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促会是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简称。中国革命老区是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全国有1599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28个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顾委撤销后,邓小平、陈云、习仲勋等同志倡导,一大批党政军离退休老同志联系社会各界成立了这一全国范围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山东有16个老区市109个老区县,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2009年成立。 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10月17日,承担着“弘扬老区精神、推动老区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光荣使命。烟台既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未来,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将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老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到2023年2月25日,烟台市所辖十五个区市已全部成立了老促会组织。
首页 > 老区文坛老区文坛
革命文献中的“胶东抗战第一把烽火” ——纪念雷神庙战斗八十五周年
2023-02-14 14:59:33来源:烟台日报作者:王慧 李岩


雷神庙南厅。

郭沫若题词。

雷神庙正殿。

封面。

文献首篇文章《燃起胶东抗战的第一把烽火——雷神庙之战》部分内容。

雷神庙外貌。

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 烟台市芝罘历史文化研究会 编者按

今年的2月13日,是著名的雷神庙战斗打响八十五周年纪念日,也是全国著名抗日英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同志牺牲八十五周年,谨以此文致敬历史、缅怀先烈。

雷神庙战斗的“特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雷神庙战斗是胶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响的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

二是雷神庙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人们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士气。

三是雷神庙战斗打出的“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顽强作风,为后来的胶东部队所继承,成为我军的光荣传统。

合上这本斑驳又“厚重”的《血战八年的胶东子弟兵》,85年前雷神庙中的枪声,似乎又在耳畔响起,封面上激战的场景也跃然眼前……在雷神庙发生的这场撼天动地的战斗,永远不会被遗忘,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的英雄们,也将被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

革命文献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记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凝结着先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蕴含着国家与民族的基因信息。胶东新华书店一九四五年八月出版发行、胶东军区政治部编写的《血战八年的胶东子弟兵》就是一本“八路军胶东部队抗战简史”,是记载抗战时期胶东军民拼尽热血、奋勇杀敌的战斗业绩的宝贵史料。而这本全面记述胶东子弟兵八年抗战辉煌战绩的文献,为何以牟平的雷神庙战斗作为封面版画题材和首篇文章内容呢,就让我们翻开这本珍贵文献去寻找答案。

这本文献封面版画的题目是《血战雷神庙》,作者那狄,描绘的是在雷神庙院内的第三军战士手持步枪向庙外的日寇射击,日寇横尸遍地的激战场景。牟平雷神庙的庙舍不大,但是,它在中国抗战史上却有着重要的意义:1938年2月13日,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与日本侵略军激战于此,点燃了胶东抗日的烽火,打响了胶东抗战的第一枪。

组建第三军 血战雷神庙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胶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投身抗日前线,发动武装起义,组建抗日队伍,创建抗日根据地,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用热血和生命同日寇展开殊死斗争。

1937年12月24日,按照中共胶东特委扩大会议的决定,胶东特委在文登县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特委书记理琪庄严宣布“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胶东第一支抗日武装,揭开了胶东武装抗日的序幕。

1938年2月3日,日军侵占烟台后,又侵占牟平县城,建立了伪政权。为了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2月13日,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及特务队长途奔袭牟平城,趁敌人没有防备,迅速进城,活捉了伪县长等100余人,缴枪100余支。战斗结束后,理琪等指挥部领导在城南雷神庙开会研究下一步行动。

雷神庙是个独立的四合院,有正殿、东西两厢和南倒厅,四周建有砖石围墙,建筑面积与院子面积均为500余平方米,庙外东、南、西三面都是开阔地,北面200米处为一村庄。就在理琪等人在此开会研究下一步行动时,驻守烟台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接到牟平县城被袭的消息后,在飞机的掩护下,乘汽车迅速赶到牟平县城。而第三军担负阻击和警戒任务的战士,由于缺乏战斗经验,未能及时向指挥部发出警报,日军得以迅速将雷神庙四面包围。

接下来发生的正如《血战八年的胶东子弟兵》所记载的:雷神庙中的理琪、林一山、孙端夫、宋澄、司绍基、杜梓林、张玉华、姜克等20余人,在缺乏战斗经验甚至从未摸过枪的情况下,迅速作出战斗部署,凭着劣势装备抗击数倍于己的优势敌人。日军集中火力,疯狂地向大门猛扑。守卫正殿及东夹道的宋澄、张玉华、李启明,守卫东厢的林一山、胡秀山、胡春林和守卫西厢及西南角落的姜克、谷熙纯、宋干卿、杜梓林互相配合,构成交叉火力,向日军猛烈射击。在南倒厅的孙端夫、司绍基、袁国华、田野等人也个个把住窗口,严密封锁。日军暂时被打退了,但仍在远处向大门胡乱打枪。

日军从南面正门几次进攻受挫,就变换招数,从屋外爬上屋顶,企图从上面进攻。可是,日军在屋脊上刚一露头,神枪手胡秀山等弹无虚发,敌人一个个应声滚落。天渐渐黑了下来,下起了大雪。日军急红了眼,放火点燃了南倒厅,战士们迅速转移到东、西两厢。火越烧越大,形成一道火墙,日军也不敢贸然往里冲,熊熊的烈火倒成了临时防线。忽然,“轰”的一声震响,南倒厅墙倒屋塌,第三军战士的正面完全暴露在日军面前。但这时天已大黑,突围的时机终于到了。恰在这时,雷神庙东方传来了友军的枪声。在友军部队的策应下,宋澄组织和指挥第三军战士从便门突围出去,再折向南,最终冲出包围。

雷神庙战斗从午后打到晚上,激战了七八个小时。其惨烈的场景,可以从现在仅存的革命遗物——一块0.8平方米的铁皮雨搭子上略见一斑,上面竟存有138个弹孔!

令人痛心的是,在这次战斗中,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理琪同志不幸牺牲,他是全民族抗战中,牺牲在胶东抗日战场的最高将领。理琪是为胶东革命作出贡献最大的领导人之一,是给胶东人民留下精神财富最多的领导人之一,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燃起胶东抗战第一把烽火——雷神庙之战》一文生动记述了理琪同志面对强敌,血战雷神庙的壮举:“理琪同志马上回头坚定地对我们说:‘同志们!占住墙角,坚决抵抗啊!我们要流尽最后一滴血啊!’”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沉着指挥,组织全体指战员奋力抵抗。战斗中理琪身负重伤,血流不止,但他仍捂着伤口,继续指挥战斗。“理琪同志英勇地往返指挥,他在往来奔驰的时间(候,作者注),竟然中了敌人的毒弹,他第一个在胶东抗战史上英勇地牺牲了!”理琪同志牺牲时年仅30岁。

他的牺牲是胶东党和军队的重大损失,干部、战士和胶东人民都十分悲痛。他用鲜血与生命谱写了胶东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他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为胶东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树立了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这座灯塔引领一代又一代的胶东人奋勇直前、无往不胜!

抗战第一枪 雷神斗志扬

雷神庙战斗的“特殊”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雷神庙战斗是胶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响的胶东武装抗日第一枪。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成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打响了雷神庙战斗。这是共产党领导的胶东武装第一次直面日本侵略军的以少胜多之战。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三军领导的雷神庙战斗的“特殊”意义,源于共产党的直接领导,正如1945年7月7日落成的胶东抗日烈士塔的碑文中所述:“由于三军一发起就在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因而部队不但发展极其迅速,面(而,作者注)且也迅速地接受了我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传统——既能打仗,又能爱民。因此,成千成百的群众,自动捐输军粮,自动前来参军,在军民血肉团结、血肉相依的关系中,三军便真正成为胶东人民的子弟兵。”“党的绝对领导”保证了这支部队有历史担当,有革命理想,铸就了胶东子弟兵强大的组织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体现为强大的战斗力。

二是雷神庙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人们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士气。

日军侵占烟台后,胶东的国民党官员降的降、逃的逃,胶东的形势也日趋紧张。当时,不少群众产生了畏敌和悲观失望的情绪,800万胶东同胞,陷在忧愤、迷惘、彷徨、沉闷的氛围之中。他们焦急地盼望着救星,希望早日找到自己能信得过的真正的带路人。

当此人心惶惶、抗战危机加深之际,雷神庙战斗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国民党地方军阀、官吏面对日军即将入侵胶东不战而逃,对抵抗日军入侵几乎绝望的时刻,看到了抗战的希望和前途。

文献《血战八年的胶东子弟兵》首篇文章即为《燃起胶东抗战第一把烽火——雷神庙之战》,文章最后写到:“雷神庙的英勇抵抗的伟大事迹,一天内传到了文登,二天内传到了蓬莱、黄县,三天内传遍了整个胶东。这唤醒了全胶东人民,提高了大家抗战胜利的信心!中间阶层,以至动摇者,都英勇的(地,作者注)起来抗战了!游击队到处发展,鬼子再也不敢轻视中国人民了!我们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到处受到人民热烈的欢迎和拥护。从此,胶东换上了新鲜的空气!胶东转变了新的形势!人民的革命武装——那时许多人民都知道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了——也突飞猛进地扩大和巩固起来,奠定了坚持胶东抗战最后胜利的基础!新的胶东,已在雷神庙的枪声和烽火里诞生了!”从文中可以看到雷神庙战斗的胜利使群众的悲观情绪一扫而光,群众中到处传颂着100多名日本海军陆战队奈何不了区区20多个中国军人反而死伤近半的佳话。

雷神庙一战打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威名,极大地鼓舞了胶东军民的战斗意志,奠定了胶东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为中国共产党以后在胶东取得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历史性的政治基础。

三是雷神庙战斗打出的“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顽强作风,为后来的胶东部队所继承,成为我军的光荣传统。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摆脱压迫和剥削,中共胶东特委于1935年11月29日(农历十一月初四)就领导了震惊胶东的“一一·四”暴动,但因武器低劣、寡不敌众而失败,包括中共胶东特委书记张连珠在内的许多党员被杀害,党的组织几乎全部遭到破坏,暴动时的“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也只剩下三十几人,后来转战到昆嵛山坚持游击战争,却成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的骨干力量。第三军在雷神庙战斗后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在解放战争时期,以第三军为火种成长起来的抗日武装逐步发展为华东野战军第9、第13、第14纵队和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1949年初,这4个纵队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第31、第32和第41军。他们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涌现出“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潍县团”“塔山英雄团”“白台山英雄团”等许多著名的英雄集体,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继续为保卫祖国的安全,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业绩。

至此,文首的疑惑已迎刃而解,雷神庙能成为这样一本珍贵文献的封面题材和首篇文章内容,是源于它在胶东抗战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特殊贡献。合上这本斑驳又“厚重”的《血战八年的胶东子弟兵》,85年前雷神庙中的枪声,似乎又在耳畔响起,封面上激战的场景也跃然眼前……在雷神庙发生的这场撼天动地的战斗,永远不会被遗忘,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的英雄们,也将被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