个生态脆弱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吴起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为指导,立足县域生态资源禀赋,在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实践中找准发力点,以退耕还林成果巩固为基础,创新推行“生态筑基、产业兴村、富民增收”的联动机制。通过将绿色理念贯穿乡村规划、产业培育、民生改善各环节,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逐步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百姓增收与县域发展互促共进的特色路径。
二、做法与成效
(一)坚持系统治理“保生态”,奠定乡村振兴绿色基础。一是山上造林,增绿扩绿。着眼打造新时代西北地区“塞罕坝”,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调整林分结构,推广微地形造林、覆土覆草等抗旱造林技术,设计“补植+修枝+割灌”等退化林修复模式,完成造林39.5万亩。计划到2030年全县林草覆盖率达80%,实现由浅绿向深绿转变、深绿向美丽提升。二是山腰改田,稳粮增产。坚持以“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升”(提升地力、产量、效益)为基准,逐步将山腰“窄条梯田”平整治理为“宽条梯田”,配套实施节水灌溉、田间道路、土壤改良等措施,累计恢复利用灌区2.1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25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55.3%,全县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三是沟道打坝,保水固土。采取“以坝控制、节节设防、留足水道、畅通行洪、适度开挖、分级削坡、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等针对性措施,新打淤地坝400座,治沟造地1.2万亩。2024年8月,北洛河流域发生30年一遇洪水,吴起县境内淤地坝无一溃坝,发挥了滞洪拦沙重要作用。

图为退耕还林和农田改造成效
(二)坚持低碳生态“兴产业”,厚积乡村振兴绿色实力。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聚力打造多元支撑的绿色产业体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一是高端低碳发展油气化工产业。依托省级化工产业园,招引投产25亿方天然气净化厂、20万吨混烃分离、100万方天然气调峰储备站等重大能化项目,谋划布局40万吨液化天然气(LNG)项目,促进油气资源就地转化利用。二是规模化发展光伏风电产业。招引落地国电龙源、华润电力等16家新能源企业和晶源光伏焊带、特瑞豪风电装备制造等6个配套制造业项目,整县实施千村万户“光伏+”项目,让农村闲置屋顶变成“阳光银行”,全容量并网133.5万千瓦,打造延安市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三是循环有机发展果畜棚栽产业。招引新希望、山东水发等农业龙头企业8家,发展山地苹果12万亩、日光温室6250座,建成万头和牛养殖、千万棒香菇种植基地,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创新畜光互补、菌光互补循环农业模式,贯通种养加销、融合一二三产,实现农业全链条生态发展。四是充分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打好“红色”“绿色”两张牌,优化布展长征胜利纪念园、退耕还林展览馆和新时代实践馆,建成张湾子毛泽东旧居、南沟生态度假村等高A级景区6个,争取“两长”国家文化公园项目4个,大力发展红色研学游、生态康养游、历史文化游和民俗体验游,以全域旅游发展“美丽经济”、激活乡村潜能。

图为油气、新能源产业向“绿”而行
(三)坚持生态转化“增收入”,拓展乡村振兴绿色路径。统筹兴林与富民、增绿与增收,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创新生态惠民举措,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一是激活林下经济促增收。实施以兴办百家林产品加工企业、扶持千家种养专业户、改造万亩经济林园为主的“百千万”林产振兴工程,构建沙棘原浆加工、林下养鸡养蜂、中药材种植、山桃山杏采摘等特色林产体系,同时推广生态渔业模式。2024年全县林业、渔业收入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比达22%。二是发展碳汇经济促增收。布局实施百万亩绿色生态屏障、百万亩森林质量提升、百万亩碳汇储备林三个“百万亩”项目。目前,已完成碳汇林开发79万亩,预计首期实现碳汇交易量24万吨、收益约1920万元。三是倾斜林业项目促增收。创新“管护优先、效益补偿、自主育苗、劳务造林”四项生态惠民举措,把林业项目优先向村集体和农户倾斜,从脱贫群众中选聘护林员,人均年补助6000元;每年发放生态效益补偿金2360万元,2.6万户农户户均年增收907元。培育苗木繁育大户150家,户均收入达10万元以上;吸纳造林务工人员9800人,人均年劳务增收7597元。202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19元,脱贫群众人均收入由脱贫攻坚期末的11645元增长到2024年的19831元。

图为丰收的果园
三、经验启示
(一)必须坚持生态优先,走好和谐共生之路。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最持久的优势。吴起县将生态修复作为乡村振兴的前提,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三北”工程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创新“山上造林、山腰改田、沟道打坝”的立体治理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基础。实践证明,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将生态优先原则贯穿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全过程、各领域,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让生态优先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驱动力。
(二)必须坚持产业为基,走好绿色转型之路。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振兴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吴起县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构建了“油气工业低碳化、农业产业循环化、文旅产业特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把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作为重中之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业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三)必须坚持生态惠民,走好“两山”转化之路。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绿色惠民,让群众分享生态红利。吴起县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开发碳汇交易、实施生态补偿等举措,多渠道增加农民群众收入,让绿水青山变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实践证明,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让农民成为绿色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形成“绿水青山—增值变现—富民强村”的闭环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