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大量抗日根据地,引领了一场脱胎换骨般的深刻社会变革。胶东根据地文化工作构成了根据地建设的关键部分,极大地推动了胶东地区社会嬗变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毛泽东在1937年7月提出要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提高民族意识,增强抗战知识。1938年10月,毛泽东作政治报告《论新阶段》,指出文化教育事业必须紧紧围绕抗日这个中心,为长期抗战服务。1942年5月,毛泽东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也论述了文艺如何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文艺工作方向问题。毛泽东关于文教事业的论述对于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推动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胶东地区的文化建设
近代山东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十分贫乏,封建气息浓厚的文艺活动依然占大多数。这种状况阻碍了农村地区文艺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胶东根据地由此开始了对农村文艺事业的大力改进。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众文化教育,主要是民众教育和识字班;二是创办大量报纸刊物,1938年8月创办的《大众报》是抗战期间胶东地区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三是创作大量鼓舞人心的文艺作品。著名作家马少波创作的京剧《闯王进京》和陈志昂创作的歌曲《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四是举办深入人心的戏剧演出,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动员群众,作用明显;最后就是独具特色的盲人抗日宣传。胶东地区各县都有盲艺人组织,全面抗战开始后,他们利用艺术特长,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工作。荣成盲艺人彭润芝等人的表演活动,扩大了党的抗日影响。
三、抗战文化宣传的重要影响
胶东地区的文艺演出不仅启发鼓舞了群众的抗战热情,对抗战的胜利作出直接贡献,还在培养农村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妇女地位、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变乡村社会风俗等方面形成了正面影响,使得整个胶东地区农村社会实现移风易俗,旧貌换新颜。
民众教育和文艺演出,打破了战争时期乡村文化生活的沉闷压抑氛围,使广大农村群众在抗战中始终保持着乐观坚定、健康饱满的斗争精神。
几点启示
抗战时期胶东文化建设为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要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二是各项事业要适应分散落后的农村环境。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克服教条主义,使文化建设与抗战斗争相结合,有效传达党的政策、方针;三是文艺宣传要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四是党要坚持深入群众、依靠群众的基本政策。群众路线是我们党能够不断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原因。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宋开友 候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