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促会是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简称。中国革命老区是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全国有1599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28个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顾委撤销后,邓小平、陈云、习仲勋等同志倡导,一大批党政军离退休老同志联系社会各界成立了这一全国范围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山东有16个老区市109个老区县,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2009年成立。 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10月17日,承担着“弘扬老区精神、推动老区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光荣使命。烟台既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未来,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将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老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到2023年2月25日,烟台市所辖十五个区市已全部成立了老促会组织。
首页 > 聆听经典故事聆听经典故事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孙凤钜——我的舅爷爷
2024-06-17 16:45:42来源:蓬莱区老促会作者:蔡天舒口述

噩耗传来,我匆匆打点行装,怀着沉痛的心情踏上了去南京的火车。一路上,小时候奶奶给我讲过的舅爷爷的故事,舅爷爷回蓬莱来探亲时的点点滴滴都涌上了我的心头……

一、我知道的家事

我姓蔡,听奶奶说,我家的原籍是抹直口村。日本鬼子侵略胶东,家道败落,生活贫困。我的爷爷和二爷爷都参加了八路军。爷爷在北海独立营,后来随部队挺进东北,抗美援朝时,负责军队的后勤工作,为朝鲜战场输送物资,后来在本溪去世。二爷爷参军后是内科军医,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回国后在吉林解放军206医院任院长,后来调到沈阳总院,退休后住在沈阳干休所。

老奶奶(曾祖母)去世后,在城里生活不下去了,老爷爷就带着一家投亲到石沟方家村,在那里租房种地,维持生活。为了减轻家中负担,奶奶带着孩子们就回到了遇驾沟娘家。奶奶姓李,叫李桂荣。奶奶的父亲黄德常那时在村里当村长。他的家在村南,出门就是村里的大庙,大庙前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在大庙向西不远处的小河岸边,有一棵千年大酸枣树。大庙向南就是绵延起伏的丘陵山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奶奶姓李,而奶奶的父亲却姓黄呢?难道他不是奶奶的亲生父亲?我好奇地问奶奶是怎么回事。奶奶告诉我,她的父亲实际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他的家又由于地理位置好,所以就成了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为了家庭和个人的安全,于是就化名为“黄德常”。

二、舅爷爷为什么姓“孙”

我有个舅爷爷叫孙凤钜,新中国建立后,在南京某医院工作,休假时就回到遇驾沟村。那时我还小,就像个小“尾巴”一样整天跟在舅爷爷身边。有一天,我疑惑地问舅爷爷:你和我奶奶是兄妹俩,你称呼我奶奶是姐姐,可为什么她姓李,你姓孙呢?听了我的问话,舅爷爷陷入了沉思,好久,他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们现在生活幸福、快乐,可是我的童年不堪回首啊!”我感觉到,这一问题触到了他的疼处,可是好奇心促使我又继续追问下去。

原来,舅爷爷原籍是蓬莱县湾子口孙家村,家中贫穷,舅爷爷的父亲在水城富人家扛活(现在叫打工),勉强维持生计。舅爷爷七八岁时母亲离世,只好跟着哥嫂生活,过着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生活,晚上就合衣睡在铺着海带草的灶坑里,靠锅灶的余温取暖。随着锅灶余温的散尽,冻得像小狗一样蜷缩成一团。九岁那年的一个冬天,舅爷爷顶风踏雪,光着脚丫跑到蓬莱水城找到了他的父亲。看着孤苦伶丁,骨瘦如柴的儿子,他的父亲心如刀绞。可是给人家扛活,根本无法抚养儿子,儿子又死活不愿再回湾子口孙家。怎么办?他想到了曾一起扛过活的好友黄德常。他知道黄德常家庭虽也不算富裕,却为人正直、善良,剑胆琴心,于是就对黄德常说,“你把这孩子领回去,权当个小猫、小狗养着吧,只要别饿死就行!”已经懂事的舅爷爷赶紧跪下磕头认亲。黄德常的眼睛湿润了,他赶紧把孩子拉起来,默默地点了点头。看着眼前这个衣衫褴褛,身体瘦弱却又不失机灵、坚强的孩子,心想,如果好好教育培养,或许又可以为革命、为抗战增添一份力量。

三、拜“黄一刀”为师

舅爷爷被领回家后,视黄德常夫妇为父母,黄德常夫妇也把他视为己出。黄德常夫妇原有一个女儿,也就是我的奶奶,比舅爷爷年长,舅爷爷称她为“荣姐”。看着孙凤钜瘦弱的身体,家中有好吃的,父母总是先给孙凤钜吃,荣姐也不争不吵,兄妹俩的感情很是融洽。

在苦水里泡大的孙凤钜很懂事,小小年纪不仅抢着做家务,还学习各种农活,力所能及地减轻父母的负担。村里人家有红白之事,他都前去帮忙,村里人都夸他仁义、勤快。去帮忙时还带一个小铁桶,以便将一些剩菜、剩饭带给家人。

当时,蓬莱城里有一家私人医院,名为“博爱医院”,医院的主人叫黄增典,曾留学日本,精通西医,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号称“黄一刀”。在蓬莱县有很高的声誉。抗日战争时期,黄增典秘密支援抗战,后来,“博爱医院”也成了八路军的随军医院,黄增典还曾担任过许世友将军的随身医生。

在养父母的呵护下,13岁的孙凤钜已经成了一个大小伙子。1939年3月,日寇侵占了蓬莱城,他听闻了日寇所制造的潮水惨案,目睹了日伪军侵略蓬莱的暴行,在养父的教育影响下,1939年5月,刚刚满13岁的孙凤钜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八路军。由于年龄小被安排在卫生队,帮助药具消毒、清洗辅料、护理伤员等。

生母过早的去世,孙凤钜在幼小的心灵里就产生过长大学医,为人治病的愿望。在卫生队里,他工作勤奋,学习认真,一年以后,就当上了卫生员。后来得知黄增典和他在同一个部队,就经常去向黄增典请教。孙凤钜的诚恳、执着、聪明、刻苦,深深地感动了黄增典,最终,孙凤钜成了黄增典的关门弟子。随着医术的不断地提高,逐渐担负起复杂、繁重的护理任务,从护理员、护理班长一直做到团卫生队军医。

四、成为国家一级模范

1950年11月,孙凤钜随部队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九兵团卫生部医疗手术队队长、前线救护所所长、医疗所副所长,参加了第二、第四、第五次战役、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和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战役。

在战火和硝烟中,孙凤钜以手术台为战场,想尽多种办法,克服种种困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在炮火下抢救伤病员。他所领导的手术队,创造了超过上级所要求的手术成功率15%而达到了21%的纪录。这一记录使大批伤病员闯过了死亡线,重获新生。当这一记录传到了前线部队时,指战员们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传颂着“孙神医”的动人故事。

1952年9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决定为孙凤钜记特等功,授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称号,全国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仅有王兴纪、罗盛教、张益人和孙凤钜四人。同年10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曾三次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右上一为主人公)

五、他心里始终装着百姓

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国,他在南京军区医院工作。休假回乡时就住在我家。一个国家级英模,生活节俭,作风朴素,始终保持着老八路的本色。上身穿着一件灰色褂子,贴身穿着一件白色的老头衫,比外套大出许多。下身穿一条肥大的军裤,脚上穿一双北京布鞋,鞋后跟还趿拉着。没事就骑着大金鹿自行车四处转悠。有时饿了,便在菜地里拔一颗大萝卜,在裤子上擦掉泥土,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但是休假期间,他最忙也是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给百姓看病治病。今天给这个做切除肉瘤的手术,明天给那个做祛疣祛痣手术。人们都夸舅爷爷的医术高,做的手术一点也不留疤痕。舅爷爷给人做手术时,都是我和母亲帮助洗纱布等辅料,给注射器等手术用具进行水煮消毒。

记得有一次,黄县的一位老婆婆手脖子骨折,没有接好错位了。听说我舅爷爷回来了,就来求医。舅爷爷很热情地接待了他,让老婆婆坐在土炕上,舅爷爷坐在炕沿下,一边揉着老婆婆的手脖子,一边和老婆婆说着话。突然将老婆婆的胳膊抬起,用力在“炕帮”上一磕,只听“嘎”的一声。舅爷爷笑着对老婆婆说:“我又把你的手脖子磕坏了,不要怕,我再给你接上。”

舅爷爷经常对我奶奶说:“父母对我有恩哪,可是我参军后南征北战,没能为父母尽孝,现在有时间有能力了,可父母又不在了,但我要对这个家报恩。”舅爷爷经常在经济上资助我家,奶奶去世时的丧葬费用都是舅爷爷出的。

我去参加舅爷爷的葬礼时,他生前那些白发苍苍的老战友、老同事知道我是家乡来人,都纷纷对我说,你舅爷爷是个大好人哪,在单位处处为公,尽替别人着想,一辈子尽做好事。在南京,我还遇到了舅舅爷爷的养女,特地从东北鹤岗赶来,是舅爷爷收养的李姓烈士遗孤。舅爷爷家的保姆对我说,别看你舅爷爷当院长挣得不少,今天资助这个,明天又捐赠给那个,真正用到家里的却很少……

先人已逝,高风永存;庚续传承,吾辈责任!

(蔡天舒口述 宋耀武 孙传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