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促会是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简称。中国革命老区是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全国有1599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28个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顾委撤销后,邓小平、陈云、习仲勋等同志倡导,一大批党政军离退休老同志联系社会各界成立了这一全国范围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山东有16个老区市109个老区县,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2009年成立。 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10月17日,承担着“弘扬老区精神、推动老区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光荣使命。烟台既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未来,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将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老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到2023年2月25日,烟台市所辖十五个区市已全部成立了老促会组织。
首页 > 外地之窗外地之窗
文化赋能福建福州老区乡村振兴的调查思考
2024-05-15 11:34:39来源:中国老区建设作者:李 朴

福建省福州市现有629个革命老区村,分布在除鼓楼区、台江区之外的其他10个县(市、区)。在老区乡村文化振兴中,福州市注重用好老区红色资源,注重结合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项目,带动经济发展。长乐江田镇南阳村发挥革命老区优势,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福清南岭镇西溪村挖掘本村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老区特点,发展文旅产业;连江丹阳镇新洋村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建成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有的利用特色产品,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永泰庄寨文化节、罗源畲族“月三”、福清一都枇杷节、连江江南镇梅洋梅花节等等。

文化赋能老区乡村振兴,能够让五大振兴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让革命老区人民逐步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福州老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难问题

近年来,福州市各老区县(市、区)在推动老区振兴中十分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还有一定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独具的文化特色不明显。老区建设中,一方面主要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为主,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主要注重与老区相关的红色文化的保护修缮利用,忽略了乡村本有的文化元素的保护利用,很多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元素荡然无存,或者浮于表面,挖掘不深,导致老区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同质化现象,没有形成差异化发展。

2.利用红色文化的特色融合发展不平衡。有的村只注重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作用,有的村注重融合生态、产业等优势共同发展文旅经济,有的村发展缓慢。闽清县金沙镇上演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比较好,成为市委党校的现场教学点,但将红色文化融入产业发展、发挥当地特色做得不够,还没形成有效的文旅发展路径,没能进入全市乡村振兴试点村行列。

3.人力资源不充足。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参与者和创造者,一方面,革命老区乡村普遍面临着农村年轻人口进城,人口外流趋势明显,一些地区的传统村落已成为空心村,只有大量“三留”(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学前儿童群体)人员,这些人员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强,难以承担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另一方面,专业文化人才比较匮乏,一是乡镇、村文化人才老龄化现象普遍多数文化管理服务人员是兼职热心人士,有的业务不熟,对当地文化资源了解挖掘不到位,二是文化产业、经营人才极度匮乏,缺乏提出长期规划和融合发展创意的人才和思路,无法推动乡村发展实现有效的运营,带动不了乡村全面振兴。

文化赋能老区乡村振兴的工作建议

文化赋能老区乡村振兴,在守住老区红色资源的同时,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守护好优秀的乡土文化之根,持续发挥其文化的凝聚力、发掘其文化的创造力。具体来说,要进一步从老区乡村文化的基础和特色出发,适应乡村人口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做好“色”(红色、绿色、特色)融合,推进老区乡村文化振兴。

1.深入挖掘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造就了福州老区乡村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为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条件。

对资源禀赋丰裕、产业支撑较强、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老区村,要立足良好经济基础和资源优势,高起点高品质谋划推进老区乡村全面振兴。

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风貌独特的特色资源类老区村,要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传承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经济振兴的文化增长点,重点是以旅游业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把城市消费者对美好乡村的向往需求与乡村供给结合起来,推动老区文旅经济融合发展,如永泰庄寨文化、连江赶海文化、罗源畲族文化等。

对产业基础薄弱、生产生活条件急需改善、空心化比较严重的老区村,要在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上下功夫。

2.打好“组合拳”,培育“红色旅游 +”业态。文化赋能老区乡村振兴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好老区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可以与农业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场、乡村营地、农业庄园等;可以与乡村建设融合,发展乡村特色文化公园、乡村文化生态博物馆、艺术村等;可以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草柳编、中国结、工艺品生产等;可以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3.注重人才培养,提升内在“造血”功能。

首先,要继续用好国家、省、市以及县区有关支持乡村振兴、老区建设的政策和扶持资金及各种资源,开展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其次,要从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层文化设施条件,让留在乡村的人安心、让回报乡村的人有信心。

再次,要注重培养文化专业人员,一方面,加强文化专业培训辅导,培养农村文化骨干和乡村文化能人,对乡镇文化站站长、农村文艺爱好者、文化志愿者及文化大院带头人进行集中培训;另一方面,精准施策“引才”,鼓励和引导文化人才回归乡村。

4.加强宣传推介,讲好老区故事。一方面,要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做好老区村的红色文物修缮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建成红色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研学课堂等,通过宣传讲解、展示展览、演绎拓展等多途径多方式,使老区红色故事广为传播。另一方面,要因地因时综合利用新闻媒体、旅游、研学、论坛、文艺等多种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宣传体系,不断提升老区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比如,围绕革命历史创作一批文艺作品,邀请文艺名家采风创作,举办文艺创作有奖征集活动,打造一批反映老区村文化底蕴、老区村发展变化的剧本、小说、微电影、舞蹈、摄影、书画等文艺精品。要注重加强部门联动,整合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做大做强老区主题宣传。比如为新中国成立74周年献礼的“走进老区看新貌”福州市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图片展,即是多部门联合主办,各自发挥作用,首批选择61个革命老区村,通过图片形式展示村容村貌、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突出成果,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