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促会是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简称。中国革命老区是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全国有1599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28个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顾委撤销后,邓小平、陈云、习仲勋等同志倡导,一大批党政军离退休老同志联系社会各界成立了这一全国范围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山东有16个老区市109个老区县,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2009年成立。 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10月17日,承担着“弘扬老区精神、推动老区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光荣使命。烟台既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未来,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将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老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到2023年2月25日,烟台市所辖十五个区市已全部成立了老促会组织。
首页 > 聆听经典故事聆听经典故事
为国捐躯——赵家三英烈血染军旗
2025-04-02 16:01:55来源:蓬莱区老促会作者:赵明华

【编者按】红色胶东的硝烟虽已散尽,红色胶东的传奇却历久弥新。

胶东,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峥嵘岁月里。伟大的胶东老区人民倾尽所有,义无反顾地破家支前。“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在革命战争年代,胶东有50万青壮年参军,280万人次民工支前。7.6万多革命烈士为国捐躯。赵明华的大伯、二伯和父亲赵家三兄弟。面对日本鬼子的侵略中国,前赴后继,为国奔赴战场。缅怀无数在国难时挺身而出、英勇抗日的先烈们。

大伯赵世栋: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我的父亲和大伯、二伯三兄弟,出生在“八仙过海”风景如画的人间仙境山东蓬莱的西赵家村。

我的爷爷赵希孝,天资聪颖,是乡试第一的秀才,常在东北经商。奶奶谢德水,是一位心怀大爱、善良无比的女性。平日里经常救助穷苦的百姓。在乡亲们心中口碑极佳。

1942年,山东和河南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田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祸不单行,日本侵略者又在这片土地上推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使得穷苦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甚至到了吃光树皮的绝境。在这艰难时刻,爷爷心急如焚,想尽办法,用船从东北海运粮食和布匹等物资回到老家。而奶奶更是毫不犹豫地变卖土地,只为救助那些缺衣少粮的八路军战士和穷苦的村民。她的善举如同黑暗中的明灯,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田。

“没有国,哪有家?”在中国抗日最艰难、最绝望的时刻,奶奶怀着坚定的信念,忍痛送她心爱的大儿子,我的大伯赵世栋参军。刚过完1942年的春节,大伯告别了新婚不久、满脸不舍的妻子,怀揣着地下党的介绍信,毅然去参加八路军。不幸的是,伪军搜出了大伯身上所带的参加八路军的介绍信,残忍地将大伯杀害了。伪军还丧心病狂地敲诈我奶奶,索要200大洋才允许赎回大伯的尸体。奶奶没有这么多钱,只能卖地。

大伯去参军时,大拍线正怀着身孕。得知噩耗后,大伯受到了极大的刺激,精神失常。大伯母常常跑到大伯的坟前凄惨地哭喊着:“我的男人啊,你怎么不回来?”那一声声绝望的呼喊,让人闻之落泪。由于伤心过度,大伯母早产的婴儿也夭折了。那年,大伯年仅22岁,就这样英勇地牺牲了。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也因这场残酷的战争而支离破碎。

二伯赵培基:浴血奋战,壮烈牺牲

面对大哥的牺牲,年仅17岁的赵培基心中燃烧着熊熊的悲愤之火。他强忍着泪水,亲手将大哥掩埋好。奶奶虽然悲痛万分,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她眼含泪水,坚决送心爱的二儿子上战场,只为让他多杀鬼子,为他大哥报仇雪恨。国恨家仇交织在一起,我二伯赵培基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军旅征程。二伯入伍的部队是“蓬莱独立营”,这是一支威震敌胆的英雄部队,更是人民军队十大英雄连中排名第五名的“黄草岭英雄连”的前身。

在长达6年多的军旅生涯中,二伯无数次的冲锋陷阵,每一场战斗,二伯总是昂首挺胸,第一个跳出战壕,勇猛无畏奋勇冲向敌人。从战士一步步成长为智勇双全的连长。在枪林弹雨中,二伯多次负伤,但他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战斗的最前线。1947年11月,在蓬莱庙山与史家夼等激烈战斗中,二伯赵培基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战斗表现,立下了二等战功。

1948年6月,解放烟台的战斗正式打响。二伯赵培基所在的部队,山东北海军分区独立一团。为了庆祝“七一”党的生日,向伟大的共产党生日献礼。团首长下达命令,让一营攻打烟台外围的转山子。这个山头由国民党一个加强连守卫,构筑了10多个坚固的地堡,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线。

战前,一营长李盛带领三个连的连、排长们,趁着夜色偷偷地前往转山侦察地形,并分配了各连的任务。二伯赵培基所在的三连,肩负着最为艰巨的炸敌堡攻坚任务。敌堡经过多年经营,用钢筋水泥构筑了子母堡,外围挖有一丈多宽、一丈多深的壕沟。壕沟外还设有三道铁丝网,周围布满了树枝、乱石等障碍,可谓是易守难攻。

回到连部后,三连长赵培基积极地组织做好战前准备工作。摆沙盘作业,发扬军事民主,叫同志们发表意见怎么打?一位来自栖霞、有着木匠手艺的战士提出:“一个班负责爆破,先把乱树枝和铁丝网炸开一条通道,再由一个三人小组,用两根木头和钉子,将木头钉成十字架,把60斤重的大炸药包焊牢固定好,然后往敌堡里面捅进去,最后拉开导火线。”这个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然而,战斗的过程总是充满了变数与挑战。由于战斗比原计划提前打响,敌人疯狂地进行反攻。16日的半夜时分,当三连还未赶到阵地时,敌人已将全部火力压到了三连的预设阵地上,战友们多次送炸药包都未能成功。为了胜利,为了人民,为了让红色的军旗插上敌人的阵地。赵培基连长毫不犹豫地抱起60斤重的大炸药包,冲向敌堡。用大炸药包死死地堵住了敌人碉堡射击口的机枪。“轰”的一声巨响,山崩地裂,敌人的一个加强连被全部消灭。国民党连长许绍南轻伤后被我军俘虏,地堡里的大米、衣服、武器等物资,被民兵全部抬了回来。这次战斗,赵培基所在的三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共有43人负伤牺牲。赵培基像英雄董存瑞一样壮烈地牺牲了,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风华正茂的23岁。

战后,部队追认二伯赵培基为烈士。望远村的一位富农,被赵培基英勇献身的精神所深深感动,主动献出了珍贵的楠木棺材,厚葬了赵培基烈士。烈士安葬在望远村,解放后的1963年,政府相关部门将赵培基烈士的墓迁至烟台福山英山革命烈士陵园。

得知二伯牺牲的消息,奶奶悲痛欲绝,整日以泪洗面,最终眼睛都哭瞎了。赵培基烈士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没有留下,仅有一张二等战功的奖状,记载着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二伯牺牲时未婚无后,更令人遗憾的是,连一张可以用来寄托哀思的照片都没有。为了追忆二伯烈士,我于2024年9月“烈士纪念日”前夕,拿着父亲的照片,专程从1000多公里之外的江苏无锡,赶到山东济南,请原山东省公安厅一级警督、知名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警官为二伯画像。只为让烈士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回家”。

 父亲赵国宾:枪神传奇,功勋卓著

大伯已经牺牲,二伯正在战场上浴血杀敌。1947年2月,乡政府召开全乡青壮年动员参军大会。乡领导神情激昂地讲道:“国民党破坏双十协定,悍然发动内战,向山东解放军大举进攻。我们为了保田保家保饭碗,有志青年应该光荣参军。”我父亲听到这番话后,心中热血沸腾,心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这关键时刻,理应带头参军。于是,父亲不仅自己第一个报名参军,还凭借着自己的号召力,带领全村30多位民兵一起踏上了参军之路。面对奶奶的担忧,父亲安慰道:“妈妈,您放心,我们部队就在村外守护着您。”此后,父亲离家越走越远,一路南征北战,直至渡江南下。

父亲参军后,被分配在山东北海军分区长山岛大队一连当战士。在山东军区组织的大比武中,父亲凭借着精湛的枪法,百发百中,成为了众人称赞的“神枪手”,并荣获二等战功。随后,在开荒劳动竞赛中,父亲同样表现出色,成绩突出。被北海军分区批准为“劳动模范”。他的先进事迹刊登在山东的《大众日报》上。

1947年7月,父亲的部队离岛到蓬莱,部队整编为北海军分区一团一营一连。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军采取了机智灵活的运动战。部队夜里频繁地行军转移寻找战机,几乎天天行军百余里,战士们都养成了扛着枪,边走边睡的习惯,在半睡眠、半清醒中行军。夜里行军时,耳朵只听见“唰唰”的脚步声,一个紧跟着一个。有一次晚上行军,走在不平坦的地埂子上,父亲不小心扭伤了左脚脖子,脚肿痛得很厉害,战友帮父亲扛枪。父亲忍着疼痛一步一瘸地仍紧跟着部队行军。

1947年11月初。驻守在蓬莱城内国民党军队到城东的抹直口村以东地区抢粮食。连长下达了“不许开枪,活捉俘虏的战斗命令”。父亲冲锋在前,英勇无畏地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巧妙地冲过敌人的封锁线,成功活捉了两名国民党俘虏,并缴获了二支步枪和机枪零件一宗,部队给父亲记二等战功。

冬季,我军由防御转为进攻。1947年12月18日夜里,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在拔掉龙口(现黄县)王庄据点的攻坚战中,父亲第一个挺身而出,自愿担任爆破班长。那时,所有的战士都剃光了头,将自己的血型记在胸牌上,随时准备为了革命而牺牲。深夜23点时许,父亲一手匍匐前进,一手拎着50斤重的大炸药包,小心翼翼地向地堡运动,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胆量,一个箭步冲上去,成功炸掉了一个地堡。后来,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父亲又一次英勇出击,成功炸毁了敌人的第二个地堡。他的英勇表现赢得了战友们的称赞和敬佩。三连长,也就是我二伯,特别地邀请父亲去三连作报告,分享如何炸毁敌堡的成功经验。父亲在报告中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战斗过程和心得体会,受到了三连指战员们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

12月21日,靳连长对父亲说:“今晚攻打鳌上据点,六班长,任命你班为爆破班。”父亲毫不犹豫,坚定地回答:“坚决完成任务!”夜里10点半左右,父亲让小沙同志首先偷袭,成功炸毁了一个外围地堡。然而,敌人从睡梦中惊醒后,立即用轻重武器向我军猛烈扫射。父亲心急如焚,大喊道:“我去炸掉它!”随即带上四颗手榴弹,抱起50斤重的大炸药包,冒着敌人密集的枪炮,时而匍匐前进,时而曲线迂回。此时正值严冬,气温骤降至零下15°C,父亲的一双手冻得红肿,疼痛难忍,仿佛被无数根针刺着。但他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念,将生命置之度外,咬紧牙关,顶着刺骨的寒风,小心翼翼地护好炸药包,艰难地向前爬行。终于,父亲将炸药包架在墙壁上,迅速拉掉导火线。瞬间,“轰隆”一声巨响,敌人的地堡被炸塌,炸药掀起的巨浪将泥土和硝烟炸上了天。父亲成功地炸毁了三个地堡,为战斗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在回撤途中,父亲不幸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腰椎,当场昏死过去。后来,父亲凭借着顽强的求生意志,用双手奋力爬回我军阵地。三位支前民兵发现后,立刻用担架轮流抬着父亲,一路向着后方医院狂奔。由于流血过多,父亲浑身寒冷发抖,在昏沉中,他艰难地说了一句:“冷”。一位有爱心的民兵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身上唯一的棉长袍,轻轻地盖在父亲身上,并仔细地将棉被掖好。这一小小的举动,瞬间让一股暖流涌上了父亲的心头。

到达北海军分区野战医院后,经过医生们的全力手术抢救。父亲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部队给父亲记二等战功一次。并评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直到去世时,父亲的身体内还残留着四、五十块碎弹片。

这次攻打鳌上据点的战斗,至拂晓时分结束,我军全歼鳌上守敌。然而,李副班长为了掩护父亲而光荣牺牲。一连也付出了伤亡四十余名战友的惨重代价。

父亲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英雄,他总是谦逊地说:“我只是战争的幸存者,那些牺牲的烈士才是真正的英雄!70年的党龄和军龄,父亲一生都在践行着投身军旅、献身国防的初心。

(蓬莱老促会、党史研究中心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