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三江营口,远看长烟一空,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近看水鸥翔集,江豚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巍峨矗立的三江营烈士纪念碑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跃然于眼前。这一切华丽的转变是江都人赓续红色血脉,统筹绿色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大战略部署在江都落地生根和生动体现。
近年来,扬州市江都区紧扣南水北调这一“国之大者”,举全区之力,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强势推进沿江和饮用水源地生态治理,以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推动源头碧水焕发新生机。

还岸于民,狠抓岸线整治
南水北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江都位于长江中下游,境内长江主岸线全长约14.75公里,更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源头。但由于过去沿江岸线开发强度大、环境基础薄弱、历史欠账多,污染防治任务艰巨,长江保护修复任重道远。
起初由于发展阶段的局限,在长江江都段14.75公里主岸线布局了大量“散、乱、差”的小船厂、沙石码头及化工企业,整改前开发强度一度达到了80%左右,长江资源环境处于透支状态。针对这一现状,江都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相结合,把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作为监督重点,久久为功。
2022年初,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代表们围绕长江大保护这一主题大声疾呼、建言献策,提出了《关于加大长江流域江都段环境综合整治的议案》,该议案被确定为年度重点建议。在专题交办、分工督办的基础上,同年9月中旬,区人大常委会专门对重点建议办理情况逐一过堂,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
2022年11月,区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检查长江保护法及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在我区的贯彻实施情况。一次次执法检查、一场场代表活动,充分彰显了江都人持续守护一江清水徐徐北上的坚强决心。
江苏长青农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守护“一江清水向北流”的使命,毅然将运行几十年的老厂区全面停产,投入18亿元实施整体搬迁,主动退离长江岸线一公里,书写了“舍己利而谋大局”的担当答卷。

持续监督,紧盯水环境治理
“灰粪港现在的是真的好,我们一出门就能看见美景,住在河边成了一件幸福事儿。”灰粪港沿岸居民老李说。
灰粪港位于江都城南区域,西起芒稻河,上游小区依河而建,由西向东贯穿众多小区,常住人口超过6万人。在老李的印象中,过去的灰粪港一度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从一旁经过都得捂着鼻子,附近群众苦不堪言、反映强烈。
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围绕灰粪港污染治理多策并施、压茬推进,区人大打出了听取审议工作报告、调研视察、重点建议督办等监督“组合拳”,不仅查出问题,还同步给出问题解决的“优选方案”。
在此基础上,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灰粪港河道两岸污水管道进行清淤检测,对较为严重的问题进行系统整治改造。同时,对沿河多个排口进行溯源摸排,整治混接排口,拆除排口处溢流墙。此外,还在灰粪港城区段栽种水生植物约3000平方米,解决内源污染的同时,提升河道景观效果。为保证水环境整治的长久长效,在灰粪港城区段新建实时监控摄像设备,对河道实时监控,安排专业人员对异常出流的排口及时处理并整改。

跟踪问效,推动问题整改
守护碧水刻不容缓!在水源地保护调研过程中,有代表反映大桥镇部分河流黑臭严重,影响沿线居民的生活,同时也对长江水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针对这一情况,区人大牵头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邀请部分代表一同参加,随机抽查部分河流水质。检测结果表明:部分河水污染严重,污染源为生活污水。
现场,代表们结合前期调研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一定要加大排污口检查,查出污染源”“黑臭河整治,清淤只能治标,水岸同治、源头治理才能治本”“要坚持系统治理,想办法沟通水系”“治水有所成效后,后期维护一定要跟上”……
调研后,有关部门立即排查:大桥镇嘶马、中闸等片区污水管网不到位,生活污水直排外环境,加之水系不连通、水体自净能力差,导致入江支流水质不达标。
江都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当即表示,将彻底整治污染源,与属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一起共同想办法,下大决心治理,决不能让这样的水体流入长江,要让代表满意,让群众满意。
为强化跟踪问效,区人大常委会不断改进审议监督方式,出台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评价办法,形成“专题审议+清单落实+跟踪督查+满意度测评+第三方评估”的监督模式,不断增强监督实效。坚持问题导向,就水源地保护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询问、现场明查暗访等方式,推动问题解决。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审议意见落实清单逐条研究解决,对调水沿线3个饮用水源地以及长江、芒稻河、三阳河、新通扬运河等骨干河道其支流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隐患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拆迁芒稻河沿线棚户区近10万平方米,关停小船厂、砂石码头和混凝土搅拌站30余家,取缔水产养殖场6家,整改提升沿线重点涉水企业149家,建造2艘多功能垃圾接收船接收待闸船舶污染物。2024年,投入资金约2.35亿元,对盐邵河沿线38家小船厂全部实施关停退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生态红利”加速释放。江都区投资3.8亿元,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三河六岸先导段;划定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累计增殖放流1.2亿尾;开展沿线湿地保护修复,建成生态休闲绿化带700亩,修复湿地400亩;积极开展扬州市三江营生态岛试验区芒稻河段建设,完成灰粪港等5条重点连通河道治理修复工程……
碧水北送扬波千重,长河泱泱利泽万方。在这块洒满烈士鲜血的热土上,江都人正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守护着“一江清水向北送”的浩荡清流,谱写着一曲曲新时代的长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