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龙口是胶东地区的重要革命老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老区军民在这片热土上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
为弘扬老区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更好展示我市革命老区的今昔风采,中共龙口市委宣传部、龙口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组织开展了“走进老区看新貌”新闻主题宣传活动,《今日龙口》报推出专题栏目进行系列报道。请看——
“走进老区看新貌”新闻主题宣传活动系列报道之五
从穷山沟到“世外桃源”——探访“红色山村”龙口市下丁家镇南邢家村
秋天的南邢家村,天高气爽、瓜果飘香。树荫下,村党支部书记在给村里的党员上党课;街道上,部分村民在打扫各家门口的卫生;桃园里,果农忙着采摘最后一波黄金蟠桃……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而美好。
而这样的场景在多年以前却是难以实现。那时南邢家村组织动员力弱,服务群众能力差,在群众中威信不高,被戴上了“软弱涣散”的帽子。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下丁家镇全力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基石。经过几年的努力,激活了基层党建活力,让南邢家村彻底脱胎换骨,变了模样。
打造过硬干部队伍
为了摘掉“软弱涣散”的帽子,镇党委和驻村第一书记从整顿党支部入手,在年轻党员干部中选优配强,重建村“两委”班子。在 2020 年底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南邢家村成功选出了党委政府满意、群众热烈拥护、年富力强且愿意干事创业的党员组成新一届村“两委”班子,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用武之地。
为进一步增强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包村干部、第一书记走进村干部、党员家门,逐人开展谈心谈话,通过多方努力,南邢家村改造了党员活动室,认真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开展“主题党日”等活动,党员培训教育学习实现了全覆盖,破解了三年未发展党员的难题,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日益增强。仅用了一年半时间, 就成为全市党建示范村。
传承红色基因文化
其实,早年间的南邢家村是周围有名的“红色山村”。据村里老人介绍,抗战时期,这里曾发生过一次惨烈的突围战斗,黄县独立营、县大队和县、区抗日民主政府机构也曾在此修整、补充、整编和集训。村民邢世云一边回忆一边和记者述说当年的故事:“1944年1月17日凌晨,驻县城日伪军侦得知驻扎在南邢家村的独立营行踪后,立即集中日伪军 1000 余人,对南邢家村展开包围。拂晓,枪声四起,由于南邢家村三面环山,日伪军与独立营激战3个多小时后,未敢进村,选择缩回城里。但这场激烈的南邢家突围战斗,也致使48名独立营战士壮烈牺牲。为了纪念这次突围战斗, 南邢家村在村委大院里设立了文化墙以表敬畏。”村党支部书记邢其周告诉记者,村委大院里文化墙的设立,就是根据那次战斗的过程和老革命反映的情况绘画的。“我们的画墙虽然不长,但是每一个环节都是很精炼的,如实记述了那一次战斗的历程。”
发展乡村振兴道路
铭记突围战斗,新时代勇毅前行。如今的南邢家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桃乡”,每年七八月份,百亩桃园,红彤彤的蟠桃挂满枝头,一派丰收的景象。
南邢家村背靠青山、面朝水库,土壤肥沃,有几百亩的蟠桃种植地,村民们数十年来以售卖果蔬为生。可是因为村里老龄化严重,种植技术、销售渠道都存在着多多少少的问题。为此,村“两委”班子成员找来技术专家向村民传授果树栽植管理知识,现场指导标准化生产技术,并对果农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和指导,还带领果农出门学习嫁接技术,让村民们真正学有所用。果子长得更好了,吸引了各地收购商前来收购,村民们收入一年好过一年,脸上的笑容也更甜了。
近几年,为了解决老百姓的销售难问题,村里还成立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帮老百姓卖桃子,桃子供不应求。
建设美丽宜居山村
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党支部始终牢记为民初心,修建路灯、铺设下水道管网、硬化主干道、安装道路护栏,一桩桩为民实事让老百姓满足不已。
村民王淑红介绍说,“以前我们村晚上出门特别不方便。 这几年,村里安装了很多新路灯,晚上大道、小道灯火通明,再也不用打怵走夜路了。”村东邻水库的地方,因为道路狭窄、夜晚漆黑。为此,村里整修道路,加装路灯,安装防护栏,保障了村民出行安全。
人居环境改善为南邢家村村民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添砖加瓦;产业优势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蹚出了一条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之路。如今的南邢家村从小山沟变身桃花源,未来,这里将走好红色铸魂之路,凝聚振兴发展磅礴伟力,展现革命老区的当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