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促会是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简称。中国革命老区是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全国有1599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28个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顾委撤销后,邓小平、陈云、习仲勋等同志倡导,一大批党政军离退休老同志联系社会各界成立了这一全国范围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山东有16个老区市109个老区县,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2009年成立。 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10月17日,承担着“弘扬老区精神、推动老区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光荣使命。烟台既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未来,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将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老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到2023年2月25日,烟台市所辖十五个区市已全部成立了老促会组织。
首页 > 老区文坛老区文坛
战场泊村“重生”记
2025-04-02 16:38:38来源:海阳市老促会作者:姜雅静

   “弘扬老区精神·盛赞辉煌成就”征文一等奖

             战场泊村“重生”记

             一位78岁老人眼中的历史沧桑与山乡巨变 

初秋,来到烟台海阳市郭城镇战场泊村,山色澄澈、清风入怀,群山环绕之中,一座四合院造型的“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庄严而立,古朴沧桑的民俗老屋错落排列……行走其中,仿佛瞬间可以回溯时光,置身遥远的历史时空。

“来参观吗?”一位老人的轻声问候将人拉回现实。

原来,老人名叫姜寿香,战场泊村人,78岁的她生于革命年代,经历了新旧中国的交替,体味了落后乡村的巨变。交谈中,当她尘封已久的回忆被再度唤醒,我们也从细微之处真切地感知到历史变迁的宏阔与丰赡。

生于战乱:“母亲怀着我跑鬼子。”

“拿起手榴弹,瞪大两只眼;小鬼子一来,咱们就赶一赶;小鬼子一出洞,打他脸朝天!”这首父亲教给自己的抗战民谣,姜寿香至今记忆犹新。

自幼听长辈讲抗战故事,姜寿香对战争有着最直观的感受。“那时的日子真没法过,母亲怀着我的时候,赶上鬼子进村作恶,她挺着大肚子跑到野外,在河边沙沟里藏了一宿。”姜寿香说,自己娘家在郭城镇台城村,生活本就又苦又穷,鬼子进村打砸抢杀让全家人惶惶不可终日,“跑鬼子”成为家常便饭,逃过鬼子的刺刀都是万幸,鬼子扫荡后家里甚至找不到一颗完好无损的鸡蛋,生活被巨大的恐惧与阴影笼罩。

在日寇入侵的黑暗时期,战场泊村,这个建村于明朝成化年间的古村落,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1940年2月11日,驻莱阳日军700余人,血洗了仅有170多户的战场泊村,一次屠杀村民66人,重伤7人。遇难的同胞中,孩子被砍双手活活疼死,临产妇女腹中婴儿被刺刀挑出,一家六口被烟火活活呛死在山洞里……日军兽行令人发指,惨烈之状令人肝肠寸断,不忍回首。

1941年春,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许世友奉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命令,率清河独立团挺进胶东,与山纵第5旅、胶东第五支队打败了国民党投降派大小地方顽军,巩固了胶东抗日根据地。

此后,胶东党政军领导机关陆续迁驻海阳北部山区,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驻扎在战场泊村。战场泊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军队的支持下,擦干脸上的泪水和身上的血迹,投入到抗敌斗争。

1942年到1944年的3年间,胶东军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反“扫荡”、反“封锁”、反“蚕食”,打红了胶东半边天,直至迎来抗战的伟大胜利。经过解放战争,人民获得了彻底解放。

战场泊村,流传着传奇的英雄故事和军民鱼水情的历史佳话;红色,也成为这片土地上最鲜亮的色彩。 

亲眼见证:“没想到村子能变这么好!”

日月流转,晷刻渐移,战火终于平息,人民进入了和平的生活。1969年,23岁的姜寿香嫁到了距娘家不远的战场泊村,她经历了和平但生活却艰苦的历史时期,也亲眼见证了这座小山村的深刻变化。

“当时村里都是土路、老房,这里曾经是一片树林,旁边是空地。”姜寿香老人指着眼前的“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回忆道。

曾经,战场泊村和周边村一样,因处于海阳市北部山区,村民靠种地打粮维持生存,加之山岭薄地、看天吃饭,日子过得比较艰辛。村里更是房矮、路窄,九间房的小学校吸纳了周边几个村的生源,一度成为村里的“骄傲”。

“从来没想到村子能变这么好!”令姜寿香难以置信的是,沉寂落后的小山村竟摇身一变成为人人向往的旅游景点,变化之大恍如隔世。

如今,泥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柏油路和硬化路,纪念馆气度不凡,兼具革命特色和民俗美感的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区颇具看点;徽派风格的二层小楼气派美观,村庄整体规划有序、古朴自然,俨然一处藏匿于山水之间的“世外桃源”。

战场泊村“重生”的生命力,恰恰来自于那段伤痛与不屈的历史。

“这片土地上有革命先辈的鲜血,有军民奋斗的印记,更蕴含了深刻的革命精神、崇高境界和浩然正气,我们有责任保护传承红色文脉,这也成就了战场泊村。”战场泊村党支部书记杨俊胜说。

2013年11月,海阳市委、市政府响应国家保护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要求,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纪念馆,2014年10月建成完工,免费对外开放,全国各地的人慕名而来,战场泊村名声渐起。

依托八路军胶东军区机关旧址,战场泊村又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修缮复原了抗大学校、许世友旧居等场景,规划建设了占地约10亩的拓展训练基地,修缮加固64栋民宅,改造红色民宿108间。在此基础上,建设游客接待中心、红色历史记忆展览馆等,打造了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党性教育基地,成为独具特色的“胶东红色文化体验村”。

萧瑟秋风今又是,战场泊村早已换了人间。

四代变迁:“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父母走过纷乱动荡的年代,活着就是希望;自己有幸得以新中国的庇佑,也曾在年轻时深受贫困落后之苦。而今,垂垂老矣的姜寿香却深感欣慰,“现在生活好了,儿孙们的生活也有盼头,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原来,自从战场泊村走上旅游路,游客络绎不绝,村里接待游客总量超50多万人次。有了客流量,战场泊村又积极推进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让旅游资源“红绿相融”,有效实现“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对接融合、破题发展,村经济也“活”了起来。

“我们不断丰富旅游项目,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1500余亩,打造旅游生态采摘园,种植了文冠果、大樱桃、小西红柿等农副产品,增强了游客的民俗体验感,从最初的单一纪念馆参观,到可以提供2-3日的体验游,让游客玩儿一天再住两宿。”战场泊村党支部书记杨俊胜说,战场泊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每年仅旅游收入便达到160多万元,这一尝试让村里60多户村民端上了“旅游饭碗”,收入翻倍。

走对了路子,天地宽阔。接下来,战场泊村又投入400余万元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实现养殖、屠宰、熟食加工销售全链条闭环管理,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群众收入稳步增加的“双赢”局面。

姜寿香老人的儿子杨明广便是获益者之一。曾经,他主要靠种地、种果园增收,将儿子供上大学,走向外面更大的世界。自从村里发展养殖业,他又积极加入养了8头牛。村里有了完整产业链,足不出户每年就能有10万多元的收入,让他非常知足。

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富裕,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得益于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战场泊村88户村民从土墙泥地的老平房搬进了干净整洁的新房区,楼房不仅美观舒适,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沼气通进屋,电网全升级,旱厕卫生问题全部解决,村民生活焕然一新。

村民杨德奎就是其中之一。杨德奎被征迁的老房子是当年爷爷留下的,因建房时年代久远,三间房子已经破旧不堪,杨德奎甚至将其中一间当成了草房,能分得亮堂的新房着实让他高兴了一阵子。“从来不敢想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啊!”杨德奎深感命运眷顾。

在战场泊村,老百姓们的故事说不完,英雄先辈的传奇道不尽。对村里目睹四代人变迁的老者来说,突然面对眼前的祥和向过去遥遥回顾,那些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苍茫之中,唯有当下的一切,重塑生命的希望。

正如五百多年的战场泊村,阅尽千帆万木春,正当青春少年时!

海阳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  姜雅静

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