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我们走进革命老区平舆县东和店镇木香店村共同富裕加工园,几十台缝纫机“嗒嗒嗒”地不停转,工人们忙着穿针、走线、缝制,不到30秒就完成1只袜子的加工。一双双高档女袜正在被工人整齐地打包,车间内一派繁忙有序的景象。
“这一批订单够我们做七个月,一年到头我们的订单几乎没有断过,这是三园建设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乡亲们在家门口就可以稳定就业。”公司老总李慧丽说。
创新提出“三园”建设
乡村全面振兴,一头连着老区乡村、农民,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强国建设,更事关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只有敢于正视短板、直面问题,深入调研,以外向思维解难题,以新的理念谋发展,跳出老区看平舆,才能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深入调研论证。平舆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脱贫攻坚战役结束后,全县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全面迈进小康社会。如何落实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如何立足当地实际,走出一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新路子?面对这些问题,平舆县先后组织县直部分单位和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党支部书记等赴浙江、江苏等产业发展强省考察学习。他们对标江浙“优等生”,焕“新”发展思路,以“蹲下去看蚂蚁”的钻劲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理出了“建三园、强工业、促振兴”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以县级主导产业工业园为龙头、乡级乡村振兴产业园为支撑、村级共同富裕加工园为抓手的“三园”建设发展模式,形成了“三园”同构、三级联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科学谋篇布局。平舆县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循序渐进”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三园”建设规划纲要,对“三园”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进行高标准设计,明确各级产业园整体定位、发展方向。在县级主导产业工业园的基础上,规划建设19个乡级乡村振兴产业园、224个村级共同富裕加工园,使之形成龙头带动、多点支撑、各具特色的三级产业园联动发展格局。
工作专班推进。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三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规划设计、融资、拆迁、招商及企业入驻、项目包装和督导等工作专班,明确专人、专职负责推进“三园”建设工作。加强业务指导、项目扶持、示范带动。研究制定“三园”建设考核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三园”建设工作观摩评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动工作,提升水平。县四套班子领导分包入驻“三园”企业和项目,通过电话沟通、走访调研、座谈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入驻企业和项目需求,帮助入驻企业和项目解难纾困,实现政企高效联动,确保园区持续向好向稳发展。
六项保障夯实“三园”建设
平舆坚持以“三园”建设为载体,围绕老区乡村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强化组织、土地、资金、科研、环境等保障机制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为“三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强化组织保障。创新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动“双提升”工程,制定县直帮扶单位、乡镇(街道)、基层党支部“双进双出双考核”机制,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的能力素质,做到“配强一个人、选对一班人、带富一群人”,为“三园”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强化土地保障。将产业园项目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积极盘活乡镇老村委、老学校、老窑厂和废旧厂房等建设用地,对入驻企业实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长期租赁、弹性年期供应等灵活供地政策,最大限度满足产业园建设用地需求。
强化资金保障。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不断优化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机制,按照“县里拿一点、集体筹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模式,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用小资金撬动大资金,强力赋能产业持续兴旺。采取政府投资建设、政府+企业合作建设、组织企业建设三种模式,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等重点向“三园”倾斜。
强化科研保障。聚焦可持续发展瓶颈制约,坚持全链条打造、集群式发展,建立“双创双补”机制,通过政策支持、与科研机构合作、引导企业研发机构入驻,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企业研发全覆盖,着力提升前端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高质量建设“三园”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强化环境保障。擦亮平舆营商环境“金字招牌”,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为契机,建立常态长效的政企沟通机制,帮助企业解难纾困。扎实推进“放管服效”改革,15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免证可办”,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市民之家办理,“一网通办”率达到100%。
三级联动驱动“三园”建设
平舆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在做大做强、做优做特、做精做新上下功夫,加快推进驱动“三园”建设。
做大做强县级主导产业工业园。坚持以县开发区为载体,围绕皮革皮具、建筑防水、户外休闲用品等主导产业,按照“补链条、壮体量、促营销、优服务、创品牌”的思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加快优质企业培育,突出龙头企业带动,推动主导产业集群集聚、做大做强。借助入驻企业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订单经济,通过“配套设施订单”“服务订单”等,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做优做特乡级乡村振兴产业园。根据各乡镇(街道)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等,明确乡级乡村振兴产业园的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外引内扶、政策扶持、项目支撑等措施,吸引本地龙头企业、主导产业、配套企业向乡级园区集聚,着力培育“一乡一业”,积极打造腹地支撑,壮大乡镇经济体量。西洋店镇冷链物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阳城镇木制品加工产业、东皇街道白芝麻加工产业、辛店乡汽车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东和店镇防水产业等老区乡村振兴产业园已初步建成。
做精做新村级共同富裕加工园。积极整合原有的村级帮扶车间、藤编外协加工点和农户加工点,引导返乡创业人员、农村经纪人、致富带头人等,利用村内的闲置厂房、仓库、宅基地等建设共同富裕加工园。注重联农带农,为主导产业提供配套服务、开展生产加工,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共同富裕。目前,已整合203个村级帮扶车间和5380家农户加工点,建成村级共同富裕加工园578个,入驻户外休闲用品小微企业115家、服装服饰加工企业49家,带动6万多名老区群众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
“三园”建设成为助推老区乡村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平舆县“三园”建设的工作思路清,产业方向准,发展路子稳,措施得力,方法得当,成效显著,成为助推老区乡村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打通了老区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平舆县在主导产业工业园区建设中,注重瞄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破解了一些要素保障难题,畅通了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县级主导产业园区位于县、乡、村产业链条的上游,乡级乡村振兴产业园在链条中游,而为主导产业提供配套服务、进行生产加工的村级共同富裕加工园处在下游,帮扶车间就在村民的“家门口”,这种“厂房式、居家式、跟进式、合作社式”车间,把工作岗位直接送到老区群众家门口,让村民们务农、挣钱、顾家“三兼顾”,这种技能门槛不太高、吸纳劳力也较多的产业,已成为能够帮助老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快捷门路。在平舆县万冢镇张刘村共同富裕加工园里,河南鸿翔户外休闲用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的女工们,人人穿针、走线、缝制,不到1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个帐篷包,个个都是熟练加工技能的“行家里手”。目前,这种“基地在县城、车间建村头、加工在农户”的产业模式在全县比比皆是。
锻造了老区主导产业发展的“硬脊梁”。平舆县通过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强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中部最大的户外休闲用品加工基地和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而机械制造、电子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在平舆县的河南泰普森休闲用品产业园里,一把设计独特、工艺精致的户外藤编座椅,从编制、加工、质检再到装车运输,全部流程在园区内即可实现。20多道生产工序全部在平舆县内,配套企业相距不超过10公里,产品通过物流直接送至海铁联运专列。
汇聚了老区优势产业持续做大做强的“新动能”。平舆县作为中国建筑工程防水之乡,依托技术创新优势,重点打造建筑防水科研创新、材料生产、施工总部、技能培训4大基地。平舆坝道工程医院以特色工程技术为全国40多项工程类“疑难急险”提供病害处置及咨询服务,并在全国23个省市成立72家分院,形成了“跨行业、跨地区、网络化”的工程医院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坝道工程医院(平舆)院长王复明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大型工程中的疑难杂症。“最强大脑”为当地防水企业在新材料、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越来越多的科技支撑,不断推动平舆建筑防水产业向产业化、高端化蝶变。如今,平舆县汇聚建筑防水企业2000多家,综合产值突破600亿元。
形成了助推老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支撑。平舆县聚焦县乡村产业链群融合发展,坚持以“三园”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实现展链、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产业联动、龙头带动、聚链成群的发展态势,有效促进了乡村产业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00.4亿元,同比增长5.7%,居驻马店市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7.94亿元,同比增长6.3%,居全市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6.2亿元,同比增长10.6%,居全市第1位;新增经营主体7110家,其中企业1302家,同比增长12.34%;在2023年度驻马店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平舆县居全市之首。
平舆县委书记刘飞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继续抓实抓好“三园”建设,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以产业振兴引领老区乡村全面振兴,让产业兴旺成为老区乡村振兴的“最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