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促会是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简称。中国革命老区是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全国有1599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28个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顾委撤销后,邓小平、陈云、习仲勋等同志倡导,一大批党政军离退休老同志联系社会各界成立了这一全国范围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山东有16个老区市109个老区县,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2009年成立。 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10月17日,承担着“弘扬老区精神、推动老区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光荣使命。烟台既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未来,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将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老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到2023年2月25日,烟台市所辖十五个区市已全部成立了老促会组织。
首页 > 外地之窗外地之窗
从红色基因传承看江苏老区的共富密码
2023-08-10 15:12:20来源:中国老区建设作者:胡佳

春来江水绿如蓝,中国式现代化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正在江苏大地蓬勃展现。五一前夕,我们应江苏省老促会邀请,前往宿迁泗洪、淮安盱眙、镇江句容、常州溧阳等地采访调研。我们乘车从江南到江北,再从江北到江南,从新四军旅部、师部、军部到江南指挥部,从老区乡村振兴到现代化建设,感受着敢闯敢拼、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和作风,领略着平凡之中的伟大。山水皆情、草木皆景,江苏老区的发展, 承载着诗和远方,承接着历史和未来。

在江苏,看红色初心的坚守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抗战时期,沙家浜芦苇荡里养伤的新四军“一日三餐有鱼虾”,担心“心也宽, 体也胖, 路也走不动, 山也不能爬”。新时代的“鱼米之乡” 江苏以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6%的人口,产出了超过全国10%的经济总量。泗洪、盱眙、句容、溧阳双拥模范城创建八连冠、九连冠……

在江苏,看红色资源的转化 :抗战时期,江苏全境水陆交通干线交织成网,沿线大中城市、县城集镇、车站码头密集,均为敌人重兵把守。从新四军东进北上,在敌人心脏创建苏南、苏中、苏北三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到八路军从华北南下与新四军会师于狮子口, 沟通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联系,江苏成为华中东部地区的中流砥柱; 解放战争时期,江苏是苏中战役的战场,也是大决战的淮海战役的 战场,又是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前沿阵地。江苏全省有以革命烈士命名的乡镇、村785个。一份份红色地图嵌入大街小巷,一个个红色教育基地应运而生,一幅幅红色旅游图景徐徐展现……

在江苏,看红色道路的延续 :不论是红色经典游、绿色生态游、古色文化游“三色游”,还是网红一号公路红色经典线、蓝色生态线、黄色发展线“三色线”,抑或是江苏发展大会由红、黄、绿三色云锦 织线勾勒而成LOGO繁体“苏”字……红色都是共同的鲜明底色。

在江苏,红色不是点缀,而是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是现代化建设的“根与魂”,是成就“十三太保”的密码。

在江苏省镇江市西南15公里的高骊山上,  耸立着一座巍峨的纪念碑—— 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纪念碑正后方,巨大的长方形石 碑上镌刻着碑文 :为了铭记新四军抗日将士的丰功伟绩,教育后代, 继承和发扬抗战英雄的革命精神,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特在韦岗战斗原址立碑纪念(镇江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五年九月立)。“嘟哒哒嘀嘀哒”……当人们在几十公里外的茅山北麓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前燃放鞭炮时, 响彻云霄的是一声声军号。“碑前放鞭炮,空中响军号”,这是跨越时空的对话,日出江花红胜火,虎踞龙盘今胜昔。

从“铁军精神”到“亚夫精神”: 为人民谋幸福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道教名山茅山,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红色印记让茅山名垂青史。

举目远眺,松林苍翠,用两棵松树栽成的“东进”二字依稀可辨。1938年夏,根据党中央指示,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和第一支队、第二支队东进, 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此地雄踞江南,虎视京沪,屏障江淮,拱卫浙皖,犹如插入敌人心腹的一把利刃,有效牵制了敌人的重兵,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华中敌后最早创建的抗日根据地,是全国六大山地根据地之一 ;它长期屹立在敌人的心脏地区,充分发挥了尖刀作用、基地作用和枢纽作用,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江苏回来,耳边时常响起军号声。1941年深秋,新四军在皖南遭到国民党军伏击重创后,陈毅临危受命,带着新四军重建的重任, 率领300 勇士进入茅山地区。穷凶极恶的日军穷追不舍,将新四军将士围堵在一个狭小的山坳里。几乎弹尽粮绝的新四军将士眼看就要受到重创时, 一位16岁满脸稚气的小号手挺身而出,在团长面前耳语了几声,便带着擦得锃亮的军号猫进了树林。一会儿的功夫,几座山头上此起彼伏地响起了急促的集结号声。日军循着军号声一会儿东一会儿西, 晕头转向地四处追击。军号声越来越密集,越来越远……直至戛然而止。新四军将士们就此脱困, 进入了茅山腹中。

长眠于茅山的小号手,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的家在何方,但他是茅山人民的儿子,他是新四军的代表。这就是“铁军精神”。

为纪念新四军苏南七千英烈,1995年9月1日, 江苏省委省政府举行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暨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竣工剪彩仪式。两年后的一个除夕,村民在这座纪念碑下燃放鞭炮,纪念碑的上空传出清晰嘹亮的军号声,不多不少刚好六个音符 : 嘟哒哒嘀嘀哒。

“碑前放鞭炮,空中响军号”的奇观,被誉为“世界一绝”, 2006 年4月,“丰碑奇号”成功 申报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如今已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5A级茅山旅游区主要景点之一, 建成开放20 多年来, 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千余万人次,与200余家大中小学、部队、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结成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对子,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红色教育基地和极具特色、富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

2022年10月, 句容“ 铁军东进战地 茅山红色传承”红色旅游融合发展项目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名单。这是全国首次试行以红色景区建设推进红色资源保护、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片区产业融合和农民增收致富的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线路以“铁军精神”串联起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和党性教育资源,通过参观红色旧址、聆听红色讲解、体验红色实境, 学习感悟革命先烈的崇高品格, 切实感受与群众同心、与时代同步的新时代面貌。

新四军医疗所、新四军修械所和新四军水坝等一批红色旅游景点,成了各地游客到茅山首选 “打卡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期间,句容共接待游客 68.5万人次, 同比增长35.83%, 旅游总收入达 6.7亿元,同比增长31.37%。

英雄常在。无独有偶,2022年,句容“脱贫攻坚 时代楷模”精品线路被评为“喜迎二十大 见证新江苏”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这条线路的主人翁正是时代楷模——赵亚夫。

初见赵亚夫,难掩激动。在句容现代农业展示馆(原赵亚夫事迹馆)外迎候我们的赵亚夫, 比照片上看起来更加慈祥可亲, 他一句“二十多年前就是你们《中国老区建设》杂志最早把我推向了全国”一下把距离拉得更近了。

赵亚夫出生时 , 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 赵亚夫的童年被时代烙下了深深的印痕 , 播下了爱国爱民的种子。“只要前头还有战斗 , 就不能停止前进 ; 只要任何地方还有贫困和落后 , 就算我们没有完成任务。”赵亚夫一直朝着这个志向不屈不挠地努力 , 这种执着和“痴”劲 , 伴随了他的一生。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 :“今天的事情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 我是学农的 , 岗位就在农村 , 无数革命志士为中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 我们革命青年还有什么理由不为改变农村的面貌而努力呢 ?”

50多年如一日,扎根茅山老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惠及16万农户, 助农增收300多亿元,让“万山红遍”。耄耋之年的赵老依然精神矍铄、头脑清晰,他给我们算了最近的一笔账 :戴庄化肥年施用量从17年前的亩均160斤逐步降至零,粮食亩产量稳步增至1000 斤以上, 亩均收益由1500元提高至6000元左右, 因地制宜蹚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新路势在必行。“做给农民看, 带着农民干, 帮助农民销, 实现农民富。”在大江南北,更多的新时代农民正在实现着“亚夫梦”。

从黄昏塘到黄花塘:绿色的水稻红色的基因

从1943年1月10日到1945年9月19日, 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是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向反攻阶段转变的重要时期,新四军军部驻扎在盱眙黄花塘,这是新四军军部驻扎时间最长的地方。“新四军一到, 黄昏必将过去, 曙光即将到来”。“黄花塘原名‘黄昏塘’,是以塘命名的小村庄, 是新四军来了后改的名。”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外的广场上, 卞龙馆长给我们介绍道,这个在纪念馆一干就是二十年的中年人洪亮的声音引来了广场另一头举行活动的小学生的频频回头。

也正是这段驻扎经历,黄花塘的百姓开始种植水稻。直到今天,当地还流传着一句歇后语, “张军长插秧——路路成行”。卞龙介绍,歇后语中的“张军长” 是新四军副军长、二师师长张云逸。当时黄花塘群众没有种水稻的习惯,新四军把水稻种植技术带到当地。移驻之初正值春荒,部队供给难以保障。军部响应中共中央号召,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成 立了直属队生产委员会。当时已经 50 岁的张云逸与老百姓一起开荒种粮,还带头拾粪积肥,天不亮就外出,寒冬腊月也从未间断。他还养鸡,鸡蛋自己舍不得吃,送给伤病员改善伙食。经过大生产运动, 军部机关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自给问题。二师兵工厂生产的子弹、手榴弹等军用物资,除了自给,还能提 供给其他部队。

80年来,水稻种子在优化、 技术在迭代,希望的田野充满希望。坐在盱眙虾稻共生科技小院的“大草帽”凉亭下,黄花塘镇党委书记张娟将“虾稻共生”徐徐道来 :这是近年盱眙开发出的生态高效农业模式。稻在虾池长,虾在稻中生。 好动的龙虾为水稻松土、吃草虫, 茂盛的水稻为龙虾遮阴、培育天然饵料。“种草养虾,养虾有稻,稻 法自然,生态循环”,实现了龙虾和水稻的和谐共生、相辅相成。黄花塘镇芦沟社区党支部书记徐玲介绍, 仅芦沟社区就流转7000 多亩土地进行虾稻共作,70% 的村民从中受益。微风徐来,空气中满是菜花的香气。

2022年,盱眙龙虾养殖面积达到83.5万亩,其中稻虾综合种养面积66.5万亩,虾稻共生模式亩均产值5500元左右, 亩均纯利润2600元以上, 比常规土地一年种“一麦一稻”增收明显。如今, 盱眙全县经营“虾稻共生”50 亩以上的农户超过4000户。

6月12日,第二十三届中国 · 盱眙国际龙虾节在江苏省盱眙县开幕。活动将持续到 8 月 22 日,期间将推出万人龙虾宴、水上传统婚礼等4大板块24项子活动。盱眙县委书记邓勇在致辞中说,凭借着二十余年的深耕,盱眙龙虾节已与“富民”话题深度绑定,全县80万人口中有21 万从事龙虾产业 ;龙虾节更延伸为经贸节、招商节、旅游节、文化节,成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盱眙龙虾, 从县城到省城、从进军长三角抢 占上海滩,到南下深圳、北上京城,直至走出国门, 身价不断飙升, 从2015年的72亿元,一跃攀升到2023年的353.12亿元。

80 年前,春天菜花香,军民喜洋洋。

80 年后,秋天虾稻忙,农民喜洋洋。

喜看湖山千重浪  敢叫沙河换新天

“何时到溧里,一见平生亲”, 最是四月好春光,醉在溧阳好风光,溧阳是一个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人间胜地。进入溧阳, 沿着远近闻名的“1号公路”,先后来到龙峰村史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宋里巷新四军伙房、竹箦桥会议史实展览馆,一 步一景。“溧阳 1 号公路”将全市主要的景区景点、文化遗存,220多个乡村旅游点、62个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串联起来,红色经典线激荡灵魂,蓝色生态线冲击视觉,黄色富民线振奋精神。 这条路,把溧阳的红色历史展示出来,把溧阳的绿水青山呈现出来,把沿线的农副产品带向千家万户,已成为全国的网红路,溧阳的初心路、共富路。

按照《溧阳红色地图》的标识,我们来到了位于溧阳北部的别桥镇塘马村。这是一个在抗战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苏南村庄, 它东联太滆、西接溧水,南连郎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0年5月, 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旅部、苏皖区党委机关移居塘马后,它成为了苏南抗战的中心。1941年11月28日,发生震惊大江南北的塘马战斗。是日凌晨,日本侵略军出动步、骑、炮兵3000余人侵袭塘马,妄图摧毁我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和苏皖区党委等领导机关。在此严重关头,六师参谋长兼十六旅旅长罗忠毅、十六旅政委廖海涛身先士卒奋勇抗击,掩护机关、部队安全转移,在血战中,罗忠毅、廖海涛等 270余名指战员为国捐躯,壮烈牺牲。

塘马战斗精神涌入了塘马人的血脉,促使着“敢闯敢干、勇于创新”的塘马人不断奋进。2017年,在别桥镇党委政府的主导下,塘马村以红色文化凝聚乡村奋进力量,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以特色产业撬动乡村产业兴旺,从昔日的革命老区小村蝶变成“精神焕发的新农村”,实现了“干部能带头,群众有劲头,村庄有看头,种田有奔头”的目标。2017年到 2022年,塘马村的乡村旅游收入从0增长到200余万元,人均收入从1.5万元增长到3.5余万元。同时,吸引村民返乡创业就业百余人,承接乡村建设培训千余次,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达90%以上,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91.5万元。

如今的塘马,有现代气息的咖啡馆,也有传承文化的戏曲台;有前卫时尚的“掼蛋屋”,也有自耕自种的小菜园。有一个塘马战斗纪念广场、六师十六旅旅部旧址和一座塘马烈士纪念碑,在“罗忠毅、廖海涛与众将士分手处遗址”指示牌上标注着 :“1941年11月28日 , 塘马战斗打响 , 为了保护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的转移 ,罗忠毅、廖海涛毅然决然地断后阻击 , 在塘马村东的小桥处与苏南党政军机关人员告别……此为塘马村东下木桥罗、廖与众将士分手处遗址。”忠毅赴国难,海涛镇苏南。今日塘马暖,不忘别桥寒。

塘马战斗精神也铸就了溧阳人的精神特质。在溧阳经开区管委会的大厅上,有这样一行字 :笃定“能为必可成”,冲破“县级市思维”。在溧阳,我们听的最多的故事就是“要干就干大的”。1957年, 为改变当地“ 水流不存”的现状,十几万溧阳人,在没有大型机械工具的帮助下,用手和肩膀筑起了沙河、大溪两座水库。夜色中,景詹沙河大桥将1 号公路的三色映照得更加温馨,沙河水库两岸的“喜看湖山千重浪 敢叫沙河换新天”壁画高耸入云,诉说着波澜壮阔的建设历史。1992年,这两座水库又有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名字——天目湖风景区。依托“天目湖”品牌效应,溧阳冠以“天目湖”品牌的农副和旅游产品有100余只,天目湖砂锅鱼头和天目湖白茶成为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名片,乡村整体资源附加值不断提升。品牌优势拓展出农旅融合,11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休闲农业星级企业、19家省级乡村旅游区(点)陆续建成。

“要听老百姓呼唤,受老百姓指使,为老百姓流血”

洪泽湖西畔的泗洪县半城镇拂晓路一号,全国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视频培训班江苏省泗洪县分课堂正在大王庄党性教育基地开展。

1942年12月 , 我淮北军民取得33天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后 , 新四军第四师司令部、淮北区党委和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从半城和张塘村移驻大王庄 , 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 , 淮北区党委重新改组 , 邓子恢为书记 ; 同时取消淮北军政党委员会 , 全边区党政军民工作统一于区党委的领导。彭雪枫兼淮北军区司令员,邓子恢兼政委 , 张震兼参谋长 , 吴芝圃兼政治部主任。大王庄成为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首脑指挥中心 ,直至抗战胜利。大王庄被喻为“淮北小延安”。

占地约380亩的大王庄党性教育基地,在原址上恢复重建了新四军四师师部旧址和淮北行政公署。围绕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建和巩固的历史,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和四师将士在淮北战斗生活历程研发培训教学课程,设计特色现场教学线路。江苏省委党校、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江苏省国际交流中心等单位先后在基地挂牌,成功创建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大学生“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教育基地并入选江苏省20条“永远跟党走”红色旅游线路。累计承接县内外各类教育培训3000余批次,参观学习达93余万人次。

在复建的拂晓报社,“抗日民主根据地报馆”展出了19个抗日根据地的报刊出版物。烽火硝烟中,在大王庄印刷出版的《拂晓报》,一张张发往全国,像一把烈火,照亮了大地,奏响华中地区坚持抗战的响亮号角。院内黑板上誊抄着彭雪枫“彭村长”亲自为《拂晓报》撰写的发刊词 :“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要到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要出发、要进攻敌人了 ;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

开阔的广场上,新四军四师暨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将士名录墙整齐排列,核准一位、增刻一个名字 —— 这是峥嵘岁月酬壮志、万里江山铺锦绣的名录墙。正中间的墙上篆刻着一行大字 :“新四军是老百姓的武装,是武装起来的老百姓,要真心诚意地听老百姓的呼唤,受老百姓指使,为老百姓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