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促会是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简称。中国革命老区是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全国有1599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28个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顾委撤销后,邓小平、陈云、习仲勋等同志倡导,一大批党政军离退休老同志联系社会各界成立了这一全国范围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山东有16个老区市109个老区县,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2009年成立。 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10月17日,承担着“弘扬老区精神、推动老区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光荣使命。烟台既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未来,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将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老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到2023年2月25日,烟台市所辖十五个区市已全部成立了老促会组织。
首页 > 外地之窗外地之窗
福建:“农综改”后的武平老区
2025-01-07 10:53:33来源:中国老区建设作者:张子剑

每亩稻田减少碳排放约0.8吨,降低肥料成本支出10%以上,土壤有机质提高10%,减少农药用量15%以上……眼前200亩长势喜人的稻田位于万安镇,是福建武平县稻田碳减排试点项目,经过一季的水稻种植和收割,如今正在整理相关水稻增产减排及土壤改善的数据,计算并核证碳减排量。

“碳减排”是个新词,但在武平,碳减排项目却不止这一处。

位于城厢镇的生态全循环碳减排(畜禽粪污治理)示范点,正为一座存栏600余头的生猪养殖场提供粪污治理服务。与其他生猪养殖场不同,这里几乎闻不到粪污异味,还实现了消解污泥、生产液肥、达标排放、全智能化控制和碳减排。

武平的新活力从何而来?这得益于2023年以来,武平县充分利用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以下简称“农综改”)的契机。

以人才为支点撬动“农综改”

2023年6月,武平县成功申报“农综改”项目。摆在县领导面前的难题是,作为老区苏区各方面底子薄弱的农业县,“农综改”应如何着手。

“试点,就要试出点名堂来。”武平县委书记张丽华说,“发展的关键是人,武平急需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

于是,武平县果断抛出揽才的橄榄枝,搭建“舞台”,鼓励人才“登台唱戏”。

“武平女婿”丁庆就这样来到了武平。丁庆多年来致力于环保行业生物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事业,其研发的一系列微生物制剂产品,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经多年实践,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丁庆为武平提出了碳资产开发实施方案,撬动了一系列“新产业”,水稻田碳减排、秸秆碳化还田固碳、畜禽粪污全资源化利用等项目相继落地。

未来,通过对稻田碳减排量的认证,农民可参与到碳权交易中来,农田“碳票”将变为钞票。“项目试点成功后将在全县26万亩稻田进行推广,按每亩每年两季共减少碳排放约0.8吨来测算,每年可以减少碳排放20.8万吨,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碳汇100元/吨计算,则全县一年将产生碳汇收入2080万元,新增税收收入270.4万元。”武平县财政局副局长钟卫东说。

生态全循环碳减排(畜禽类污治理)示范点同样应用了来自丁庆的技术。“同传统畜禽粪污治理方式相比,不仅占地仅需十分之一,还可实现无人值守、全智能化管理,大大降低维护投入成本。”在示范点,项目总工程师刘启斌介绍道,“目前已取得第三方机构检测报告,出水符合排放标准。”

当下,武平碳资源全循环利用产业正点燃星星之火。同时推进的试点项目还有:秸秆快速碳化腐熟还田工艺包——在不进行焚烧的情况下,将秸秆快速碳化成易于植物吸收的小分子碳肥,还可灭除秸秆中的虫卵。智慧云厕工艺包——将公厕粪尿快速转化成肥固碳,还可降低运营成本、减少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农污改造工艺包——通过无需动力和维护的污水收集处理工程,解决农村污水用电和维护问题,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

传统产业因“农综改”受益

“新产业”如火如荼的同时,武平县传统产业也因“农综改”受益。

武平是全国最大的紫灵芝生产基地,全县种植面积达4.03万亩,2023年产量达500吨,实现全产业链产值3亿元。

万安镇捷文村作为福建省“一村一品”(灵芝)示范村,是紫灵芝的主要产区之一。但长期以来受困于菌棒研发、精深加工及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难题,产业链发展缓慢。

“农综改”实施以来,捷文村大力实施紫灵芝全产业链项目,建设捷文灵芝科研基地。“科研基地项目建成落地后,我们通过引进灵芝精深加工企业,实现紫灵芝全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助推形成紫灵芝产业集群。”捷文村党支部书记李财林说。

为完善灵芝基地基础设施,科研基地还将重点打造5处“种植+参观+科研+科普”的示范窗口基地以及林下经济科教馆。“目的就是实现三产融合,探索制定灵芝种植标准体系和技术标准,重点推动紫灵芝种植标准化建设和品牌打造,实现灵芝产品多元化。”万安镇副镇长刘丽娟说。

同样通过“农综改”,在强链补链上下功夫,探索三产融合的还有东留镇。

东留镇种植3万多亩芙蓉李及上千亩百香果,因缺少精深加工产业,时常有好果但卖不上好价钱。为改变这一现状,当地政府引进一批企业推进深加工产业发展。

借此机遇,返乡创业的“80后”廖雪涵成立了公司,将自己掌握的米酒酿造工艺和果酒、气泡水等新技术结合,研发了百香果味黄酒、芙蓉李鲜酿等酒品,并衍生出10多种芙蓉李加工产品,年产值2600 万元。

在廖雪涵的带动下,芙蓉李精深加工产业全面铺开。2023年,东留镇的芙蓉李收购价创历史新高,1000多户农户因此获益。三产融合发展是趋势,也是必然。”廖雪涵说。东留镇有丰富的产业基础,是发展农旅融合的宝地。廖雪涵在黄坊村承包运营“花果东留研学基地”,开展农旅和中小学生研学等特色研学课程,每年可接待团建研学5.3万人次,为村财增收12.45万元。

该基地于2023年入选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龙岩市唯一—家人选的研学基地。由此,东留镇探索形成自有研学品牌,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农副产品销售、及村集体持续增收。

借“农综改”东风,武平县先行先试,开展了山区县乡村振兴的新探索。202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增幅4%、限额以上贸易业销售额、营业额增幅75%、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幅19.6%。

观察眼

2017年启动的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主要是通过综合集成政策措施,着重探索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有效发挥政策的综合效应,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

不少老区县被列入改革试点,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成果。一些地方的经验多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推广。武平老区通过农村综合性改革,带动发展了新质生产力,实现了村民致富、村财增收。

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关键是要找准农村改革中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在武平县的试点中,武平县委、县政府对“产业基础薄弱、发展人才欠缺、品牌培育动能不足”等问题有清晰认识,“进一步为乡村振兴积累新经验、探索新可能。这对其他与武平县有着相似情况的老区县来说,探索了路径,值得期待。(观察眼:中国老区建设编者曹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