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促会是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简称。中国革命老区是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全国有1599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28个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顾委撤销后,邓小平、陈云、习仲勋等同志倡导,一大批党政军离退休老同志联系社会各界成立了这一全国范围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山东有16个老区市109个老区县,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2009年成立。 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10月17日,承担着“弘扬老区精神、推动老区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光荣使命。烟台既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未来,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将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老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到2023年2月25日,烟台市所辖十五个区市已全部成立了老促会组织。
首页 > 主导精神主导精神
发挥区位优势 加强工作引领 积极推进烟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2023-08-02 10:29:01来源:市老促会宣教部作者:

烟台市副市长  梁 勇

自2018年以来,烟台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健全工作体制、投入机制,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积极探索创新路径模式。

一、主要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坚持高点站位,推进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创新。将乡村振兴作为全市“1+233”工作体系的2条工作线之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事项,科学统筹布局、高点高位推进,构建起党委政府牵头、行业部门各司其职的乡村振兴大格局。

一是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不动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各县(市、区)委书记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研究谋划、带头联系乡村振兴任务重的镇、村,每年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工作。市级设立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指挥部,成立7个工作专班,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建立台账、挂图作战,不断增强工作推进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二是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先后印发实施《烟台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5个工作方案,构建起城乡统筹、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加速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进程。围绕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民生保障、文化发展、社会治理、要素支撑等工作,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农业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十三条》等政策文件,不断完善乡村振兴“四梁八柱”政策支撑体系。

三是加大督导考核力度。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专题报告制度,要求各区市党委、政府每年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建立实绩考核制度,将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内容。建立约谈机制,对履职不力的区市党委、政府及市委农业农村委员会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对造成不良影响的严肃追责问责,确保乡村振兴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二)推动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兴农之基、富民之本,坚持“科技引领、龙头带动、链式发展、品牌赋能”原则,构建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现代农业大格局。

一是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积极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灌排水网,注重与灌区骨干工程相衔接配套,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79个,建成高标准农田443.68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7.5万亩,粮食面积产量常年稳定在440万亩、170万吨以上。大力发展“种业芯片”。强化水产新品种攻关,全市获农业农村部认定水产新品种22个;完善水产原良种繁育体系,建成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31处;做强水产种业企业,获批中国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4家;在全国率先建设海洋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共建“南鱼北育”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体系。依托登海、鲁花、益生、现代果业等种业龙头企业,组建“政、学、研、企、推”全链条育种攻关联合团队10个,建设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航天科普和航天育种院士工作站,不断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新品系研发力度,登海206单产896.62公斤,创全省高产纪录,烟农1212单产927.02公斤,创全国高产纪录,“益生909”小型白羽肉鸡新品种填补了全国畜禽育种历史空白。持续强化农机装备的研发应用。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推动“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强山地丘陵小型专用机械、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推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2%以上。

二是引领农业产业“雁阵”发展。梯次培育壮大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雁阵群”,培育国家级、省级、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家、93家、286家,其中年销售过亿大型企业139家、过百亿元1家,农字号上市企业15家,鲁花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花生油生产企业,龙大食品集团是全国重要的速冻食品生产出口基地,安德利公司浓缩果汁年加工量位居世界前列,益生公司曾祖代、祖代肉种鸡存养量分别占全国100%、25%,民和、仙坛等企业父母代肉种鸡存养总量占全国15%。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9个,位居全省前列。创建国家级产业强镇1个,省级现代农业强县1个(蓬莱)、高质量发展先行县3个(福山、牟平、莱阳),龙口入选首批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三是做大做强农业特色品牌。坚持市县联动、政企协同发展品牌经济,提升区域品牌,重点打造推介“烟台苹果”“莱阳梨”“烟台海参”“烟台绿茶”等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烟台苹果品牌价值达150.34亿元,连续13年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被烟台籍航天员王亚平带上太空,率先进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目录,并获准筹建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烟台葡萄酒”成功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品牌价值高达858.74亿元,多年蝉联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葡萄酒类榜首,进入“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产品互认名单,烟台“国际葡萄·葡萄酒城”金字招牌更加闪亮。

四是扎实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实施耕地保护田长制,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确保全市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三膜一袋”清理整治行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全市林地面积817.6万亩、森林覆盖率36.28%,居全省首位。

(三)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软环境”,让农村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一方面,乡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将13个区市131个涉农镇街、5767个村庄全部纳入检查评估范围,推动农村环境一体整治、全域提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组织各区市对农村河渠沟塘进行专项清理整治。建成“美丽庭院”精品户15.6万户,占常住户数量的2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7255公里,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高质量推进农村改厕,配置农村改厕服务站477个、抽粪车辆591辆。污水治理行政村1824个、治理率32.14%。更新垃圾收集设施8000处,构建起垃圾“日产日清”城乡环卫一体化标准化管理模式。扎实推进农村取暖改造,改造清洁取暖36.3万户。建设2897个村庄供水工程,共惠及140多万农村居民。有线数字电视、宽带网络基本实现村居全覆盖,所有建制村均实现快件直投进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成效显著,新增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2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8个,建设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13个、样板村103个,打造首批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11个。

另一方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持续提升农村教育水平,以镇驻地幼儿园、小学、初中为重点,改善乡镇学校办学条件,中小学全部配备“班班通”教学设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逐年上升,农村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8.87%,远超省定标准。年均发放助学贷款近3亿元,受益学生近10万人。全面改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加强村卫生室硬件设施建设,农村地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加快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建设,35%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乡村医生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比例达到53%。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累计建设各级敬老院72个、日间照料中心423个、农村幸福院1042个。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至每人每月800元、增幅高出城市低保标准2.3个百分点。农村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提高为每人每月1120元,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75%。2022年,临时救助5682余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563.37万元,农村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得到及时救助。

(四)坚持引育并重,巩固夯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坚持本土人才培育、外来人才招引“双轮驱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活力。

一是开展专家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吸纳综合实力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潜力大的优秀单位,挂牌设立市级专家服务基地,从现有市级基地中优选承担重大项目建设、专家人才资源渠道丰富的规上企业及园区,推荐申报省级基地。目前,全市专家服务基地总数达81家,其中省级专家服务基地8家,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8家,市级专家服务基地33家,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32家。2021年在牟平举办“高端专家齐鲁行”活动乡村振兴专场,2022年承办了人社部“2022国家高层次人才服务行——走进江北第一县·山东龙口”活动,邀请60多名高层次专家赴基层一线开展服务活动,达成一系列人才项目合作意向。

二是夯实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高级职称制度,落实直评、直聘相关政策。基层职称评审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坚决破除“四唯”倾向,提高“工作量、工作实绩、业务能力和基层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1985名基层专技人才获得基层高级职称,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有力支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691人获得了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其中初级477人,中级214人。开展专业技术线上线下培训4万余人次,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13.45万人次。

三是强化乡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修订了烟台市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放宽乡土技能人才申报条件,12人入选烟台市首席技师。连续举办三届烟台市苹果苗木嫁接职业技能竞赛,以及烟台市乡村面艺师职业技能竞赛、烟台市家畜(猪)繁殖员职业技能竞赛、烟台市果树修剪职业技能竞赛等一大批乡村振兴职业技能竞赛,总参赛人数超过1800人。

四是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018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3.45万人次。同时,选好致富的“领头雁”,面向全市农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等组织开展培训2690人,通过带头人示范引领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

五是助力优秀人才返乡创业。持续推进、完善、优化创业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等系列创业扶持政策,把返乡创业农民工、大学生创业人员等群体,作为政策推动的重点和各类政策精准施策的标靶,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8.8亿元、各类创业补贴2.8亿元。

(五)坚持正风树德,持续推动乡风文明深入人心。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线,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人心。

一是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5个、实践所160个、实践站6226个,实现城乡全覆盖。坚持把志愿者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主体力量,全市志愿服务组织超过6300支,文明实践志愿者超过129万人。全力打通省、市、县三级志愿服务平台,采用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运行模式,每年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近10万场次,培育出“习语润心”“平声致远”等一批辨识度高、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的工作品牌。

二是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紧抓“红白”理事会建设,倡树文明节俭新风,全市6061个行政村全部成立红白理事会,确保有人管事、有章程理事,文明节俭、移风易俗的新风在全市蔚然成风。截至目前,累计为2397名逝者进行骨灰撒海,组织集体颁结婚证3600余场,文明婚丧新风深入人心。

三是多措并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开展“五送六进•三关四爱”文化惠民活动,2019-2022年,共计举办市民文化节四届,每年推出万余场文旅活动,极大丰富了乡村群众文化生活。2022年4月,龙口市吕剧团获评“全国第九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除疫情年份外,全市行政村均已实现了“戏曲进乡村”全覆盖。

(六)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注重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头雁领航”作用,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一是创新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017年起,创新推行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织村集体和群众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发挥党支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的组织和引领作用,走出一条以组织力提升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烟台路径”。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343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新增集体收入约3.91亿元,群众增收近5.32亿元,相关做法获评“中国三农创新十大榜样”“山东组织工作创新奖”。

二是创新建设党建融合发展区。以党组织“跨村联建”为纽带,依托中心村或经济强村建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区,将分散的村庄统筹谋划、连片打造,通过组织融合带动治理融合、产业融合、民心融合,实现了农村基层党建、公共服务、集体经济、社会治理同频共振、联动发展。目前,建设党建融合发展区360个,辐射带动3500余个村庄连片打造。

三是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工程。扎实缜密做好村党委换届工作,换届后,全市“一肩挑”比例达99.4%,比换届前提高47.7个百分点;新班子平均年龄47.4岁,比换届前年轻5.7岁;高中以上和大专以上学历分别占74.8%、22.6%,比换届前分别提高了26.5和15.3个百分点。按照市抓示范、县抓骨干、镇抓全员的原则,每年对村干部全部培训一遍,其中市级每年提级培训村党组织书记1000名。出台从严管理监督村干部26项具体措施,严格执行“四议三审两公开”,全面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创新建设烟台市“村事通”智慧监管平台,切实提升村干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智慧化水平。深入开展“新班子新征程新作为”“争先晋位擂台比武”等活动,考核结果直接与报酬待遇、评先树优挂钩,有效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四是全力整治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自2021年9月起,对全市314个软弱涣散问题突出的村开展专项整治攻坚,制定整治措施2.27万条,逐项推动落实,全部实现有效转化,村均满意率达99.29%。

二、具体实践路径及典型做法

我市高度重视探究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深刻内涵,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做法,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烟台力量。

(一)龙头企业引领型。

路径模式:大力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产业融合,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主”,将农民纳入产业链条,采取“公司+家庭农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激活农民群体的沉睡资源、闲置劳力,建立起公平合理的利益分享模式,有效促进企业发展、集体壮大、农民共富、三方共赢。

典型案例: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以花生产业为基础,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发展。比如,在莱阳等主产区规划布局4处50万吨食用油加工基地,100万亩花生生产基地,1处科技研发中心,两个营销中心,形成了多条集基地建设、加工研发、产品营销于一体的花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目前,鲁花已经在14个省、市、自治区建设了22个食用油生产加工基地,食用油年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有效带动了山东、河南、江苏、辽宁、内蒙古等地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900多万亩,油葵基地150多万亩。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将优良的花生新品种、先进的花生种植技术、科学的肥药方案和种植收获加工机械应用到花生生产实践,并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就业、合作种植、保底收购等多种形式,探索总结出了“土地流转有租金、进厂务工有薪金、产品收购有底金、合作入股有红金”的共同富裕“四金”模式。鲁花集团年收购花生原料230多万吨、油葵原料30万吨,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通过“四金”模式带动超过一千万花生农民增收致富,为农民创造收入50多亿元,有农民曾高兴地讲,“鲁花的工厂就是我们农民的工厂”,真正实现农民共富、政企共赢。

(二)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型。

路径模式:强化顶层设计、政策供给、科技创新、品牌引领,推动苹果、葡萄与葡萄酒、花生与食用油等传统优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产业链条上的农民增收致富。

典型案例:烟台苹果享誉已久,是烟台的优势特色产业。我市每3年一个节点,出台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重振重塑。市级成立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27个市直部门、9个主产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明确职责、压实责任、分解任务,项目化、清单化推动重点工作有序开展。2020以来,投入市级财政资金1.3亿元,在9个苹果主产区市推进示范园建设、老龄果园改造、关键技术攻关等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改造老龄果园(树龄20年以上)132万余亩,盛果期、中年期果园占比由2019年的30.2%增长到60%,市场供给配比更加合理。建设标准化示范果园300余处、500亩以上现代化大果园14处,打造了市农科院海阳“绿水韵味”旗舰果园、蓬莱区“东方海岸果谷”等一批产业标杆项目。蓬莱区“苹果妈妈”张玉清主动更新果园,连续10年亩产超1.8万斤,亩均收益超5万元,带动周边果园改造4000亩。中国科学院青年硕士李立君引入生态理论,在栖霞市培植“绿色生态果园”,每斤售价高达20元。加快苹果产业科技创新,新收集国内外最优苹果品种30余个,年产脱毒苗木能力达2000万株以上,苗木供给量占全国市场总量的60%。果园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达到80余万亩,可实现节水60%、节肥50%以上,免套袋生产技术先后入选农业农村部2020年度“十大引领性技术”和2021年度“科创中国”农业先导技术榜。不断提升苹果精深加工水平,研发SOD、富硒、富硅等功能性果品7种,拓展苹果醋及果胶、气泡酒、蒸馏酒、多酚面膜、酵素、脆片等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加工品10余个品类,进一步抢占高端消费市场。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连续3年高标准举办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组织果品企业分类分批赴海口、广州、武汉、沈阳等地举办系列精准营销活动。全市苹果种植人员近100万人,每亩盛果期果园平均收入1.09万元,果农人均收入1.78万元。

(三)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领航型。

路径模式:坚持党建引领,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集体和群众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入股,以“股”连心、连利、连责,建立形成集体与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合作社重大事项必须经村党支部研究通过后,才能提交成员(代表)大会审议,由党支部把牢生产经营权、利润分红权。注重保障群众利益,除提取5%—10%的公积金用于合作社发展壮大外,剩余收益全部按股返还村集体和入社群众。为防止“大户垄断”,明确提出单个社员出资比例不得超过20%。采取土地入股、股权赠予等方式,优先吸收贫困户和老弱病残群体入社,解决“以地养老、稳定脱贫”的问题。严格按照程序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全面落实合作社财务公开制度。以合作社为主体,通过集中流转土地新增集体用地、促进规模经营,推广运用水肥一体、机械作业等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品牌提升。市级明确领办标准、管理运行等22条指导意见,健全成员(代表)大会审议、镇街党(工)委审核等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高效有序运行。

典型案例: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创新实践“统分统”模式,积极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新路径。第一个层面,“统”——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进土地流转集中。村党委领办成立招远市大户庄园农林合作社,大户陈家村集体企业占51%股份,流转土地的大户陈家村及其他村集体占40%股份,承包种植片区的乡土人才占9%股份,流转土地的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享受保底收入及合作社年终税后利润10%的红利。园区引进以色列农业“物联网”技术,实行水肥一体滴灌,提高土地产出效益。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7600万元,辐射带动100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第二个层面,“分”——专业人才分包经营,激活发展内生动能。大户庄园实行合作社统一领导下的乡土人才负责制,根据山势和地力不同,将流转来的土地规划成20—90亩的种植片区,以每亩1500—2000元的价格发包给乡土人才,由专家人才提供技术支持。第三个层面,“统”——庄园统一运营,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合作社实行统购、统防、统治、统管、统销运作模式,将出产的农产品统一注册“大户庄园”商标,大力推动线上线下销售,广泛开展“观光采摘式农业”“体验式农业”“节会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促进经济收益最大化。

(四)绿水青山宜居型。

路径模式: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样板村、示范片打造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坚持“以点带面、辐射引领、片区联动、整体提升”,实施片区化规划、标准化建设、产业化融合、景区化提升,分类推进全市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不断擦亮乡村振兴底色,提升美丽乡村颜值。

典型案例:烟台市蓬莱区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鼓励镇街、片区、村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以抹直口村、小皂村、水城社区以及木兰沟村为代表,依托蓬莱阁这一旅游龙头以及丘山谷葡萄酒庄特色旅游集群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带动渔家乐、农家乐遍地开花。依托海岸带区位优势,按照“国际对标、欧洲风情、蓬莱特色”的思路,实施党建引领、产业富民、文化铸魂、文化铸魂、环境提升“五大工程”,与山东土发集团合作共同实施丘山谷葡萄酒养生休闲体验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丘山谷“东方波尔多”,建成法国拉菲瓏岱酒庄、英式苏各兰酒堡、港式逃牛岭酒庄等一批特色酒庄,铸就“丘山产区”品质产业圈。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庄园式开发模式,实行生产经营合作化、基地建设统一化、利益风险一体化,带动当地葡萄种植、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目前,该区域共建设标准化葡萄基地7000多亩,提供就业岗位360余个,年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10余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

(五)正风树德感召型。

路径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美德,创新开展家风家训建设工作,以良好家风涵养良好乡风,促进民风向上向善、乡村和谐文明。

典型案例: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作为全国文明镇,成立以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的家风家训建设中心指挥组,成立由包村干部、村干部组成的家训定立小组,进村入户拉家常、阅家书,统计全镇家训,总结提炼各村村风村训,融入各村村规民约,纳入村民行为准则。统一印制家风家训展示牌及家风家训通讯册,悬挂于每家大门口显要位置。构建彰显家风“三平台”,建立评选平台,评定表彰8名优良家风传承人,评选表彰干事创业、忠诚担当、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等15人;建立宣讲平台,运用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村村通广播、村村亮宣传屏等媒介广泛发布家风家训信息;建立互助平台,组织志愿者、家风代表人、村干部、党员等采取上门拜访、公益帮扶等方式,逐步形成了邻里互助式的晚年关怀养老模式。实施文明创建“三工程”,实施家教工程,邀请省家庭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王天仁主席等专家学者组成讲师团,开展家文化讲座、榜样展播、家庭体验,在全镇营造学家风、传家训浓厚氛围;实施暖心工程,在邹家庄村试点成立村级慈善互助基金,建立健全捐赠接收机制和公开机制,专项救助有特殊困难的群众,让村居大家庭更具人情味;实施传承工程,引导镇中心小学、镇中心幼儿园将家风文化教学与学生家庭教育工作、德育工作相结合,鼓励镇敬老院开展公益慰问等多样化敬老活动,将家风文明建设发扬光大,积极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三、存在问题短板和下步打算

虽然烟台推进老区乡村振兴取得了扎实工作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足。一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水平有待提升。还没有把镇村发展纳入县域、市域统筹谋划,导致产业互补性不高、存在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明显。农村道路和供水、污水、燃气等入地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序列缺乏统筹,老旧脏乱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三是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日趋严重。部分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趋势有增无减,人才返乡下乡缺乏支持政策,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越来越少,产业发展后继乏人。四是农业产业规模化智能化程度低。全市耕地零散、成方连片少,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较高,农民流转土地意愿不强烈,耕地流转率仅有29%,。农产品以“洗洗泥、去去皮”的加工为主,精深加工水平不高。

下一步,我们将以建设农业强市为目标,坚持农业产业链条化、智慧化、品牌化发展,大力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坚持绿色低碳、宜居宜业、文明和谐,推进胶东特色和美乡村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公平均等,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2023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