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菊花》讲述的是以于震海为首的胶东人民参加革命、反抗阶级压迫和抗日救国的故事,桃子是其中主要的女性形象,对其三重塑造指的是1963年的小说塑造、1982年的电影塑造和2007年的电视剧塑造。
桃子形象主要有两个特征。首先,桃子形象始终是有着自身变化和发展的动态形象,特别是在小说和电视剧里经历了从群众形象、追随者形象、革命者形象到坚定的共产党员形象的完整演变过程。小说作者冯德英在成长类革命者形象的大框架限定下,从朴素的亲情根基出发,将贫穷山村的年轻女性从觉醒到自觉参加革命到忠诚信仰的过程逐步递进和增强,甚至将人物的外在面貌与内在精神的同步变化也予以及时地描述和赞叹,人物成长的必然性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电影突出桃子身为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的演变过程,展现了她从随从协助丈夫和公公参加革命活动,到自愿参加革命队伍的过程。电视剧中,桃子形象将献身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上升为真正地献出生命。
其次,桃子形象体现出每个塑造阶段的社会内容。冯德英曾说:“无数的共产党员,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指战员,革命干部群众,为了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其英雄的壮举,崇高伟大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桃子形象有着纯朴的情感、坚毅的韧性、明确的信仰和英雄般的壮举,不畏惧斗争的艰难和恐怖,即是典型写照。
电影《山菊花》在20世纪80年代初上映,文学艺术界已开始反思文革悲剧的历史成因和社会成因,探寻民族性格等问题。《山菊花》基于革命情感,以桃子的故事为主线,讲述延续着祖祖辈辈生存理念的普通山村女性,从被动地一点一点地修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始,到主动地接受革命的过程,客观上更深入地探讨了普通民众选择革命道路的动力和原因,揭示出个体走上革命之路的复杂性。电视剧《山菊花》出品于2007年,中国电视剧市场的产业化程度很高。电视剧改编考虑到市场经济的特点,在歌颂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主题情节上,加入江湖传奇、浪漫爱情、情感亲昵等内容及场面,但是桃子形象的主体情节比较忠实于原著,强化了随着桃子步入革命道路后的思想越来越成熟,与敌人正面斗争的强度也越来越激烈,在一次又一次的被捕时,面临敌人的审间,一次比一次更勇敢、更刚毅。暴动失败后,很多革命者英勇牺牲,桃子也在刑场上痛斥敌人毅然就义。
桃子形象的三重塑造,前后跨度40多年,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的需求变化巨大。桃子形象体现着承接和变化,既继承且巩固了其基本特征,即英雄人民共有的特征:高尚的品德、优美的情感、善良的性格和坚贞不屈的牺牲精神,也因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赋予桃子形象的独特性,使其具有革命历史认识价值、社会认识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
山东工商学院副教授 曲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