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东兰县,只要提起班民强这个名字,干部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
班民强是本地干部,1973年参加工作,从小学教师、校长当到乡长、乡党委书记、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2015年,退休后的班民强义无反顾地接受组织安排,任东兰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2020年10月开始同时任东兰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不计报酬,只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做点事。
几年来,他不顾年岁已高、体弱多病,边吃药边调理,一心扑在东兰老区各项事上,每天不是在老科协就是在老促会工作。班民强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积极围绕全县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据统计,2019年至2022年,他带队深入全县14个乡镇130个村进行调研180余次。
针对全县大石山区大面积丢荒土地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班民强撰写了《浅谈东兰发展花椒产业的探讨及对策》专题调研报告,提交县委、县政府后立即得到主要领导的采纳,县委书记、县长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大力发展花椒产业的政策和措施。县委县政府指定班民强为全县花椒产业的总顾问。截至目前,以大同乡、三弄瑶族乡、兰木乡、三石镇为重点的种植示范区,已完成种植面积9682亩,其他乡镇也陆续跟进。全县总体种植面积已达28274亩。
针对冬闲田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问题,班民强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通过流转秋冬农用闲田,因地制宜大面积种植蔬菜。相关部门调研后采纳了他的建议。东兰县供销社积极与粤桂对口帮扶协作机构对接,引资300多万元在武篆镇建立了1000亩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示范基地。其中种植豇豆400亩、白菜苔600亩,每年可实现销售额约450万元。基地覆盖2个村860户,可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每年可给村集体经济创收30万元,给当地农民增加务工、土地租金等收入约280万元。利用秋冬闲田发展蔬菜种植产业,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鼓了群众的“钱袋子”。
为了使东兰融入巴马国际旅游区,挖掘东巴凤(东兰、巴马、凤山三县合称)红色资源,班民强主动与河池市老促会会长王佳玉及巴马县、凤山县老促会会长联系,与两县老促会会长及相关人员一起,不顾奔波劳累,前后花了半个月时间到东巴凤三县30多个主要革命遗址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写出了《关于构建东巴凤红色教育基地的构想》一文,对各个主要遗址的设施还原、交通布局等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规划,形成较为详尽的调研材料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并受到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东巴凤一体化建设的措施,三县公交一体化和旅游景点一票通现已落地,方便了当地老百姓的出游,也为东兰、凤山两县融入巴马国际旅游区开了先河。
每次往返南宁联系有关企业到东兰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厂,班民强都尽量缩短在外停留的时间,自己开车往返,自付油费,几年来光交通费开支就有1万多元。
看到他这样,有的亲戚和同事就问他:“你都退休了,单位没给你发补助工资,连电话费和交通费都要自掏腰包,你这么做图的是什么?”
班民强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第一职责就是为党工作。在有生之年,为党旗增添光彩,是我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