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并明确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这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我们党首次将共同富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区,是典型的革命老区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酉阳县2020年整体脱贫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指示,锚定共同富裕根本目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共富合力;加强顶层设计,确立共富目标;创新制度机制,激活共富动能;业态品牌双驱,赋能共富乡村,探索出一条具有较强示范意义的乡村共富路径。2024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23元,同比上年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9元,同比上年增长7.6%,城乡收入比从2.05:1降至2.02:1,低收入群体持续“清零”,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一、基本情况
酉阳地处武陵山区腹地,面积5173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街道),户籍人口86万,其中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85.2%。酉阳山清水秀,生态环境良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地区贫困问题较为突出,是2020年最后一批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县之一。酉阳县作为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后将共同富裕作为重要发展目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目前,全县已打造20余种共富业态,“酉阳800”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第一批设立的15个试点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达50.8万元,何家岩村等典型案例入选国家级改革样本。

图为花田乡梯田丰收景象
二、做法与成效
(一)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共富合力。县委县政府将思想引领作为行动先导,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等重要论述,引导各级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立足国情、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基础薄弱的农村山区而言,共同富裕不仅是发展的核心目标,更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抓手,其重要性与紧迫性尤为凸显;实现共同富裕,其核心在于通过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统一思想基础上,召开共富乡村建设工作会议,明确“农民主体”是共富核心,部署“百户创业”“以工代赈”等十大重点任务,为共富实践锚定方向。县领导带头深入乡镇村社,向群众解读政策,推动村民从“要我振兴”向“我要振兴”转变。通过持续的思想发动和政策宣讲,全县干部群众对共同富裕的认同度显著提升。2023年民意调查显示,通过教育引导,村民对共富政策的支持率达92.6%,主动参与乡村建设的农户比例较上年增长37%,形成了“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大家一起干”的生动局面。
(二)加强顶层设计,确立共富目标。酉阳县对共富乡村的规划设计,经历了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摸索过程。2021年11月,县政府联合腾讯公司、中国农业大学,以花田乡何家岩村为核心示范区,正式启动“共富乡村建设”试点项目,随后迅速将试点范围扩大到15个村,开启了共富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2023年7至8月,发布《酉阳共富乡村白皮书》《共富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酉阳实践》,系统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确立了将试点村从15个拓展到50个的扩面计划,使共富乡村建设进入规范化、规模化推进阶段。2024年9月,首次将共富乡村纳入县级战略目标,提出“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示范地、美丽重庆先行地、巴渝和美乡村样板地”的“三地”定位,进一步提升了共富乡村建设的战略高度。2025年3月,发布《酉阳县2025年到户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共富产业扶持政策,强化脱贫户内生发展动力,为共富乡村建设提供了更精准的政策支撑。这些政策文件明确了2025年、2027年、2035年等阶段性共富任务,提出“强县富民”为核心,“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治理优”为目标,涵盖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多维度量化共富指标,形成了“短期突破、中期深化、长期引领”的递进式发展路径。例如,在居民收入方面,提出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35:1(此目标已提前实现,2024年已降至2.02:1);在村集体收入方面,提出202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实现100%覆盖,2027年50个共富乡村试点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达50.8万元;在共富乡村推广方面,提出到2027年将共富乡村模式推广至150个行政村等。

图为村民通过电商拓宽销售渠道
(三)创新制度机制,激活共富动能。酉阳在推进共富乡村建设中,用系统性思维构建起“1+4”制度框架,通过机制创新让资源动起来、人才聚起来、收益增起来。“1”即以农民为主体的核心机制,这是整个制度框架的根基。酉阳始终将农民置于共富实践的中心位置,通过组建共富乡村合作社,允许农民自愿申请入社,让农户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创新“三权分置”治理结构,所有权归村集体、经营权由合作社集中行使、监督权赋予村民议事会,形成权责清晰的治理闭环;建立“提案—决议—公示—执行”四步决策流程,确保农民在项目运营、建设实施、利益分配等关键环节深度参与。2024年,村民对重大事项的表决参与率达81%,真正实现了“农民的事农民说了算”。“4”即支撑共富动能的四大支柱机制,层层递进激活乡村发展活力。一是资源盘活机制。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重点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闲置农房、山林水域等“沉睡资源”入市交易。截至2024年底,全县已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4宗,总金额超2000万元;同时推动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房屋使用权入股合作社,让农民从资产增值中获得稳定分红,2024年户均股权收益达1200元,实现“静态资源”向“动态资本”的转化。二是以工助富机制。该机制旨在通过项目建设带动群众就业、增加收入,为此建立了民生与产业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重点优先纳入群众当前急需的道路硬化、水利设施修缮、特色产业基地搭建等项目。2023年至2024年,全县围绕这类项目共实施129个,并且明确规定每个项目在用工时,本地村民的占比不得低于60%,同时优先吸纳脱贫户、监测户等重点帮扶群体。通过这一机制,累计带动1.2万人次实现就业,人均增收约8000元,实现“项目建设推进+群众就业增收”的双重效益。三是CEO培育机制。通过“雏鹰计划”面向社会公开选拔53名懂经营、善管理的职业经理人(即“乡村CEO”),为其提供政策培训、资源对接等支持,鼓励他们扎根乡村盘活资源。目前,这些CEO已带动发展民宿集群、电商服务站、农旅融合项目等新业态37个,其中花田乡何家岩村的乡村CEO推动贡米产业链延伸,仅2024年就带动村集体增收150万元,有效激活了乡村经营活力。四是数字运营机制。创新构建“1个高校+1个企业+1个村”的结对帮扶模式,即每村配备1支高校专家团队和1家企业技术支持力量,通过智力与技术赋能,为乡村发展插上“数字翅膀”。全县推出“茶米油蜜青蒿酵素”六大主导产品,建立全流程可溯源体系,升级微信小程序,深化“酉云满天星”行动,推动线上“引流”、线下销售,2024年实现产品销售额10亿元,平均溢价率超40%,让数字经济成为乡村发展新引擎。这套“1+4”制度框架,既守住了“农民主体”的根本,又通过四大机制破解了乡村发展中“资产僵、智力缺、用工难、经营弱”等痛点,让共富动能持续涌动。
(四)业态品牌双驱,赋能共富乡村。酉阳以产业赋能为核心,通过培育多元共富业态与打造特色品牌矩阵,构建起“业态兴、品牌强、农民富”的共富生态链。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创新发展高端民宿、文创产业、乡村旅游等20余种共富业态,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双泉乡永祥村依托喀斯特地貌与原始森林,开发“生态研学+户外探险”项目,年接待研学团队1.2万人次,带动50余户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月增收超3000元;板溪镇杉树湾村以“农光互补”模式,在300亩坡地实现“上可发电、下种黄精”的立体收益;花田乡老龙村借山地气候发展“稻蟹共生+云认养+非遗文创”,亩产值破万元。在此基础上,酉阳以“酉阳800”区域公用品牌为引擎,放大800米海拔、高负氧离子等生态优势,构建覆盖50类353款产品的品牌矩阵。通过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68家企业授权及“有机认证+溯源分成”机制,2024年品牌销售额突破21.8亿元,带动20万农户共享红利,油茶产业户均年收入达1.5万元。当年共富示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25元,同比增长17.1%,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跃升。

图为“酉阳800”区域共用品牌面向全球发布
三、经验启示
(一)乡村振兴需以共同富裕为导向。酉阳作为原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摘帽后未止步于阶段性成果,而是以共富为长远坐标持续发力。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能仅追求单一经济指标跃升,更要注重发展成果普惠共享。唯有锚定共富目标,才能凝聚政府、市场与村民力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实现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质变,让乡村振兴在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中行稳致远。
(二)共同富裕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酉阳创新“1+4”制度框架,以制度形式固化农民的参与权、决策权和收益权,推动其从“边缘参与者”转变为“核心主导者”。实践表明,脱离农民主体的共富如无源之水,无制度保障的参与似空中楼阁。只有让农民在资源入股中掌权、业态运营中尽力、成果分配中获利,才能唤醒其对乡村的归属感与创造力,形成良性循环,筑牢共富的群众根基。
(三)共富目标需具象化落地。酉阳推进共富拒绝“大水漫灌”,通过“试点探索—全域推广—战略升级”的阶梯式路径,将宏大目标拆解为具体实践。实践证明,共富不能停留于口号,需破解“目标宏大而路径模糊”的困境。唯有将共富目标具象为可操作的制度、可执行的举措、可检验的标准,才能让蓝图变实景,让群众在收入增长、生活改善中感受发展温度,确保共富之路走得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