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促会是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简称。中国革命老区是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全国有1599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28个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顾委撤销后,邓小平、陈云、习仲勋等同志倡导,一大批党政军离退休老同志联系社会各界成立了这一全国范围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山东有16个老区市109个老区县,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2009年成立。 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10月17日,承担着“弘扬老区精神、推动老区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光荣使命。烟台既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未来,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将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老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到2023年2月25日,烟台市所辖十五个区市已全部成立了老促会组织。
首页 > 外地之窗外地之窗
用老区精神引领常德发展
2024-11-05 11:16:16来源:中国老区建设作者:常德日报记者 魏仙耘 高 玲 吴紫欣

洞庭湖畔。沅澧大地,地处湘鄂渝黔4省市交接处的湖南常德,素有“湘西门户”“川黔咽喉”之称。这是一片红色热土,是承载着光辉历史记忆的全域革命老区。

从1922年开始,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常德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舞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1923年初,中共常德支部创立,这是湘西北第一个党组织;1927年11月,徐溶熙苏维埃政府在桃源县诞生,这是湘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1928年8月起,贺龙等领导的革命军和红军在常德境内战斗、休整、补充近8年;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桃源县大水田,9000名桃源人民毅然加入到红军队伍。常德人民不畏死、冲在前,为了新中国,付出了巨大牺牲,57000多人自愿参加红军,大部分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42位县委书记,只有一人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上,常德老区发挥过带头作用;在人民军队建设上,常德老区发挥过旗手作用;在工农政权建设上,常德老区发挥过示范作用。

1951年,常德全境被中央人民政府认定为革命老根据地。2021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常德全域纳入湘鄂渝黔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范围。

红色是常德历史进程中最鲜明的底色,老区精神成为指引常德不断前进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继承和发扬老区和老区人民的光荣传统。”近年来,在常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县市区深耕红色沃土,挖掘老区资源,修缮革命遗址,讲述英雄故事,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内在发展动力,以老区精神引领常德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奏响了一曲老区振兴的华美乐章。

挖掘老区资源 厚植全域红色底蕴

生活在常德这座城市里的人们,能时时听见历史的回响,那是林伯渠、帅孟奇、王尔琢、陈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珍贵的革命足迹,是翦伯赞、丁玲等文化名人留下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红色革命文化遗产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湘鄂渝黔革命老区振兴的重要资源。常德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前身为市革命老根据地经济开发促进会)自1997年7月31日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开展老区工作。其间,市老促会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多次赴9个县市区开展走访调研,收集整理革命老区资料160余份,红色故事100余个;在经各地上报的2000余处老区遗址遗迹里,筛选登记入册近400个,并充分利用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推动建设红色教育基地15个,全面摸清了“红色家底”,掌握了全域各地的红色史料、文物及革命遗址遗迹的基本情况及生存状态。

从常德市城区沿临岗公路北行约20公里,就到了鼎城区石板滩镇兴隆桥村。顺着弯曲的沥青山路,穿过葱郁的油茶树林,映入眼帘的是“中国译介马克思主义第一人”赵必振纪念馆。赵必振纪念馆是常德诸多红色遗产之一,自2018年开展工程升级以来,这里整合红色、旅游、农业等资源,每年接纳一波又一波参观者,在此研学或举行党日活动,拉动了区域协同发展。

红色资源让兴隆桥村实现了美丽蜕变。这里有赵必振纪念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展示馆、非公企业党建展示馆、市图书馆红烨分馆、乡村民宿、农家乐,还有1927年9月中共地下组织领导农民革命的渐安暴动纪念园、篝火广场和乡村大舞台,无一不彰显着红色山乡的独特风貌。兴隆桥村依托其丰富的红色遗产,修缮保护革命遗址,发掘采集红色史料,建成红色纪念馆、红色广场等,成为常德革命老区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平台,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振兴之路。

稳步推进红色遗址遗迹场馆设施的保护、修缮、建设,是常德市一以贯之的做法。几年来,常德市高标准标识革命遗址遗迹34处,新建扩建维修革命遗址设施300余处,竖立革命遗址遗边标志碑200余处,对王尔琢烈士故居、陈振亚烈士故居、帅孟奇故居、黄爱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丁玲故居纪念馆、酉港猫山平暴烈士陵园、薛家村山河圆等进行扩建改造和维修,有效保护了全市400余处革命遗址遗迹。鼎城区从老区专项转移支付中拨付资金,对文甲红色文化展示馆、陈辉烈士公园红色文化墙、红烨红色文化园、鲁易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等项目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擦亮老区底色。

为加强老区文化的宣传与交流,常德市委、市政府主持编纂了《常德老区·读本》《常德老区遗址遗迹》《常德老区发展史剪辑》《中国工农红军在常德》等书籍。2015年至2022年间市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共编纂成册的书籍有75本,工作人员追寻先烈足迹,踏访革命遗址,搜集红色史料,全面梳理常德革命老区历史,为子孙后代留存更多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

讲好红色故事 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在常德市桃源县陬市镇青龙寺村,矗立着有近百年历史的湘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徐溶熙苏维埃政府旧址。任何时节,这处遗址都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他们庄严肃穆地站立在烈士纪念碑前,聆听一堂生动的党课,感悟革命先烈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024年8月,不论“秋老虎”如何猛烈,鼎城区镇德桥镇政府依旧迎来了一波波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和群众。这个闻名遐迩的“常德地区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踏水桥党支部”所在地,曾上演过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农村的生动实践。当下,镇德桥镇政府已然成为一处集爱国主义、红色文化、革命传统于一体的教育基地,平均每年有80多个团队在此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老区不老,精神如炬。常德市持续推动“宣传老区精神”的各类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定期向全市干部群众和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全市党员干部从红色文化中锤炼党性,汲取不畏艰难、奋勇前行的力量。

常德市委党校于2014年开始依托红色遗存创新教学方式,联合市委组织部对市域内的红色资源进行摸底,发布35处党性教育教学点清单,打造了30余堂党性教育现场教学课程,开发了10条党性教育精品线路,对全市1300多位“关键少数”开展了专题教育,9堂课入选湖南省党性教育精品课程。此外,该校推荐的《一封以身许国的“托孤书”(王尔琢)》和《甘将热血洒高原——17年扎根西藏的开国少将王其梅》入选了湖南省干部教育培训“三百工程”精品课程库。

在鼎城区,红色场馆均坚持“用当地人讲当地事”“请后人讲先人的事”,就地培养讲解员,组织人员学习地方党史、革命老区发展史、新时代革命老区建设等,先后接请开国少将潘振武的后人到中学上党课,讲述他们的父亲从普通农民成长为开国将军的人生经历和浴血奋战的故事,让学生在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中接受教育。

在临澧县,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得如火如荼,县党校着力开发了《问渠那得清如许——林伯渠与他的<入城守则>》《湘鄂西苏区太浮山武装斗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课和《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红色理财家》《青山相册》等精品微党课,迅速成为党员干部争相学习的文化品牌。

在安乡县,党员群众通过《红灯记》《江姐》等脍炙人口的红色戏曲,把最具代表性的红色故事进行整理汇编,将非遗文化与红色故事深度融合,通过常德丝弦戏曲等形式演绎经典,打造了精彩纷呈的“文艺作品+党史学习教育”红色视听盛宴。

2021年,常德市新闻战线“庆祝建党100周年——‘追寻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集中采访启动,省、市级媒体记者共同走进常德革命老区,了解老区的红色历史,感受老区的红色情怀,并将他们感悟到的老区精神和老区面貌通过报纸、电视、新媒体作品展示,在常德人民心中掀起一阵阵红色波澜。

还有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红色宣讲团,这个拥有200余名宣讲员的团体,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为宗旨,节假日自发组织前往翦伯赞生平业绩陈列馆、林伯渠故居、帅孟奇故居等红色景点开展志愿宣讲。该宣讲团成立4年来,已累计开展宣讲活动150余次,用实际行动讲好常德红色故事。

为了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常德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选取《中国工农红军在常德》《常德市鼎城区革命老区发展史》等书籍中最有代表性的红色事件、红色人物,重新撰写,编辑成小册子,分发给学生和游客,因为便于携带和翻阅,获得人们的交口称赞。

不论是常德市、县委党校的红色现场教学,还是各类红色故事的精彩演绎,都令人深受教育,让党史学习教育达到了“常态化、常效化”的效果,特别是干事创业的热情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在老区精神的激励下,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担当起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常德作出应有贡献。

继承先烈遗志 谱写常德发展新篇

“忘记老区,就是忘本;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深情地说。

老区工作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也是常德市委市政府议事日程中的重要主题。

多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召开一至两次专题会议,专门讨论和研究老区工作;历任常德市委书记、市长上任伊始都要亲自看望市老促会会长,听取其对老区工作的建议;常德市级议事协调机构优化调整后,市老促会相关职责并入市财经委员会,得到了“给机构、给人员、给场地”的待遇,这种重视程度在全国都极为少见。

从上至下的关注与支持,让常德市老促会及各县市区老促会在老区工作和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就,常德市老促会会长刘春林被授予“全国老区宣传工作特别贡献奖”,常德市老促会被评为“全国先进老区建设促进会”,几年时间为常德争取到中央财政老区转移支付10多亿元。

多方助力,老区不老;今日常德,风华正茂。

沿着常德的护城河——穿紫河风光带一直往西,河岸两旁各式各样的餐厅、写字楼、超市、银行、影楼、咖啡店、小吃店鳞次栉比,市民有的在悠然垂钓,有的在轻松购物,有的在闲庭信步,阵阵欢声笑语飘进了风中。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老区新貌的美好景象。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城市生活质量50佳城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创建以来,常德人摘得了一顶顶桂冠,成为湖南省城市建设中名副其实的“优等生”。今日之常德,被到过的人们给予了“宜居”的评定。

今天,人们可以选择飞机、高铁、自驾来常德,赴一场“古城之约”。常德是湖南省内第一个同时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交通的地级市,是作为泛湘西北医疗服务中心的地级市,是生源基数全省排名第九,高考本科上线率长年居全省各市州之首的地级市。成绩的背后,是常德立足实际抓发展抓落实,让老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决心和信念。

3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鼎城区谢家铺镇的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察看秧苗培育和土地翻耕情况。作为湖南的“产粮一哥”,常德水稻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连续20年居全省第一。“产粮一哥”的炼成,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农耕史、现代农业技术的赋能,是常德人民发扬顽强拼搏的老区精神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坚持与拼搏,更是老区人民敢为人先,用拖不垮、打不烂、不怕苦的坚韧品格“撑腰”。

2023年常德再次荣登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一个农业大市工业生产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后来居上,跻身百强,完成了美丽蝶变。1992年破土创办的常德经济开发区和2005年动工创建的常德高新区,已分别于2010年和2017年晋升“国家队”,常德成为湖南省第三个同时拥有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的地级市。其中,常德经开区跻身全国百强经开区,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石门经开区、桃源高新区4个园区进入全省30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老区精神是一直定格在常德人民血脉中的红色基因。通过做优红色、做强绿色、做出特色,实现了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持续优化、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是常德与时俱进谋发展的时代成就,也是老区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样本。今天,老区精神随着时光的淘洗更加光芒四射,它将激励一代代常德人,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奋力谱写未来常德的灿烂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