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记者跟随湖北省老促会调研组,深入咸宁市各县(区、市)调研采风,听取各级党委政府、相关党史专家、老区群众代表、老促会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共同研究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
“历史上,咸宁作为鄂南苏区,工农群众自发革命,自觉斗争,不畏牺牲,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年,咸宁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不怕困难,老区建设面貌焕然一新。”湖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咸宁市老促会会长曾国平在座谈会上谈到,“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全域协同发展的新时代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局起步、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新征程中,咸宁老区在自立自强的同时,更待春风雨露。”
“鄂南苏区作为湘鄂赣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些年来老区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党和国家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更好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湖北省老促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源超表示,“我们大都是这片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现在到老促会工作,理应为老区振兴发展做点实事。”
“老区事,天下事。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党委政府、老促会系统、社会各界各有各的职责,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下一盘棋,共推一辆车。”省、市、县三级老促会的同志不时插话。
……
随着调查研讨的逐步深入,对咸宁老区(鄂南苏区)的历史脉络和历史地位越来越清晰,对推动咸宁老区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共识越来越深厚。
——咸宁是毛泽东农民运动思想的实践地。
1926年9月,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指出“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11月,毛泽东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决定以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的农民运动为重点。12月,毛泽东来到武汉,着手筹划创办武昌农讲所。之后,他深入湖南农村,实地考察农民运动,在武昌都府堤41号住所的卧室内,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文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科学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着重阐明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
1927年2月,武昌农讲所开始招生。受湖北省委委派,武昌农讲所学员、共产党员肖作舟和通山籍党员华鄂阳一起在龙港建立党支部,学员崇阳籍党员沈昌亚建立了崇阳农协,聂洪钧则在广州中央农讲所结业后任省农协驻鄂南特派员。鄂东南农运如火如荼,成为毛泽东农民运动思想的实践地。具体表现为:①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农协成为农村唯一的权力机关,多个县的县署被县农协控制,事务须招集党部、农村执委会方可施行。②建立了农民武装。1927年3月18日,湖北省党部执委会呈请政委会,举办农民自卫军养成所。3月31日,蒲圻(今赤壁)等县成立“审判土劣委员会”,鄂南各县大量组织农民自卫军。1927年5月中旬至7月,夏斗寅叛军袭扰鄂东南,党领导自卫军奋起反击,形成激烈对立、抗争的局面,为后期暴动打下基础。③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大革命中后时期,鄂东南地区以阳新、通山为代表,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农民群众被普遍动员。
——咸宁是井冈山根据地的造血区。
1927年7月下旬,罗荣桓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鄂南,经过同是中山大学的崇阳籍同学黄明介绍,当晚住在黄明岳父家,次日由黄明陪同来到崇阳农军驻地(县江西会馆),指导制定崇阳农军秋暴行动方案,随后前往通城。8月20日,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在罗荣桓等同志的领导下,发动秋收暴动。9月5日,罗荣桓率领通崇农民自卫军主力部队400多人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被编入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特务连,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为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重大贡献。
井冈山部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是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主力,后被改编成红四军第五纵队。1929年8月下旬,为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红五纵队以极为隐蔽的游击姿态北上,向鄂东南地区挺进。红五纵1929年9月进入鄂东南时只有300余人,至同年10月,迅速发展到4000余人,增加的兵力中绝大部分来自鄂东南地区。1930年3月,中共中央指示将红五纵扩建为红八军,与红五军合编为红三军团。6月,红三军团正式成立,此时,红八军已发展到8000余人,接近一半的兵力来源于鄂东南根据地。
鄂东南苏区作为湘鄂赣根据地的核心区,包含阳新、通山、大冶、通城、崇阳、蒲圻(今赤壁市)、咸宁(今咸安区)主要区域,领导周边20余县的革命斗争,全盛时期还扩展到嘉鱼,涉及范围达40多个县市。
鄂东南苏区南与湘赣根据地相接,北与鄂豫皖根据地相望,西与湘鄂西根据地相抵,是中央革命根据地西北方向的有力屏障,是连接中央革命根据地与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的重要纽带,直接支援了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支持了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的发展以及红军长征和其他游击区的战斗。
——咸宁是罗荣桓探索党指挥枪的试验田。
鄂南是罗荣桓元帅起步的地方,罗荣桓首创在农民自卫军中设立党代表制度并亲自担任党代表。“三湾改编”中,毛泽东采纳、完善、推广罗荣桓在部队中设立党代表、发挥党员核心作用的做法。“将支部建在连上”,正式明确党管武装、党指挥枪的治军思想,成为我人民军队坚持近百年、敢于战胜一切敌人的一大法宝。
作为秋收起义队伍中唯一的连队党代表,罗荣桓同志从鄂南起步,始终从事人民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探索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协助毛泽东创立、发展和完善党管武装治军思想,成为我军著名的“政工元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奠基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
罗荣桓病逝后,毛泽东写下《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咸宁是工农革命运动的发祥地。
不同于其他一些苏区的革命是“由外而内”,由红军力量外在介入而取得。鄂南苏区的工农革命运动具备自发性和生成性,体现了鄂南苏区良好的群众基础和革命觉悟。
鄂南苏区很早即接受了党的思想并建立了党的组织。通城县第一个共产党员赵世当、崇阳县第个共产党员沈昌亚均为董必武的学生,深受其革命影响。通山县第—个共产党员华鄂阳早在1919年春赴法留学时期便已接受革命思想,于1924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并担任中共旅莫党小组组长。
1926年春,聂洪钧(咸安区官埠桥镇人)被中共党组织任命为农协驻鄂南特派员,根据董必武指示,利用本乡本土关系来发动农工、建立党组织、策应北伐革命,时任咸宁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1926年8月22日,北伐军主力“叶挺独立团”由湖南平江进入湖北通城,经崇阳开进咸宁。当北伐军直逼武汉时,吴佩孚匆忙将他的主力部队从北方调到沿铁路线的汀泗桥、贺胜桥凭险要地势设防固守。独立团由中国共产党完全掌控,团长、营长和骨干都是中共党员。
咸宁素来是湖北的“南大门”。独立团进入湖北前夕,聂洪钧指挥农协会员拆铁路、剪电线、破坏交通设施,使吴佩乎在咸宁陷入了困境。独立团进入咸宁后,他沿途安排农协会员当向导带路,组织民众送茶饭、送运弹药、抬伤员,采取迂回包抄奇袭塔垴山,咸宁工农民众同北伐军亲密合作、并肩战斗。
在咸宁党组织和当地工农的鼎力支持下,叶挺独立团经过浴血奋战,在8月中下旬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击溃吴佩孚主力:杀出一条血路,会同北伐部队于10月10日攻克已被围月余的武昌,叶挺独立团首先攀登城头:独立团所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因此赢得“铁军”的称号。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汀泗桥战役遗址进行修缮,叶剑英元帅题字“北伐先锋”。
——咸宁是秋收暴动的策源地。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纠正了大革命的错误。8月3日,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湖北省委书记罗亦农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于8月5日召开湖北省委会议,制订了《鄂南农民暴动计划》,确定在鄂南区域内蒲圻(今赤壁)咸宁、通城、崇阳、通山、嘉鱼、武昌举行暴动,“以蒲圻、咸宁两县为中心和发难地,形成整个鄂南的暴动局面”。之后,以通城、崇阳、通山、蒲圻等县为起点和中心区,鄂南地区率先在全国发动秋暴,“把通山通城崇阳三县的政权夺到农民的手里了”。8月31日建立的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在其存在的43天里控制了全县县境,普遍建立区乡政权,开展抗租抗债,向土豪劣绅借粮筹款,实际上形成了农村根据地的最早雏形,为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1930年9月30日,在周恩来的主持下,召开了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周恩来作了《目前红军的中心任务及其几个根本问题》的报告和结论。报告回顾了自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来红军的历史,将全国红军主要活动区域分为六大块:“第一块是北从通城南达赣州,包围到湘鄂赣三省边界及赣西南的一个广大区域;第二块是鄂西与湘西;第三块是鄂豫皖边界;第四块是赣东北;第五块是闽粤赣;第六块是广西………”。周恩来最重视第一块,认为是“最主要的红军区域”。
.....
天下有咸宁,咸宁有六子,六子皆老区。
鄂南苏区何以这样红,咸宁老区为何如此老?
“万物皆有起源。”“桂花的生长发育,和它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花和人一样,会自发地选择适宜她的土壤。”咸宁桂花博览馆讲解员不时讲解。
一语点醒梦中人……
良禽择木而栖,好花因地而发。
鄂南苏区的红,咸宁老区的老,何以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最适宜它的土壤,何以不是老区苏区人民选择了最适宜在自己的土地上生长的种子。
青山有幸,名花有托,植根在鄂南苏区这片红土地上。
江山有幸,人民有托,生长在鄂南苏区这片红土地上。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新时代新征程,咸宁老区人民始终秉承鄂南苏区坚守信念、自发自觉、敢于牺牲、求实开拓的革命精神,打赢了决战精准脱贫、决胜全面小康的攻坚战,再次吹响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咸宁篇章的集结号,已经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康庄大道上。
一棒永传接
1952年4月8日,釜山志愿军战俘集中营内。一面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升到杆顶,在海风中骄傲地飘扬。随即,美军看守的子弹穿透五星红旗,穿过志愿军战士的身体。
领导这次震惊世界的“反甄别斗争”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赵璧。
赵璧,咸宁通城人,1930年12月9日出生。赵璧出生后的第7天,父亲赵世当壮烈牺牲。
赵世当,是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的学生。15岁离开家乡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附中,在董必武影响下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通城县第一个共产党员。18岁参加农民运动讲习所,为迎接北伐军过通城,提前结业回乡组织农民运动。19岁和罗荣桓等组织发动通崇秋收暴动。20岁在咸宁、蒲圻(今赤壁)一带组织工人运动,任蒲圻县委书记。21岁当选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任中共鄂南中心县委书记。22岁任湖北省委秘书,负责中共长江局及省委文件印制兼管工人运动,因叛徒出卖被捕,就义时怒斥敌人:“我们的同志到处都是,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
是的,我们的同志到处都是!
情系老区,以老促老。2023年6月15日,已任湖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副主任的曾国平,当选为咸宁市老促会会长,从老会长饶鹏手中接过促进老区振兴发展的接力棒。
20年前的2004年,曾国平从家乡湖北天门交流到咸宁任职,从通山县长到市政协主席,足迹走遍了鄂南苏区的山山水水。
兼任会长后的第一件事,曾国平即着手“鄂南苏区革命史的研究”,委托湖北科技学院、市史志研究中心深入研究鄂南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历史贡献和地位,阐明鄂南革命老区的现实价值,形成政策建议,为争取政策奠定基础,为党委决策提供参考。
同时报请咸宁市委、市政府,建议市委组建工作专班,深入研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对咸宁老区政策支持力度。报请湖北省老促会,建议争取国家层面将湘鄂赣革命老区纳入支持老区振兴发展重点区域。
打铁还须自身硬。为紧跟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市老促会在市委书记孟祥伟的支持下,积极协调将市、县老促会纳入市委、县委和政府发文单位,市、县老促会秘书长列席市委、县委和政府有关工作会议,市、县两级会长比照同级“四大家”领导传阅有关文件。
2023年12月16日,雪后初霁。记者随咸宁市和崇阳县老促会领导一行,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到只有几户人家的沙坪镇殷家冲——原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书记钟期光旧居,隔壁老乡当即热情端上热腾腾的茶水,向工作组讲述开国上将钟期光驻村时的革命故事,请工作组务必转达了党和政府把革命遗址保护好、把老区乡村建设好的诉求。
“水道通、地势顺,直注武昌城。”
截至记者发稿,咸宁市县两级老促会已基本完成鄂南苏区的历史定位和时代价值专题研讨,全部完成500余处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地的调研普查,正在市级层面制定保护利用规划,分级分类挂牌保护,逐步推进修缮保护和开发利用。湖北省老促会已完成前期调研,专题召开会长办公会,报请湖北省委、省政府将鄂东南老区振兴发展纳入省委重点工作,同时筹建湘鄂赣三省老区振兴发展工作联动机制,加大对湘鄂赣苏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
咸宁党委政府、市县两级老促会和广大老区人民已经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重整行装再出发。
在通城,总投资1900万元的罗荣桓元帅广场建成开展。
在崇阳,叶重开故居上重建了纪念馆,成了村民办红事的集体场所,普惠老区人民。
在通山,圣庙陈列馆和通山县工农政府委员会的牌子并列,彭德怀三进通山的故事从这里传唱。
在赤壁,老促会牵线,党委政府搭台,国有企业唱戏,结合推动小流域治理,不断做大做优“爱上你的小屋”品牌,让乡村老居所重焕新光彩,让老区人民在自己家里再就业。
……
革命战争年代,老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区。
新时代新征程,老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特区。
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一个接力的三个棒次,每一棒都至关重要。老区党委政府、老促会、老区人民,人人是参赛者,每个人都不可或缺。
老区振兴、民族复兴的大路上,我们的同志到处都是!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注定也是。
一笔写乾坤
“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咸宁从《尚书》走来。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咸宁从《易经》走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咸宁从三国走来。
……
地处鄂之南端、华中腹地的咸宁,南被幕阜所拥,北为长江所绕,山的刚劲和水的灵秀,孕育成咸宁独特的气质。
咸安区董继宁美术馆内,由中共咸安区委组织部、咸安区老促会主办的“画”说党史——董继宁中国画专题展正在展出。
一幅长183厘米、宽146厘米的《南湖晨曦》迎面扑来——中国共产党历经峥嵘岁月,穿越历史云烟,从50多名党员守护的“一叶扁舟”成长为9800多万党员护航的“巍巍巨轮”,始终为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回韶山》《井冈杜鹃红》《岭上开遍映山红》《万水千山从头越》《金沙水拍云崖暖》《更喜岷山千里雪》《陕北好江南》《铁骨铮铮太行山》《延安颂》……
画家董继宁以水为墨、以山为毫,书写着咸宁的独道乾坤,为中国革命讴歌,为革命圣地造像,用一幅幅巨幅画卷无声地讲述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进的故事。
董继宁,湖北咸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曾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全国艺德标兵”,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曾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
“‘画’说党史,只是董继宁山水画作的重要一部分。他是中国当代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他首创的‘生命颂歌、高山仰止、云山天赖、空山凝云、峥嵘岁月、江山多娇’六个篇章,搭建起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山水文化的基本构架。”董继宁美术馆党支部书记介绍,国家博物馆一次性收藏了董继宁31幅画作。
“董继宁美术馆以中国画艺术形式展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礼赞党的历程、铭记建党精神、传播党史文化,是咸宁市的艺术宝地,是我们咸安区的教育基地,同时是区老促会的会员单位和示范点。”咸安区委书记顾兴旺骄傲地说,我们一方面将加大投入、提档升级,一方面寓教于画、发挥作用,激励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前赴后继跟党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君子比德于山水。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中国人的性格形成的。中国人,是按照中国画的样子生长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国泰民安,天下咸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梦想。
乐山好水,德润天下,咸宁老区人民一直在笃行。
一城桂花香
1957年,毛泽东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写下《蝶恋花·答李淑一》:“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用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告慰至亲至友和革命先烈,一时成为绝唱。
咸宁民间传说,桂花来自月宫,是嫦娥将桂花播送到了挂榜山。民间把嫦娥视为桂花花神,至今沿袭着守月华、祭月神的习俗,成为著名的“中国嫦娥文化之乡”。嫦娥文化,也成为咸宁桂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桂花,一枝独秀,花开四季芳香四溢。其中花色红艳的丹桂,被称为“状元红”。桂花,秀丽而不娇,幽香而不露。桂树成为咸宁的市树,桂花成为咸宁的市花。
1985年,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来咸宁视察,提出“用桂花美化环境、美化生活”,再次掀起桂花发展高潮,桂花生产不断实现量的激增、质的飞跃,桂花产业逐步成为咸宁颇具规模的特色产业。
目前,咸宁市是全国唯一获得正式命名的“中国桂花之乡”,古桂数量、鲜花质量、鲜花产量、品种数量、植桂面积5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全市现有桂花树3369.71万株,百年以上的古桂树2500多株,有产花桂树50万株,年产鲜花150万公斤,覆盖6个县(市、区)45个乡镇,基地面积近10万亩,逐步走上了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城因花而名,民因花而富。
根据咸宁市委战略部署,全市将以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为主线,走三产融合发展路子,构建桂花现代全产业链式发展新体系;以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为载体走产城融合的路子,打造咸宁“国际香城”城市新品牌;以建设转型发展示范区为抓手,走文旅康养融合的路子,打造人民共享幸福生活新空间。通过努力,建成全国名优桂花主产区、全国桂花名优品种研发培育中心、全国桂花产品深加工和科技创新中心、全国桂花产品展示交易中心、中华桂花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到2030年基本实现把咸宁建成“中国桂花城”“中国中部康养城”的奋斗目标。
结束调研时,记者走上东起阳新县、西至赤壁市,长达140公里的红色旅游线路。
“这条红色线路串起了周边红色遗址和美丽乡村,由省、市、县三级共同投资,逐年建设完善,最终建成阿尔卑斯山脉式的公路景观点和服务区,让老区人民深度融入乡村旅游的产业链、价值链。”曾国平介绍说,“咸宁老区随时欢迎你们!”
一处处红色遗址,一树树桂花,一个个老区人,接续缤纷着一座城。
兔走乌飞,红土聚宝,丹桂溢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