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龙口是胶东地区的重要革命老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老区军民在这片热土上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
为弘扬老区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更好展示我市革命老区的今昔风采,中共龙口市委宣传部、龙口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组织开展了“走进老区看新貌”新闻主题宣传活动,《今日龙口》报推出专题栏目进行系列报道。请看——
“走进老区看新貌”新闻主题宣传活动系列报道之二
绿水青山间,踏寻“红色”足迹 探访胶东抗战堡垒石良镇黄城阳村
8月初,石良镇黄城阳村山水间已经有了初秋的淡然姿色,东方的天崮山传递来的清风微微荡漾,山涧的流水潺潺而下,蔚蓝的天空里,袅袅渺渺的云潇洒地飘着,村庄展现出让人沉醉的秀美风光。
巍巍青山,唱不尽英雄赞歌。英雄,不仅指在这里战斗过的战士,更指那些为了保卫国家默默牺牲、战斗的人民,指那流淌在血液里、融入进基因中的红色精神与奋进力量。
红色热土“一脚踏三县”
黄城阳村坐落在龙口市东南部山区,地处龙口、栖霞、蓬莱区交界处,在这里,有“一脚踏三县”的说法。
村中四面环山, 村内有一道全长 6 公里,历经 200 余年的古老城墙沿山势蜿蜒而卧,纵横的沟壑和陡峻的山势构成了一道抗敌御寇的天然屏障。
从小,该村党支部书记姜文祥就听父辈讲述着黄城阳的战斗故事,他也将这些故事讲述给村里的孩子们听。每每想起这些,他的眼角总是湿润的,他说:“黄城阳为抗战捐款捐力,老百姓有抬担架的,捐粮食的,掩护子弟打仗的,正是因为骨子里拥军的红色基因,鬼子特别恨我们村。”
抗战时期的黄城阳村,屡遭日寇铁蹄践踏, 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给人民群众带来深重的灾难。从 1940 年到1944年5月间,日寇曾先后对黄城阳村进行8次疯狂 “扫荡”,残酷屠杀人民群众,使这个当时200多户、800多人的村庄几度沦为废墟。 烧掉房子917间,有的房子3次经火,直接死于日寇屠刀枪口之下的30多人,伤残致死和冻饿惊吓而死的300多人。敌人的残暴,并没有吓倒英雄的黄城阳人民。坚强的黄城阳人民从未向凶残的敌人屈服,全村群众抱成一团,誓死跟日本侵略者抗争到底,为黄县乃至胶东地区的抗战斗争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1939年初,日伪军向胶东根据地大举进犯。为长期坚持抗日游击战争,中共黄县县委领导抗日军民依托南部山区,建立了山区抗日根据地,集聚和发展抗日武装力量,组织发动群众加强民主政权建设,坚持对敌斗争。地理位置特殊和群众基础较好的黄城阳村成为抗日根据地的大后方,中共北海地委、蓬黄战区指挥部、中共黄县县委及蓬莱、栖霞的党政机关和北海电话总局曾先后住在这里。八路军山东纵队5 旅15团、北海交通营、黄县独立营和县大队等经常在这里休整,补充给养,整编和集训。曹漫之、王纬仲、王佐群、孙执中等中共地方党政军主要负责人,也曾经在黄城阳村发动群众,指挥过战斗。黄城阳还是当年抗战期间胶东的后方补给中心,八路军胶东兵工厂、被服厂、修械所和北海后方战地医院、北海中学、鲁迅小学等,先后也在这里驻扎过。 目前,两间老式泥胚砖木瓦房的黄县县委旧址保存较为完好,见证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红色基因世代传承
山水无声,却用时光记录下这片红色土地的幸福变迁——自古就有 “进黄城阳一条路”的说法,村西口是村民进出大山的必经之路。村民辈辈世世赶着牲口走在青石板上,天长日久,竟在青石板上留下一条深1尺、宽2尺的羊肠小路。1978年,在中共黄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黄城阳人民大战山河,开筑了一条乡路。而今,经过多年来的保养与修缮,黄城阳村入村柏油路开阔平坦,通上了公交车,交通不再是黄城阳人出行的障碍。
黄城阳村地势东高西低,村中央有一条小河穿村而过, 将村庄自然分为南北两片。在雨水充沛的季节,河中有着潺潺的流水,五座双孔桥横跨河上,两岸各有近5米宽的街道,为村里的主街道。在市政协及有关企业的资助下,几经改造,使这条“幸福路”更平坦宽敞,方便群众出行。
曾经,作为革命老区、抗日革命根据地、胶东地区和黄县的党、政、军活动中心,这里的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浴血奋战,迎来胜利的曙光。黄城阳为了祖国和平付出的血汗,祖国从未忘记,人民从未忘记,在这里战斗过的前辈也从未忘记。时任黄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孙执中远在他乡,却始终心系家乡、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从未忘记黄城阳这个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2005年夏天,孙执中来到黄城阳,并给村小学捐赠了几台电脑和电视机。2012年初,一生简朴的他当即决定拿出自己的积蓄30万元无私奉献给黄城阳的父老乡亲,重建幼儿园、为乡亲们上纯净水设备。
村里的幼儿园里,银铃般的欢笑声传来。教室里,孩子们学习知识,听老师们讲述红色故事。对于这段历史,孩子们总能似懂非懂说上几句。打开水龙头,清冽甘甜的自来水 流出来,洗衣、做饭、饮用,村民姜艾祥感受着新生活的美好。
新时代里,在青山绿水的见证下,这里的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奔向幸福生活路上。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上,黄城阳村展现出甜美的一面,苹果、小米、蜂蜜成为村里的新名片。这里发展苹果、小米种植,探索蜜蜂养殖,通过特色农业,闯出了山区致富新路径,让群众增收。
“我们黄城阳的苹果就是好吃,山泉水浇灌,口感好、甜度高,别提多美了!”说起苹果,村民姜富华打开了话匣子。因为山区地理位置优势,这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苹果的口感甜脆,色泽艳丽。一直以来,黄城阳村的苹果在周围无论从品质还是售价,都是拔尖的。
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成为奋进的力量。如今,黄城阳人在传承红色基因,书写着乡村振兴新篇章,村民们用勤劳朴实走出前行路,让村庄环境越来越美好,生活越来越甜蜜,产业越来越多元,展现战斗堡垒的最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