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龙口是胶东地区的重要革命老区。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老区军民在这片热土上前仆后继,英勇斗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
为弘扬老区精神,赓续红色血脉,更好展示我市革命老区的今昔风采,中共龙口市委宣传部、龙口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组织开展了“走进老区看新貌”新闻主题宣传活动,《今日龙口》报从今天起推出专题栏目进行系列报道。请看首篇——
“走进老区看新貌”新闻主题宣传活动系列报道之一
七甲镇:从革命老区到全国农村综改区
时值盛夏,但酷暑难挡我们前往地处莱山脚下七甲镇探寻红色印迹、汇聚逐梦能量的迫切心情和脚步。抗战时期,这里不但是中共胶东特委等党政军部门的重要驻扎地,还孕育了战斗英雄任常伦等一批优秀东莱儿女,在革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个昔日的胶东著名革命老区,如今跻身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一幅又一幅更壮丽的时代画卷正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扑面而来。
龙口市七甲镇姜家店鸟瞰图
一
沿黄草线进入七甲镇地界,路西第一个村就是姜家店。地势西高东低,街道硬化平整,告别了坑坑洼洼的历史;村民房前屋后齐齐整整,整个环境大变样。
在镇里工作的姜永进的老家就是这个村,他多年来坚持挖掘整理莱山红色文化。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姜登辉老伴居住的一栋民房。谈到村里的红色历史,姜永进指着民房说,这里就是当年中共胶东特委机关的所在地。
1984年,姜家店来了离休干部李研吾,曾在上海、天津担任市委重要领导职务。1938年6月,中共胶东特委进驻姜家店,8月13日就创办了机关报《大众报》,李研吾担任总编辑。因战火原因,《大众报》几经停刊复刊,再到改版《胶东日报》,成为抗战时期胶东文化光芒四射的灯塔,卓有成效地发挥了党报引领作用,有力指导了胶东人民的抗战斗争。
回看姜家店红色历史,1938年对这个山村来说是个特殊年份。除了创办《大众报》,这一年,胶东妇女抗日联合会筹备委员会、胶东特委党校、胶东国防教育委员会先后在村里成立,有力推动了蓬、黄、掖各项工作的开展,为党培养了大批优秀党员干部。
老家东莱街道小栾家疃村的李善一,1938年参加革命即在《大众报》社任干事,后参加八路军,在胶东战斗部队从事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驻多国大使。此外,建国后担任省部级领导的曹漫之、宫维桢、林一山等都曾在此战斗生活过。
胶东特委、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第3总部选择驻扎姜家店,除了看中这个村的地理位置外,更得益于村里良好的群众基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个村的青年民兵配合主力部队积极拆桥、破路、割电线,开展地雷战、麻雀战,阻击敌人侵扰,先后有60多名青年踊跃参军参战。1947年至1949年,先后4次出民工组织担架队共有70余人,随军转战南北,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
依靠人民,发动人民,是我们党走向胜利的“法宝”之一。姜家店村人坚定跟党走,用实际行动将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二
沿着黄草线向南行,两侧的一片片耩地被绿色覆盖,远处的山体郁郁葱葱。到达镇驻地再向东拐,进入田常线,便来到英雄故里———福泽新村常伦庄自然村。
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心旷神怡。路东是碧波荡漾的王屋水库;路西是任常伦衣冠墓和四组任常伦战斗场景塑像。
1944年献出23岁生命的任常伦是山东军区一级战斗英雄,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激励干部群众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为革命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些年来,七甲镇党委、政府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引导与支持相关村搜集、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打造提升,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村委大院门前的芙蓉树开满粉色小花,树下几位老人边摇着蒲扇边拉家常。说起任常伦,71岁的孟春华打开了话匣子:“俺村的英雄,勇敢杀敌,像猛虎一样,负过9次伤,都在歌里了,小时候上学都学过,都会唱。”
唱《战斗英雄任常伦》,最溜的当属83岁的王宝德,从头到尾不打哏。讲任常伦的故事,他更是知根知底。原来,他家和任常伦家是邻居。任常伦家太穷,他就经常到王宝德家吃饭,成了王宝德家的“半拉成员”。
1940年8月,任常伦参加了八路军。五发子弹打死四个、打伤一个鬼子后,任常伦在部队“响亮”了,入了党,当了班长。王宝德说,“打仗的时候都是冲锋在前,他腿快,从小在家两条好腿,在战斗中让人家先撤,他断后。1944年8月评了一级战斗英雄……”
1944年11月,在海阳长沙堡战斗中,任常伦带领战士与10倍于己的敌人开展殊死战斗。当刺死第五个敌人时,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此时,王宝德才四岁。跟着父亲上山干活,王宝德就经常问自己的“老翻译”父亲“俺这个叔叔怎么样”。父亲就不歇气地给他讲。任常伦的故事就种在了王宝德心里,他也成为常伦庄挖掘英雄故事的“活字典”。前些年,村党支部加强任常伦革命精神宣传,建了任常伦红色文化墙和雕塑。如今,每年来村里参观的各界群众超过5万人次,王宝德成为最合适的义务讲解员。
三
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让老区变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些年来,尤其是2022年5月跨入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七甲镇根据试验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特色,坚持规划先行、产业带动、全民参与、整体推进原则,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将红色教育资源与基层党建、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构建“一心一带一区多点(“一村一品”示范点)”空间布局,坚定走生态优良、生产高端、生活更好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据介绍,“一心”即乡村振兴赋能中心,“一带”即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带,“一区”即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多点”即多个“一村一品”示范点。
目标明确,勇于探索,干在实处。七甲镇以实验区建设为支撑,推进全域系统提升。针对村级发展不均衡的实际,镇里优化村级建制,根据地域相近、强弱搭配,将全域划为七个新村,突出强村引领,以强带弱,达到齐头并进。
这些年来,在市镇支持下, 常伦庄进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出了村向北走,只见路西绿油油的山耩地上“冒”出一片片太阳能光伏板,场面壮现。这个区域位于实验区规划建设的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带,项目是华电龙口农光旅一体化工程。
依托王屋水库自然资源优势,融合红色文化和库区艰苦奋斗文化,农光旅一体化项目采用“农光互补+生态观光”模式,打造“清洁能源+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科普教育”农业新业态。项目一期建成后,将打造玻璃温室和日光温室,种植蓝莓、草莓、玫瑰、牧草等作物。通过“高端玻璃温室+中端提包式日光温室+光伏下大田规模种植”融合发展的模式,让这里成为绿色能源“宝库”,打造集红色旅游、休闲采摘、创意农业、农耕体验、文化传承、康养教育等多业态同步发展的文化乡村休闲旅游,带动沿线王屋、常伦庄、店埠曲家、后迟家、前迟家、雀山姜家等美丽乡村建设。
农光旅一体化项目,常伦庄占的山耩地有三百来亩地,政府托底,群众每年领取土地流转费,农光互补,还需要产业工人。“村里有愿意的,可以进企业当工人,外挣一份工资。”常伦庄自然村支部书记王忠金说。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是实验区带动增收的重要内容。在福泽新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刊板展示了实验区“一村一品”示范点的情况。常伦庄小米、前迟家蜂蜜、雀山姜家草莓、王屋红薯、店埠曲家大姜、小院夼苹果、郭家沟生态茶……这些散发出浓郁乡土气息的特色产业,除了线下销售外,还通过线上走向全国各地。
七甲镇党委书记曲洪顺表示,革命老区正处于“弯道超车”的关键节点,借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契机,锚定龙口市“全国先锋、北方样板、山东龙头”目标定位,发扬老区精神,用红色文化激发干事创业激情,精心谋划好文化、产业、农业、民生融合文章,蹚出“七甲路径”,续写山乡发展新篇章,造福老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