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华灶村的老人们有点忙:一茬茬菜薹采摘完毕,复套种的荷兰豆又“硕豆累累”,陆续上市;而荷兰豆支架下,同样复套种的扁豆正藤蔓吐蕊、争相攀爬......老人们起早贪晚,浇水施肥、采摘装运,将翠生生的荷兰豆源源不断送往集中收购点。
留村老人不愿坐享其成
华灶村是个以粮食和特种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村,“薹、豆、豆”复套种模式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七仙女当年被逼告别董永、回归天庭时(东台西溪是“天仙配”传说的发源地),忽然想起光顾着织锦替董永赎身,忘了从天庭带来的“仙豆”种,手忙脚乱中将“仙豆”种抛向人间,正好落在了华灶村境内,百姓不知究竟:“何来豆?”随着时光的变迁,“何来豆”变成了“荷兰豆”。于是,荷兰豆在华灶农户的田间地头、拾边隙地有了容身之处,最终形成家家种、户户植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后,头脑灵活的华灶后生纷纷瞅准外面的世界,走出家门淘金创业,他们的父母则成了“留守老人”。
1997年左右,“闲居”的老人们不安于“坐享其成”,享受儿女在外打拼的成果,他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动起了脑筋:既然家家都有种植荷兰豆的经验,不如想办法把这“豆的产业”做大,既活动了筋骨,也增加了收入,做到了老有所为,自食其力。于是,他们中一些人一改零星种植模式,把责任田全都种起了荷兰豆。
然而,几年的种植下来,老人们发现,荷兰豆虽能挣一点钱,但豆行间一米左右的土地空着似乎有点可惜,正好村里引进了薹菜品种,头脑活络的老人便将菜种撒向了“被荒废”的行距土地,更有甚者,在荷兰豆旁栽上了扁豆苗。如此一来,形成了每年10月播种,来年春节后菜薹上市,4月下旬菜薹扫尾,荷兰豆“闪亮登场”,二个月左右荷兰豆拉藤清田,南汇扁豆再次“亮相”的“薹豆豆”“你方唱罢我登场”上市模式。据了解,全村7000多亩耕地,除75%种植粮食以外,种植“薹豆豆”的面积达450亩,年产薹菜350吨、荷兰豆400吨、扁豆730吨。从事“薹豆豆”种植的有600多户,他们当中80%以上为“留守老人”,平均年龄达69岁,年龄最大的袁林香已超过90岁。
催生了合作经济和农民经济人
华灶村兴起的“薹豆豆”衍生出农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2008年,村民严光智首先挂牌,成立了“东台市东台镇华灶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紧接着,缪龙官、吴兵、严国成等5位村民也举起了“集中收购”的大旗。随着华灶“薹豆豆”名声不断叫响、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临近的头灶、南沈灶、富安、唐洋等镇农户也纷纷效仿,加入了“薹豆豆”循环种植队伍。因成熟后必须每日采摘的特殊性,“老两口”难以“招架”大面积种植,本村的“薹豆豆”面积相对较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华灶农民经纪人立即将收购的触角伸向兄弟镇村,他们在兄弟镇村发展下线、设立收购点,以严光智等为中心的农民经纪人从业人员目前已达百余人。从每年春节后薹菜上市开始,华灶人在本村及各地设立的收购点总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一辆辆满载“薹豆豆”的卡车,从各收购点源源不断驶往浙江、上海、安徽、山东、苏锡常等省内外市场,以及脱水加工厂。他们每年外运的“薹豆豆”都近亿吨,在拓宽东台农产品销售市场、为农户带来销售便利的同时,也获得颇为丰厚的经济回报。
“薹豆豆”播种、生长时节,华灶的老人们悉心呵护、精心培育;“薹豆豆”上市期间,他们日出而作,采摘出售。“薹豆豆”“拴”住了老年人的心,“牵”住了老年人的情,也让华灶老年群体强劲了体魄。口袋鼓了,腰杆子也硬了,老人们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也响应提高,他们主动“参政议政”,村里无论是“美丽庭院”创建,还是和美乡村建设,都有老人们的身影。想增添点衣服、改善下伙食,他们不再向儿女伸手。
华灶的老年群体和他们的“薹豆豆”,成为华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重要的产业支撑。村里曾算过一笔账,仅“薹豆豆”一项,就能为华灶和周边镇村农户及农民经纪人带来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在华灶,“薹豆豆”让老年人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