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咸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湘鄂赣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史事件多、革命先辈多、红色遗址遗迹多,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市上下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咸宁实践,致力于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进程中,如何保护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助力咸宁老区振兴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一、红色旅游的基本内涵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根据地、革命遗址遗迹、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涵,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和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浏览、体验,从而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而又愉悦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是红色革命精神与现代旅游的结晶。具有“四性”特征,即一是红色旅游主题的严肃性。要以尊重革命历史事实为前提,讲究其严肃性,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不能为了吸引游客,随意编造故事、虚构情节。二是红色旅游定位的准确性。红色旅游是一种历史教育产品,其主要功能就是教育性,红色旅游是精神之旅。三是红色旅游吸引力的独特性。即依托革命史实的惟一性、客观性吸引游客参观游览。四是红色旅游不可转移性。革命遗址遗迹在某个特定的区域,所形成的旅游资源不可转移。
二、咸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咸宁革命老区包括6个县(市、区)、65个老区乡镇,其中省定重点扶持乡镇24个。党史专家研究表明,咸宁老区是毛泽东农民运动思想的实践地,是井冈山根据地的造血区,是罗荣桓探索党指挥枪的试验田,是工农革命运动的发祥地,是秋收暴动的策源地,是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波澜壮阔的咸宁革命斗争历史,有其鲜明的特色和精神史意义,留下了既丰富又极具特色的红色资源。
(一)革命遗址遗迹多,见证意义大。湖北省红色遗址遗迹专项调查数据显示,全市现有红色遗址遗迹626个(处),在全省市、州名列第6位。其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305个(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纪念地157个(处)、重要革命人物故居77个(处)、烈士墓(陵园)39个(处)、纪念设施(博物馆、纪念馆)14个(处)、其它34个(处)。全市有61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列入《湖北省革命文物名录》,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未定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1处。湖北省老促会正在编纂的《湖北省红色遗址遗迹重要名录》初步入编120处,其中省级以上重要红色遗址遗迹24处。
就红色资源分布而言,六县(市、区)均有分布,主要在“南三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占全市红色遗址遗迹总数的68.5%,其中通城县46个、崇阳县107个、通山县276个;就保护利用和影响讲,有中国老促会授牌的“全国老区精神教育基地”两处:通城秋暴纪念馆、通山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冷水坪纪念馆。崇阳县王佛炳故居,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咸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三县”(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红色遗址遗迹总数仅有197个,其中,咸安49个、嘉鱼69个、赤壁79个。咸宁红色资源形成的时期涵盖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以土地革命时期居多。
代表性强、历史意义重大、革命传统宝贵的资源有: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通城8·20秋暴纪念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冷水坪纪念馆3处,均为国家级遗址遗迹;钱亦石故居、何功伟故居、嘉鱼烈士陵园、赤壁羊楼洞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通城割耳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崇阳陈寿昌烈士陵园、王佛炳故居、通山圣庙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湘鄂赣九宫山苏维埃政府旧址等20余处省级遗址遗迹;还有湖北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初步认定的近100处重点革命遗址遗迹。咸宁革命遗址遗迹类型数量可观、覆盖面广、相对集中、地域特色突出的特点,见证了革命老区、红色咸宁的光辉历史。
(二)革命英雄烈士多,铭记意义大。咸宁是星火燎原、英雄辈出的红色沃土。先后有几十万咸宁儿女为革命英勇献身,其中有35位地师级以上领导干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涌现了何功伟、赵世当、叶重开等一批革命先烈,两位共和国元帅、一位国家主席,一位国家副主席在咸宁领导战斗过,诞生了赵国泰等一批开国将军,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李先念、董必武、彭德怀、罗荣桓、王震、郭沫若、何长工、王首道、叶挺、罗亦农、王武扬等一大批革命家先后在咸宁这片热土上浴血奋斗,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战争。还有嘉鱼簰洲湾98抗洪19名解放军烈士事迹,这些代表性资源均记载着革命先烈、革命前辈在咸宁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往事,承载着共产党人坚持理想、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是咸宁独一无二、极为重要的宝贵红色文化资源。更有著名的“红色教授”钱亦石、青年楷模何功伟、红三师政委叶金波、红军奶娘袁翠珠、革命先驱叶重开、英雄母亲黄菊妈、奋力前行的聂洪钧等,众多的革命先辈人物的英雄事迹令人刻骨铭心,其坚守信念、自发自觉、敢于牺牲、求实开拓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永远激励后人。
(三)革命重大事件多,感召意义大。咸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活动的最早、最重要区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发生过许多震惊全国、影响巨大的重大革命事件。1926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支武装——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从广州一路誓师北伐,咸宁民众积极参军参战,取得了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胜利,铸就了“铁军精神”精神,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伟大胜利的北伐战争,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六届七次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使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增添了含金量和知名度。
1927年8月,罗荣桓领导鄂南秋收暴动建立了通城县劳农政府、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蒲圻县工农革命政府等全国第一批县级红色政权,创建了鄂南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在罗亦农同志的亲自组织策划指挥下,举行米埠暴动,吹响了嘉鱼人民反蒋匪帮、反地方恶势力的战斗号角,与鄂南其它秋收暴动一样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1927年9月9日,蒲圻农民军在鄂南特委的领导下,把临时决定的劫车组织得有条不紊,并一举获得成功,它有力证明了蒲圻农军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农民武装,中伙铺劫车事件成为鄂南秋收暴动全面爆发的标志,在鄂南及咸宁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抗日战争时期通山山口铺战斗的胜利成为鄂南抗战的重要转折点。“冷山坪改编”与“冷水坪扩军”、麦市突围、通城谈判、鄂南交通地下线的创建、南下支队和新四军五师开辟鄂南等重大事件影响很大、历久弥新。解放战争时期鄂南组成若干地下组织,分散各地进行斗争、策应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解放军四野四十军、二野五十八军南进鄂南所产生的党史事件、革命事件层出不穷、熠熠生辉。这些重大革命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感召力,其感召意义和价值,赋予了我们无尽的正能量和勇气。
(四)革命故事多,启迪意义大。在漫长而艰苦的革命岁月,咸宁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留下了先辈的战斗足迹,书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催生了不少生动、可传、隽永难忘的革命故事。2014年至2015年,咸宁市老促会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先后筹资20余万元,动员组织采编人员40多人,跑遍鄂南革命老区山山水水,调查采访数百知情人,搜集、挖掘、整理老区革命故事140余篇,约30多万字,被湖北省革命故事选丛书编委会选用80篇,形成了《湖北革命老区故事选(咸宁卷)》,2017年,市老促会又编印了《踏访老区悟初心·咸宁老区革命故事续卷》;近些年各县市区老促会先后编辑出版了《革命老区故事选》、《李先念与嘉鱼》等书籍,得到党史专家的充分肯定,成为不能忘却的记忆。流传比较广泛且有一定影响的红色革命故事有:《叔侄情深嘉鱼行》、《彭德怀攻占崇阳城》、《罗荣桓智点秋暴烽火》、《革命母亲黄菊妈》、《红军奶娘袁翠珠》等。这些革命故事既是我们的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又是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它浓缩着咸宁革命的伟大实践,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的伟大历程,蕴含着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三、咸宁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就咸宁红色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共收到问卷623份,回答“参与过咸宁红色旅游活动”的有304人,占48.8%;受访者对红色旅游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价:对餐饮服务不满意的有353人、占比56.66%,对住宿服务不满意的有298人、占47.83%,对导游服务不满意的有272人、占43.66%,对红色教育及体验项目不满意的有315人、占50.56%,对配套设施建设不满意的有191人、占30.66%。
(一)红色旅游资源认知不高,保护利用重视不够。受访者认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思想上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咸宁红色旅游资源较少,没有特色和亮点,难以吸引游客,不如抓观光旅游见效快。二是红色旅游缺乏顶层设计,没有总体规划,目标定位、总体思路、发展路径不清晰。三是配套保障制度措施滞后,缺乏红色遗址遗迹保护开发利用的地方性法规,没有形成专门指导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制度体系,资金投入不足,全市现有红色遗址遗迹和纪念地626处,挂牌保护的不足50%,修缮保护的不到20%,建成为红色旅游景点的更少。
(二)红色历史发掘滞后,宣传推介存在差距。咸宁是湘鄂赣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领导下,早在1924年就开始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革命斗争风起云涌,为中国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对咸宁革命历史一直没有深入挖掘、系统整理,直到2023年9月,咸宁市新一届老促会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委托湖北科技学院开展《鄂南革命老区史》研究,2024年5月完成了《鄂南革命老区史》初稿,目前已经完成了专家评审,即将出版发行。
咸宁老区宣传推介工作更是严重不足,外界对咸宁老区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知之甚少,本地一些单位、少数干部不知道咸宁是革命老区。调研中,有18.62%的受访者不了解咸宁红色历史,87%的受访者对咸宁红色旅游的认知程度不高。可喜的是,市委、市政府对革命老区工作高度重视,市政府建立了推进咸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大了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宣传推介工作,政府网站开辟了“革命老区·红色咸宁”板块,咸宁日报设有专栏,咸宁电视台正在拍摄《红色咸宁》专题片,市发改委、市史志研究中心编印了《革命老区·红色咸宁》宣传册,市老促会联合中国老区建设画报社推出了“咸宁老区建设在路上”主题专刊,2024年市老促会在中国老区建设网、湖北老区建设网等各级各地媒体刊发宣传报道文章近百篇(条)。
(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率低,产品单调同质化。咸宁红色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转化为红色旅游景点的比例并不高。目前主要有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罗荣桓元帅纪念馆、冷水坪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嘉鱼簰洲湾98抗洪烈士纪念馆和羊楼洞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但没有一家以红色为主题的4A级红色旅游景区,造成了全市红色旅游分散零碎,没有特色和品牌、缺少精品线路,很难吸引外地游客,与黄冈、荆州红色旅游差距甚远。
产品单调同质化普遍,多是以文物展览、遗址参观等形式展示红色文化资源,倾向于对红色资源文物化利用。问卷调查表明,95%的受访者认为应注意与其它旅游形式的融合、与当地文化的结合;65%的受访者希望运用数字科技,创新性地多元再现咸宁革命历史,在红色文化体验上增加视觉体验、情感体验和互动体验项目。目前,咸宁市有4个红色主题景区,有3个免费开放,全市24处省级以上重要红色遗址遗迹景点全部免费开放,但几乎没有红色文旅产品销售,配套服务项目也很少,产业形态较为单调,更谈不上形成产业链,一些红色景点仅限于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与精神弘扬,对于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的转化,统筹提高“两个效益”,使红色资源增值,还未找到清晰的发展路径。
(四)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近年来,咸宁市整合项目资金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但是从红色旅游的角度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有些红色景区景点日常运营都比较困难。调研中,95.83%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在发展红色旅游方面应该加大投入;当问及“咸宁市红色旅游目的地最需要改善的是什么?”绝大部分受访者建议要改造基础设施,包括提升景区及周边的住宿、餐饮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例如通城秋暴纪念馆,上级每年划拨经费3万元,聘请2名工作人员,其中一名工作人员工资没有着落,日常运营举步维艰。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是咸宁红色旅游的打卡地,由咸安区文旅部门管理,每年只有有限的运营经费及支付聘请人员工资,但是经费存在缺口,据反映专项建设经费仍然缺口30万元左右。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通山县冷水坪纪念馆上级仅给包干经费10万元,用于聘请的6个人员工资,其它日常维护和运营经费没着落。赤壁市羊楼洞烈士陵园和赤壁市烈士陵园日常运营费用由赤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有限的工作经费中统筹,目前羊楼洞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改扩建项目急需推进实施,原始墓碑需要抢救性保护,急需招聘一名英烈讲解员。通往赤壁枫桥烈士陵园的道路存在“断头路”,有6.8公里道路没有硬化。
(五)专业人员素质不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研究红色文化的专业人员很少,研究咸宁市红色旅游的人更少,成果也不多;二是一些工作人员,包括导游、讲解员水平参差不齐,针对老中青幼不同群体进行差异化讲解做得不够;有的讲解员对当地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了解得不够全面,对相关文献和资料掌握较少,导致其讲解不够全面、不够生动、不够透彻,有的缺乏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讲解方式单一,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三是缺乏专长、精通“智慧红色旅游”的营销和管理人才,比如需要培养会制作VR、AR的专业人才,红色旅游营销能手有待于在实践中成长。四是对于发动和培养群众或志愿者成为自发的红色资源传承人重视度不够。
四、发展咸宁红色旅游的现实路径选择
咸宁红色资源丰富,群众参与红色旅游愿望十分强烈。调查显示,90.53%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旅游会成为咸宁市旅游业的新亮点,68.54%的人认为红色旅游会促进旅游经济发展,73.84%的人对咸宁市红色旅游持乐观态度,83.95%的人愿意将红色旅游作为旅游目的地首选,82.99%受访者认为红色旅游对于传承革命精神有很大帮助,这些数据表明受访者非常看重咸宁的红色旅游发展前景。
发挥咸宁红色资源优势,加快红色文旅产业发展,现实路径在哪里?
(一)应当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2021年3月在湖南考察调研时又强调:“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2024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要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21〕23号)指出:“要壮大特色旅游产业。提练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精髓,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总书记有号令、中央有要求、省委有部署、现实有需要、人民群众有期盼,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刻认识理解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从思想、理念上、措施上、行动上真正重视和关注红色旅游发展,推动咸宁红色旅游转型升级,使红色旅游成为助推地方经济和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二)明确目标定位。按照“以用为向、用保结合、红旅相融、打造品牌、提速发展”的总体思路,构建高标准保护体系、高起点的红旅体系、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体系,打造“四线四区”发展空间布局,力争用3-5年时间将咸宁打造成全省红色旅游首选地,全省红色基因传承示引领区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市,以集聚、融合、拓展为路径,推动咸宁红色旅游从“强资源”到“强品牌”,从“强参观”到“强体验”,从“强景区”到“强链条”的发展转变,为咸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按照目标定位,全力打造“四线串联+四区引领”发展模式,实现连点成线、扩线成面、全域覆盖。“四线串联”就是打造四条红色旅游线路:(1)澄水洞131军旅小镇——桂花镇桂花源古桂风景区——桂花镇刘家桥古村落——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北伐汀泗桥战役纪念馆——星星竹海景区——中共咸宁县特别支部旧址——钱亦石故居——何功伟故居——钱氏英烈纪念馆;(2)羊楼洞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中国人民解放军原67预备医院旧址——赤壁茶马古道羊楼洞明清古街——中国青砖茶博物馆——茶庵金峰山红色文化旅游区——鄂南秋收暴动会议遗址——赤壁市烈士陵园;(3)药姑山古瑶村——瑶祖故里大观园——天岳幕阜山森林公园——塘湖红色小镇元帅广场——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白水崖瀑布——红河革命烈士纪念碑——大埚村湘鄂赣省委党校旧址——英雄母亲黄菊妈陵园——知青庄园;(4)石门村——咸蒲崇通中心县委苏维埃政府旧址——圣庙通山县工农政府旧址——谭氏宗祠通山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冷水坪革命纪念馆——叶金波烈士陵园——周家大屋湘鄂赣九宫山苏维埃政府旧址。“四区引领”即打造四大红色主题景区:汀泗桥红色文化旅游区、通城塘湖红色小镇旅游区、通山冷水坪红色旅游区、澄水洞军旅小镇红色旅游区;通过“四线串联”、“四区引领”,把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深度融合,构建红色旅游大格局,让红色教育日益深入人心,使红色旅游绽放红色魅力。
(三)强化支撑保障。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咸宁实际情况,编制咸宁红色旅游全域发展专项规划,促进咸宁市红色旅游提速发展、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地方立法。制定《咸宁市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条例》,将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周边环境,整治以及红色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网络,确保通往各个红色旅游景点的道路畅通无阻,方便游客到达。支持提升接待能力,包括公共设施、住宿、餐饮的质量和数量,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四是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调研中96.15%的受访者认为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应该保护环境。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和社会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环境污染;鼓励低碳出行,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开展红色旅游;倡导游客和从业者共同参与环保行动,实行红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打造红旅品牌。一是精心设计“革命老区·红色咸宁”形象标识,扩大在红色景点(区)、宣传推介材料、校服课本等多方面的应用。二是按旅游景点、景区建设要求,高标准打造红色景点、景区,精心设计红色旅游线路,力争更多线路入选《湖北省红色旅游指南》。三是根据“湖北省红色旅游基地”评定标准,在全市旅游行业开展评定和红色旅游基地授牌工作。四是继续开展国家级、省级“老区精神教育基地”授牌命名的申报工作,争取上级认可,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五是加大区域协作力度,建立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联合1+8武汉城市圈、湘鄂赣、湘鄂西、鄂豫皖毗邻地区,联合举办红色文化旅游推介会,实现客源互荐互流互引,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产品互补、利益共谋、联动发展。
(五)注重产业融合。一是坚持“红旅结合”,推动红色旅游的内涵式发展,实现1+1>2的融合效应。二是构建“游、学、研、娱”一体的综合性红色园区。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各类教育基地建设、现代产业发展、纪念馆陈列馆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旅游、农业、交通、水利、民宿等项目建设,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推动形成大旅游发展的格局。三是探索“红色+教育”、“红色+演出”、“红色+数字”深度融合模式。加大“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休闲游”、“红色旅游+非遗体验”、“红色旅游+亲子研学游”、“红色旅游+赛事”、“红色旅游+户外运动”等产业融合力度,延伸产业链,将红色线路、红色产品、惠民服务、品牌营销精准整合,通过打造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六)加强宣传推介。一是深入挖掘红色文史资源,整理可读性强、史料内涵丰富、红色底蕴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方案,讲好咸宁红色故事,传播咸宁红色声音。二是利用各种媒体、政府网站设立专栏大力宣传咸宁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等红色文旅资源,拍摄和运用好《红色咸宁》电视专题片。三是搭乘新媒体技术快车,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基于VR的历史文化数字化展示,借助新媒体在旅游网站平台发布咸宁市红色旅游信息,建立“咸宁红色旅游”微信公众号,制作咸宁红色旅游短视频和抖音视频,在公共场所设置VR体验终端,让游客更直观、更生动地感受历史场景。四是用好用足红色教育基地,把红色教育列入各级党校培训课程,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优势。五是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打造一批诸如《生之歌》等戏剧、歌曲、影视红色文艺作品,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文艺作品让咸宁红色旅游“响”起来。六是编辑出版咸宁市红色旅游手册和适合自驾车旅游者的旅游小册子,以便自驾车旅游者的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