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珠玑镇灵潭村地处广东省南雄市中北部,是革命老区村,也是2016年广东省省定相对贫困村。当时该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1.5万元,经济基础薄弱、乡村治理水平也相对落后,为此由省纪委监委负责定点帮扶。近年来,灵潭村坚持以增强基层党建力量为工作重心,以“乡村振兴积分制”为抓手,探索出“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产业赋能、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和积分制管理,极大激活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有效破解发展困局。2019年,灵潭村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并获评“广东十大美丽乡村”;2023年,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卫生村”等荣誉;2024年,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8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3万元,实现了从省定相对贫困村到全国乡村治理标杆的巨大转变。
一、基本情况
灵潭村具备优异的区位与资源禀赋,位于国道323线、韶赣高速公路和韶赣铁路交汇处。全村以丘陵地貌为主,耕地1430亩、林地9859亩,拥有鸳鸯围、盘古庙等红色遗址和灵潭古榕等自然景观,400年历史的腐竹制作技艺为特色产业根基。下辖11个村小组,共618户2437人,设党总支1个、党支部4个,党员52人。早些年,灵潭村曾面临“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产业结构单一、治理效能不足”等问题。2016年,灵潭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仅为1.5万元,被列为省定贫困村,由省纪委监委定点帮扶,多年来,通过党建引领和积分制管理,极大激活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有效破解发展困局。如今,村里的青壮年纷纷返乡创业,特色产业从单一的腐竹制作拓展到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等多元领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乡村治理也呈现出井然有序、活力迸发的良好局面。
二、做法与成效
(一)党建引领:筑牢基层治理核心。一是组织体系从“全覆盖”到“零距离”,构建治理“神经末梢”。灵潭村在11个村小组党组织全覆盖“党总支—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党建网络基础上,结合“睦邻制”进一步织密建强组织体系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在原有镇、村、片、组的网格体系中,再往下延伸一级“邻”,划分23个邻网格,选配“本土”邻长23名,建立“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家长代表”包保机制,将治理触角延伸至“家门口”,形成“镇—村—片—组—邻”五级联动体系,实现政策宣传、隐患排查、矛盾调解等服务全覆盖。二是制度机制从“守规范”到“接地气”,让制度“活”起来。将“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制度结合乡村实际“本土化改造”,开创“三会一课+田间课堂”“四议两公开+板凳议事会”等形式,打破空间、时间局限,将堂课开在腐竹作坊、村口大榕树、田间地头,将“村两委会议”延伸至“夜间板凳会”,让村民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2024年结合“三个下沉”工作,县镇村干部入户采取深入田间地头、榕树下讲党课、夜晚“家长会”等方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6件,协调村道扩宽、土地流转等5件历史遗留问题,村民参与度较传统会议提升50%。三是社会力量从“请进来”到“共成长”,构建治理“生态圈”。成立乡村振兴联合会,通过“村民点单、联合会派单、社会力量接单”的模式,吸引社会热心人士、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累计募集资金11万元用于村民呼声高、需求大的文化振兴项目。积极抓住与韶关大学合作帮扶的契机,建立“专家驻村+村民进课堂”双向机制,提升腐竹产业技术,带动150户农户增收。通过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党组织凝聚力显著增强,2024年党员参与村务决策率达100%,群众对党组织满意度提升至99%。
(二)积分撬动:创新村民自治模式。一是积分细则科学化。制定《乡村振兴积分制实施方案》,设置“党员积分、网格员积分、群众积分”3类指标,将人居环境整治、公益服务等28项行为纳入积分管理,每季度通过“自评—初评—复评—公示”流程兑现积分,村民凭积分到“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二是宣传发动常态化。制作积分制宣传栏12处,发放积分卡500余张,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岗讲解积分规则。与灵潭驿站小卖部合作设立兑换点,提升村民参与便捷性。三是治理效能可视化。2023年以来,340户1280人参与积分评比,发动党员群众400余人次整治卫生死角46处,拆除破旧泥砖房12.28万平方米,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4.2%。通过积分赋能,积极引导村民从“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村容村貌常态化保持优良,2023年获评“广东省卫生村”荣誉。
(三)三治融合: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一是自治强基,制定《灵潭村村规民约》,经村民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明确“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等责任。成立11个党群理事会,由村民代表参与村小组事务管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二是法治保障,由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熟悉基层情况的人员组成“法律明白人”队伍,开展“法治讲堂”“法律明白人入户”活动29次,发放普法资料1000余份。设立“家门口调解室”,2020年以来调解矛盾纠纷39宗,成功率92.3%。三是德治教化,开展“三个一”文化活动(上好一堂课、演好一出戏、办好一个节),举办“大榕树讲堂”“钟蛟蟠故事宣讲”等活动8场,惠及群众6000余人次。创办“灵潭大庆锣鼓”培训班,培养非遗传承人50余名。通过三治融合,村风民风明显改善,村民遵纪守法意识显著增强。

图为灵潭村特色民宿—寄心小院
(四)产业赋能:夯实治理经济基础。一是特色产业强村。传承400年腐竹制作技艺,与省供销社合作创办灵潭腐竹厂,年产值300万元,带动100余户农户发展手工作坊,打响“灵潭腐竹”产业招牌,户均年增收2万元。注册“灵潭村”商标,开发30余种农副产品,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并积极申报“灵潭腐竹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灵潭”文化品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农旅融合富民。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建设农家乐、民宿、红色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800万元。流转土地1480亩打造研学基地,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三是多元产业增效。建设4座503kW光伏发电站,年收益35万元;成立农机服务队,年收益10万元;发展“光伏+农业”“光伏+民宿”模式,村集体年收入较2018年增长300%。通过产业赋能,2024年,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8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3万元,较2018年翻一番,实现“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化。
(五)生态治理:构建宜居乡村环境。一是人居环境提质。大力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拆除破旧房屋521间,建设“四小园”104处,绿化美化3.5万平方米。铺设污水管网12.6千米,建设污水处理池7个,污水治理率达100%。二是生态保护强化。保护7棵古树、13口鱼塘、9586亩林场,实施“绿美灵潭”植树5000余株。推广“零碳民宿”“新能源摆渡车”,游客可通过碳积分兑换文创产品,生态旅游吸引力显著增强。三是长效管护到位。聘请17名保洁员、5名绿化维护员,引入专业公司进行常态化管护。建立“环境卫生红黑榜”,通过积分奖惩推动村民参与环境维护,村庄清洁常态化保持。通过积极推行生态治理,该村2019年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同年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

图为灵潭村规划整齐的农房风貌
三、经验启示
灵潭村的成功实践深刻表明,乡村治理的破局之道在于以系统思维打破治理壁垒,将党建引领的核心力、群众参与的内生力、三治融合的约束力、产业发展的支撑力、生态保护的持续力等多元力量拧成“一股绳”,通过构建“党建统揽全局、积分激活自治、三治协同规范、产业生态联动”的治理生态,既让党组织成为整合资源的“主心骨”,又以积分制、联合会等载体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更将治理效能与产业增收、生态改善等民生福祉直接挂钩,形成“治理强—产业兴—生态美—群众富”的正向循环。这种以协同思维破解“单兵作战”困境的实践,为乡村治理从“局部突破”迈向“系统增效”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