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自公元1229年(南宋绍定二年)范成大《吴郡志》刊刻行世,这句谚语便在民间广为流传,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但如果有人告诉你苏州是革命老区,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会感到诧异。
新年伊始,记者走进苏州市“三会”办公楼内的苏州革命老区史迹展示馆,一幅幅史实图展,生动讲述着苏州革命老区的奋斗与辉煌,历史定格了血火交融的峥嵘岁月。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号称“人间天堂”的富庶江南经济衰退,农桑凋敝,物价飞涨,高昂的地租和苛捐杂税,把农民逼向饥寒交迫的困境。“农民头上三把刀,租米重,税捐多,利息高。”“农民出路有三条,一逃荒,二坐牢,三上吊。”是当时普遍流行的民谣。
1920年,苏州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作物产量锐减,税租高居不下,农村饥民骤增,抗租斗争蜂起。7月,常熟近千饥民结队前往县城捣毁米行。同年秋,昆山、太仓、吴江等地乡镇农民减租抗租斗争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1925年9月,经中共上海地委批准,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成立,成员有叶天底、侯绍裘、张闻天,揭开了苏州人民革命斗争新篇章,农民运动由自发走向自觉。1926年10月,毛泽东以“润之”笔名在《向导》周报上发表《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颂扬澄东沙洲一带(今张家港)的农民运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对华发动全面侵略战争。11月淞沪会战失利,12日上海沦陷,日军分兵三路,向南京进军。14日,太仓沦陷。15日,昆山沦陷。16日吴江沦陷。18日,古城苏州沦陷。19日,常熟、吴县沦陷。20日沙州(今张家港)沦陷,苏州地区全部被日寇占领,成为日军“以战养战”的后勤补给基地,网罗汪伪汉奸,拼凑傀儡政权,强推殖民统治,苏州人民陷入了苦难深渊。
1938年春,成立不久的新四军编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规定的第三战区,其一、二支队活动于南京、镇江地区。4月28日,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先遣支队从皖南出发,东进苏南。5月4日,毛泽东就发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的问题发出指示:“在侦察部队出去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可准备跟行。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是完全有希望的。”“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分渡江进入江北地区。”到1939年春,新四军建立起了以茅山为中心的10多块游击基地,拥有人口40余万:加上省委领导下开辟的常熟、吴县、江阴等游击基点,苏南游击根据地初具规模。
1939年2月,周恩来赴新四军军部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确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5月,陈毅派叶飞率三支队六团从茅山东进阳澄湖地区,会合地方抗日武装,组建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江抗东进,开创了苏州革命老区。9月,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为顾全统一战线大局,江抗主力北上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仅在阳澄湖畔留下极少数的武装力量和后方医院的百余名伤病员。11月,按照陈毅元帅“东路不能丢、伤病员不能丢”指示,在上级党组织派员领导下,以留在阳澄湖畔痊愈的伤病员为骨干,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史称“新江抗”),他们在艰苦残酷的环境中坚持与敌人周旋斗争。
到1941年初,江抗从东进时700人发展成为近5000人枪,后转战苏北参加抗日。新江抗从成立时的一个班发展为4600多人枪的六师十八旅,不断扩大抗日游击区,先后建立苏常太、昆嘉青、澄锡虞和太湖抗日游击根据地,从战略上策应了茅山根据地的斗争。到1944年,苏州革命老区的范围已经扩大到沙洲、常熟、太仓、昆山、苏西北、环太湖地区,占现今苏州行政区划面积的61%。
从地图上俯瞰苏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其地域西起宁芜,东到淞沪,北依长江,南抵天目山麓。这里曾麇集着侵华日军华中派遣军总部、中国派遣军总部和汪伪政权,还曾是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京沪铁路从西北到东南横贯其中,将全域分为两大块。路西南称茅山地区,路东北称东路地区。
新四军从皖南东进苏南,从茅山东进苏州,如同一把利剑插入敌人的心脏,“剑柄”始终牢牢掌握在党中央和毛主席手中,“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且越刺越深越扎越牢。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四军军歌》中反复吟唱的歌词,形象刻画了苏州革命老区的形成过程和战略地位。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则艺术再现了苏州老区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胆略和智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江抗成立的一个重要成员——刘飞因在江阴顾山战斗中负重伤,被送往阳澄湖地区,时任江抗第一纵队政委。到1948年淮海战役时已任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副司令员,在纵队司令员叶飞(新四军东进时任三支队六团团长)因病暂离部队期间,与张翼翔等率领1纵参加淮海战役,并于11月9日将国民党第63军包围于窑湾,仅经8小时激战将其全歼,创造了我以1个军(纵队)歼敌1个军的辉煌战绩。刘飞于1949年任人民解放军第20军军长,率部先后参加了渡江、上海等战役。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84年10月24日,刘飞在原南京军区总医院与世长辞。江阴顾山战斗受伤时,因弹头离心脏太近,不宜进行手术。在遗体火化前,医生终于取出了他体内“长”了45 年的弹头。
新四军东进,把昆山革命老区挺在最东边,直插大上海。
吴城东头八十里,玉山青插娄江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民是最可靠的江山。
江南片玉,灵秀昆山,红色是最鲜亮的底色。
1613年,顾炎武在昆山千灯出生。明末清初,他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民初,梁启超根据顾炎武的论著,提炼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箴言,号召国人救亡图存。走近千灯人民1997年投资150万元为其修建的“亭林故居”——2005年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幅“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的楹联熠熠生辉……告慰着先贤,激励着后人。
1926年8月,中共党员王芝九受组织派遣,从上海来到昆山县立中学现昆山市第一中学秘密创建中共昆山独立支部,开展地下斗争。今天,学校东北角直是亭上的对联:“烽火岁月求真求是鹿城播火种,杏坛春秋育英育才娄江开先河”,依然在讲述着当年的革命历史。
1939年8月,日军入侵昆山后,大地主家庭出身的陶一球拉起了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为了党的事业,陶一球卖田养兵,大义灭亲,身陷牢狱宁死不出卖同志,蒙冤受屈仍无怨无悔,初心不改。直到逝世13年后的1986年,才被党组织恢复党籍。
1940年6月,中共昆山县委成立。7月,昆山与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青浦(今上海市青浦区)党组织合并,成立中共昆嘉青中心县委。11月,青昆支队建立,昆东抗日根据地、昆南淀山湖抗日游击根据地形成。
按照现今昆山市行政区划,10个乡镇中,除玉山镇和周庄镇外,其余8个乡镇均为老区乡镇,加上划归高新区的15万老区人口,昆山市老区人口占户籍人口的83%以上。
……
一个个党的组织,一名名党的代表,一支支党的队伍,一方方红色热土,最终汇集成了助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澎湃力量,厚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无限潜能。
苏台高处锦重重,小昆山势祥云捧。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昆山老区人民秉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赓续新四军东路支队“向东作战、向上生长”的血脉基因,发扬“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2009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指出:“昆山的发展现在已经处于一个标杆地位,但是没有停滞不前,还提出这样一些赶超目标,难能可贵。苟日新、日日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有这样一种精神,有这样的劲头,我想一定会有一个新的超越。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
新时代新征程,昆山老区作为苏州革命老区的排头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老区样板,始终牢记嘱托、坚守初心,用一份份靓丽的成绩单回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在昆山调研采风期间,正值昆山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苏州市委常委、昆山市委书记周伟告诉记者:。
——2023年,昆山市主要经济指标在高平台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连续第19年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
——2023年,昆山市预计地区生产总值52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5%左右。
——2023年,昆山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14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4.5%左右,连续第3年突破万亿元。
——2023年,昆山市进出口总额1078亿多美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4.
——2023年,昆山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3亿元,增长5.9%,其中工业投资增长8.2%。
——2023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排名上升至第4位,仅次于苏州工业园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一组组翔实的数据,一项项出彩的成就,高高树立起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老区标杆,凿凿实实展示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
敢闯敢试,蹚出“昆山之路”
昆山,以山得名。辖区内玉峰山高不足百米,却在万顷平地上挺起中国县域经济“第一高峰”,连续19年稳坐全国百强县市“第一把交椅”。
昆山一峰独秀,追根溯源归功于一个人。
他叫吴克铨,1984年当选为昆山县长,此时昆山仍是典型的农业县,也是苏州地区经济最差的县,人称“小六子”(在地市合并之前,苏州地区包括江阴、无锡在内,昆山一度被称为“小八子”)。
“小六子”怎么翻身?
吴克铨从调查研究入手破冰:
60年代,昆山穷在“穷土、恶水、血吸虫”三大害;70年代,昆山穷在“背负着‘田多劳少、产量不高、贡献不小、分配蛮好’包袱,不敢搞工业,怕影响国家每年4亿多斤商品粮任务的完成”。
破后如何捞鱼?昆山是农业县,搞工业的几大要素——资金、技术、产品、人才、项目都没有。经过集智讨论:昆山的‘五缺’上海都有;应发挥昆山离上海近的优势,借上海的‘东风’来发展;借不是“白借”,昆山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土地多、水面多,农副产品丰富、劳动力多且廉价,都是上海人喜欢的。
经上下协调、多方洽谈、加紧筹建,1985年,昆山第一家沪昆联营企业——上海金星电视机厂昆山分厂竣工投产,实现了当年谈判、当年建设、当年盈利。2年时间,电视机厂净赚1000万元。按照协议,要给上海厂300万元商标费,剩下700万元双方各350万元。对此,昆山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吴克铨又出来解释:如果没有上海,350万也没有;通过联营办厂,我们解决了劳动力转移问题,培养农民、学生成了工人;还发了300多万元工资,收了300多万元税收;要看大局、算大账,不管你赚钱我赚钱,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我们就做。
很快,昆山各行各业都与上海搞了联营。一时间“要发展靠上海”,成为昆山百姓的口头禅。
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有人慕名而来。
同年,随着与上海横向联合的加强,老城区地方不够用了,很多项目没地方建。敢想敢做敢当的吴克铨,自筹资金1200万元,在3.75平方公里土地上,办起全中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
1986年,昆山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1.44亿元,较1984年翻了一番多。
1988年,《人民日报》刊发《自费开发——记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长篇通讯,配发了《“昆山之路”三评》。从此,昆山之路声名鹊起,闻名海内外,昆山经济走上持续快速稳健发展的轨道。同年,昆山自费开发区以“14+1的身份参加全国开发区会议。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昆山自费开发区被列入国家级开发区序列。
2005年,昆山首次位列“全国百强县”之首。经反复鉴定,昆山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典型。紧接着,昆山市按照国家和江苏省有关部门的要求,制定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5大类28项34个具体指标,让“昆山之路”再出发。
2012年,“昆山之路”成为哈佛大学教学案例。
……
2023年,一本《“昆山之路”先行者——吴克铨奋斗生涯纪实》图书,历经近10年的精心打磨,又经过2年多的精细审定,正式出版发行。
一本书,两个人。
一个是92岁的“昆山之路”先行者吴克铨。江苏省委原书记韩培信评价他是“昆山经济腾飞的重要功臣”,社会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费孝通称道“昆山之路,吴氏经验”。
一个是89岁的《昆山之路》记录者张树成。他从昆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退休后,又在昆山市老促会、农村经济研究会、扶贫开发协会担任会长达21年,现在仍是昆山市老促会的顾问,笔耕不辍,一如既往记录和讲述着昆山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昆山有玉,玉在其人。
唯实唯干,淬砺“昆山之魂”
“昆山之路”何以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通畅?
2023年6月24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正式投入运营,与上海地铁11号线实现无缝换乘。两个万亿级城市的市中心,实现跨省地铁直达。这在国内还是首次,也成为两个老区之间的再次握手。
“双11”的交汇点,在昆山市花桥镇。
2013年,上海地铁11号线跨省延伸到昆山,在花桥设了兆丰路、光明路和花桥三个站。2023年,苏州11号线从苏州工业园区开往昆山花桥,全线28个站点,其中26个位于昆山。
苏州是江苏接轨上海的东大门,昆山是苏州的东大门,花桥则是昆山的东大门。
苏区老区人民唯实唯干、聚沙成塔、累进发展,像当年新四军东进一样,一步一动对接大上海,融入“长三角”。
花桥只是一个缩影。打开各类手机地图软件,只见上海嘉定区和江苏苏州昆山市、太仓市组成的省际毗邻区,城市化区域几乎连成一体,很多板块沿着省界自然生长。这块区域被称为“嘉昆太”,它正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版图上日益凸显。由三地组成的协同创新核心圈,2022年生产总值超过9400亿元,接近万亿元大关;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9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200余家……
一个“嘉昆太”,万亿增长极。
革命战争年代的“昆嘉青抗日游击根据地,已经蜕变成’嘉昆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
翻看1984年吴克铨编制的《昆山县政府1984-1986年工作规划》:要发展,靠上海;要致富,先修路;富规划,穷开发;起步晚,起点要高。今天读来,仍是实实在在、可学可借的“金句”和“珍宝”。
“白手起家”“自费开发”的昆山:
——农转工,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奠定了工业发展基础。
——内转外,大力实施开放战略,外资成为昆山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散转聚,聚合发展各类园区,电子信息、精密制造成为昆山主导产业。
——低转高,实施“三自”创新战略,形成昆山特色的制造业集群。
——大转强,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昆山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昆山的每一步都很坚实,每一步都又很艰辛。
唯实不虚,唯干不怠,当年一度殿后的“小六子”已经成长为一路领跑的“大个子”。
创新创优,厚植“昆山之根”
1月8日,记者来到距上海青浦区只有一路之隔的千灯古镇歇马桥村一处院落——“一尺花园”。
“这个院落只有5间小屋,专门为年轻人定制咖啡和西餐,2023年营收500万元。总部在上海,叫‘一尺学院’,主要是为各地‘一尺花园’门店储备和输送人才。”歇马桥村负责人介绍,“歇马桥是‘江抗’与昆山、青浦抗日游击队会师的地方,是新四军淞沪(千灯)昆南抗日游击区所在地,淞沪游击纵队参谋长周达明率队在此鏖战三年。陈毅元帅有诗:我愿秋凉再来此,满筐大蟹醉糊涂。”
“我们来昆山发展,主打一个‘东张西望’,‘东张’就是对标上海,‘西望’就是向西发展。”来自上海的门店负责人补充道,“昆山户籍虽然只有130万,但常住人口290万,流动人口330万,大多数是年轻人,加上上海过来的客人,天天都是满座。”
不止年轻人在创新生活,老年人也在创造幸福。
走出“一尺花园”,过桥见一拨银发老人蜂拥而出,抬眼望见门头悬着匾额“歇马桥老茶馆”,木门左侧悬挂的小黑板上用粉笔字写着:“演出节目:《天下名师周侗》……演出时间:1月1日至15日,下午1点至3点。”
周侗是南宋名将岳飞和韩世忠的老师。1129年,金兀术率军渡江,连破润州、姑苏,直下临安(今杭州)。次年,韩世忠率水师八千,乘海舰从海口(今上海)进趋镇江,截击其师归路,韩夫人梁红玉亲自击鼓指挥,不使金兵得渡。其间,韩世忠曾带兵在此休整。歇马桥村由此得名。周侗先师泉下有灵,定会为贤契韩世忠感到自豪,为能福荫近千年后的老区人民感到欣慰。
千灯古镇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原名“千墩”,名出吴越争霸。汉书《吴越春秋》和宋《玉峰记记载:吴地有三江,其吴淞江有土墩999个。昆山南30里处有一高土墩,为第1000墩,故称“干墩”。这里还是先贤顾炎武故里、百戏之祖昆曲创始人顾坚故里。
近几年,千灯镇继承先贤文脉,赓续红色血脉,持续加快特色亮点产业培育、加强文旅项目招引、加大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一核、一村、一区、一廊”旅游和产业格局,镇一级每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近30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500多亿元,进出口总额近 30亿美元。
千灯镇并非孤例,而是千群画桨,中流争放。
巴城镇依托阳澄湖大闸蟹一项,年销售50多亿元,业主收入超百万元的不稀奇,一般养殖户年收入在二三十万元,一只蟹做出了大文章。
周庄镇依托江南第一水乡,800多户原住民枕河而居,70%以上的民居依旧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吴依软语,阿婆茶香,橹声欸乃,小桥流水,“画”说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图景。
……
2023年10月20日,全国于强镇发展报告发布:玉山镇排在第1位,花桥第5位,周市第9位,张浦第11位,巴城第26位,千灯第27位,陆家第55位,淀山湖第77位,锦溪第133位,周第334位。昆山10个乡镇全都榜上有名。
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祖冲之攻关计划”,深时地球,元宇宙……
一个园、一栋楼、一尺地,一台戏、一只蟹,一粒米……处处充满着创新与创造,时时激越着收获和幸福。
奋斗奋进,再攀“昆山之巅”
2022年底,对照江苏省制定的实现现代化主要指标体系,昆山市已基本达到或提前实现。
“昆山之路”没有尽头,只有继续前行。
昆山老区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苟日新,日日新,不断用新思想定向领航,用新作为再创辉煌。
2023年,昆山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江苏省委和苏州市委决策部署,在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区域的宏伟蓝图下,吹响了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的集结号,向着全球功能性节点城市再出发。
——新格局。聚焦新目标、新定位,昆山重构空间、重组资源、重塑品质,东接上海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西融苏州打造阳澄湖两岸科创中心,南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江南文化样板区,北联太仓打造苏州先进制造增长极,建构“主三副两特”城市中心体系,六大功能片区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境界,四大功能组团培育一体化发展新动能。
——新地标。青阳港,建设一批高端文化场馆、公共休闲设施,布局一批新商业、新功能、新业态,打造近悦远来的“城市客厅”。大渔湾,将塑造绿色慢行体系,串联重要节点,打造生态宜居、创新的“城市庭院”。夏驾河营造有温度的产业创新区,培育文化创意、光电、半导体、集成电路四大主导产业,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创走廊”。
——新生活。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参与淀山湖战略协同区一体化行动,共塑独具江南韵味与水乡特色的世界湖区,打造联动、差异的创新小镇网络,共营临沪发展的创新高地,构建多层次轨道网、区域水上游、骑行示范区,共建快到慢行的零界地区,建设清水走廊、品质水系空间,共保天蓝水清的湖畔家园,让城镇、郊野、湖荡、圩田串珠成链、连片成景,一域—桃源,一片一江南,成就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
1月11日,昆山市“两会”刚刚闭幕,市委书记周伟在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就地主持召开常委会会议,专题对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第一时间细化完善“任务书”“施工图”“时间表”,全力推动各项重点工作加快启动、加快推进、加快见效。
自强不息走在前,止于至善作示范。
老区现代化建设的康庄大道上,昆山老区人民必将披荆斩棘,不断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