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老促会以老区振兴发展为己任,积极融入各级政府的乡村振兴行动,充分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大力弘扬老区精神,竭诚发挥老促会的作用,为老区振兴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以调查研究为主线 找准老区振兴的切入点
近两年来,荆门市老促会按照省老促会的统一部署,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次深入重点老区乡镇开展调研,为找准老区振兴的切入点打下了基础。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荆门市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尤其在一些基础差、底子薄的革命老区乡村。我们认为,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出发,实现荆门市老区振兴发展必须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短板破题:一是解决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特色资源开发程度低的问题。二是解决红色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不够的问题。三是解决缺乏人才与技术,带动能力弱的问题。
在找准问题,明确目标后,为了有效切入,我们在三个方面做到更加注重:一是更加注重弘扬老区精神,激发老区人民的内生动力。老区精神是老区振兴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老区人民争当振兴发展排头兵的担当更加迫切,过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这正是老区振兴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把工作切入点放在激发老区人民内生动力上,号召老区人民要向脱贫攻坚那样打好老区振兴攻坚战。二是更加注重利用老区振兴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支持老区发展的空前力度,为老区振兴提供了强大支撑,特别是近两年,荆门市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交通、能源、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面貌全面改观,为振兴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我们积极向老区人民宣传这些新形势,让他们提高认识,鼓舞士气。三是更加注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心老区支持老区振兴发展。近几年来,全社会饮水思源回报老区服务老区支持老区的共识空前强烈。荆门市各级老促会在大力宣传老区精神,号召社会组织和企业回报捐助老区的同时,积极主动牵线搭桥,利用“万企兴万村”活动促成全市481 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441个老区村的发展项目。仅2021年以来,荆门市各级老促会促成对接的项目就达20多个,为实现老区振兴作出了贡献。
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 紧扣老区振兴的着眼点
近几年来,荆门市各级老促会把传承红色基因主题与老区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围绕传承做好振兴文章,时时紧扣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两个着眼点开展工作。
红绿结合,闯出新路。京山市八字村是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的诞生地,是豫鄂边区党委的组建地,是边区政权的首创之地,是新四军第五师的摇篮。近几年在京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老促会的帮助下,该村以“红色文化”为引擎,以“绿色生态”为依托,坚持开发保护、文化传承的发展思路,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高标准分步打造独具特色的“党建工作示范村、红色教育品牌村、集体经济领先村、村级治理样板村、乡村振兴先行村”,闯出了一条依托红色文化振兴发展的新路。
围绕红绿结合做文章,在荆门市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掇刀区利用有限资源在乡村振兴路上也迈出了新步伐。2009 年,在上将陈士渠诞辰 100周年之际,掇刀区委、区政府投资对其位于陈集村的故居进行了修缮,建立了纪念馆,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了更好地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2021年11月,他们将陈集村纳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总投资 484.84万元。目前,陈集村已经成为荆门市的红色旅游名村,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到这里欣赏美景,接受革命传统熏陶教育。
利用资源,顺势而为。钟祥市客店镇赵泉河村曾被誉为鄂中地区红色革命的摇篮,中共鄂中区党委旧址、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旧址、中共江汉区党委旧址分散于村中。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红色旅游的重视,村里的新四军野战医院遗址在荆门市老促会和钟祥市老促会的帮助下得到修复并对外开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批旅游公路修通升级、带火了村里的红色旅游,也带动沿路农户陆续开办了农家乐,全村210户有37户村民开办了农家乐,成为了当地村民的致富之道。
东宝区仙居乡素有“荆门城北门户”之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荆门市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红九师政治部等红色旧址,又有很多原始自然风光。近几年,仙居乡积极围绕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做文章,把老区振兴发展主方向定位在乡村游上,一方面在不改变原生态的基础上,原汁原味循序渐进地开发景点;另一方面以游带农,通过开发农副旅游产品带动农民增收。如今,以仙居河湿地公园为龙头的老区乡村游带动了老区人民热火朝天谋振兴。
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根据省老促会在全省开展“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基地”创建活动要求,2022年,荆门市老足会着力实施“五一一”工程,各红色荆南作为市老促会的示范地进行打造,开展创建活动。022年7月,市老促会向市政府专汇报创建工作,争取了20万的专项资金,一是用于红色荆纪念馆建设;二是创作并演出一部情景剧《靳家湖壮歌》。23年5月又拨付了20万元专项资金,进一步充实纪念馆的内容。现在红色荆南纪念馆已成为省、市、县三级中小学研学基地,湖北省、荆门市社科联科普基地,荆楚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学基地,每年接待游客10万多人。
在市老促会的引领下,各县(市、区)老促会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推动全市红色资源为老区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据初步统计,近两年来,全市各级投入红色遗址遗迹保护的费用达2650万元。红色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红色基因得以传承,促进了红色旅游兴旺,通过“红绿”结合,全市每年接待游客达2450多万人。
以发展产业为主体 夯实老区振兴的落脚点
荆门市老区的农业产业项目主要是种植和养殖两个方面。在脱贫攻坚中,形成了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产业、利用成熟技术兴办实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增强抗风险能力的三条经验。2021年以来,荆门市各级老促会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助推各老区乡村因地制宜奋力抓好产业振兴。
强化增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根据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功经验,主要是突出特色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目前,荆门市每个老区乡镇、村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拳头产品,基本上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局面,如沙洋县的龙虾,京山市三阳镇的香菇、罗店镇的葡萄,钟祥市柴湖镇的花卉、柳门口镇的杨桃,东宝区子陵镇七桥村的香椿,掇刀区的双井西瓜,漳河新区京河村的葡萄。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业”建设,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带动了产品开发、产业发展,振兴了一方经济。
能人回乡,创办新型经营主体。近几年来,荆门市大力实施“雁归农谷”工程,出台相关政策如加强管理、营造氛围、跟踪服务等,激励更多能人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市老促会利用有利时机,开展思源回报活动,凝聚老区成功人士思乡情结。几年来湖北清香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京山马嘉领农业科贸有限公司、麻城镇大金龙农牧科技公司等一大批新型经营主体应运而生。据统计,实施“雁归农谷”工程以来,荆门已引回农村能人767人,创办经济实体404个。目前,荆门新型经营主体帮扶率达到91%,特色产业带动率超过 96%。
利用技术,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把技术优势变成名品优势,促进老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是老区振兴的一次质的飞跃。钟祥市石牌镇曾是贺龙、周逸群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这几年,石牌镇注重利用豆制品制作技术人员多、力量雄厚的优势,进一步打响石牌豆制品品牌,目前全镇从事豆制品加工的有 2800余户9000余人。据了解,在全国90%的县设有石牌豆腐专柜。石牌豆腐成了一张亮丽的名片。
京山市宋河镇鲍河村利用境内天子岗重晶石资源优势,结合技术优势,在该村建成了我国中南地区最大的领盐生产和出口基地,“京雁”牌碳酸盐被评为“湖北名牌”,70%的产品出口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多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