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楼革命老区纪事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亮底色。门楼是一片红色革命老区,孕育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绍瑞口、邹家房、姜家夼是革命老区的城池堡垒。老区人民在战争年代演绎着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红色故事,给我们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革命地火在涌动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不久,烟台地区即开始中国共产党建党活动,同时期派党员进入福山开展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地火涌动的战争年代,福山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始在广大农村展开活动,发展党员,扩大党的影响,组织全民族的抗战。门楼人自古以来就磨炼出坚定的斗志,在同敌人的斗争中,开展积极的地下工作,发展党员、成立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福山最早的农村党支部 1938年6月,绍瑞口村成立党小组。1939年成立了秘密党支部,是福山最早的村级党支部之一,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是王文仁,他信仰坚定,机智勇敢,勇于斗争,不怕牺牲,在他的组织领导下,绍瑞口村成为福山革命斗争的红色摇篮。因村党员数量多,群众基础好,特别是王文仁的家住在村南的山林里,位置偏僻,树木茂密,便于隐蔽与疏散,就成了我党同志疗伤和落脚的根据地。他的老伴便成了革命的警戒员、服务员,为了革命事业,她不怕牺牲,支持配合王文仁的工作。粮食短缺,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攒点粮食让过往的同志吃饱饭。
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陈昱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白色恐怖笼罩着门楼大地。这年初夏,绍瑞口村地下党员名单不慎落入陈昱手下一个情报人的手里。陈昱当即照单抓人,王文仁等提前走脱,党员王恒久(原名王文正)、王文礼(王文仁的弟弟)、徐修明没来得及转移而被捕,惨遭杀害。同时被害的还有两名非党群众。青山无言,永怀碧血。面对白色恐怖,绍瑞口村的共产党员以坚定的政治信仰,顽强的革命斗志,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继续为党的事业英勇奋斗。
绍瑞口的“八路窝” 徐顺德是绍瑞口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儿子徐福佐在读书期间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工作后,经过区委书记刘众同志的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在本村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任我党福山县二区区委宣传委员。他利用父亲做族长的影响,在绍瑞口成立了一个名叫“家门里儿”的团体,表面上是家族联谊,实际上是借此向亲友们宣传党的主张、指引党的方向、树立党的信仰。在这些人中,除了徐氏的本家叔伯及堂兄弟外,还有徐福佐姥姥王氏家族的成员及关系密切的同学。通过他的热心教育、精心培养,这些人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纷纷要求加入党组织。1937年底,他优先秘密发展了十多位家族成员入党。后来,又有30多位家族成员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这些党员为基础,成立了绍瑞口、紫埠、楚塘、邱家庄、东陌堂、西陌堂六村联合支部,他担任支部书记。他的家被称为“八路窝”。他亲手播下的一颗颗红色种子,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在时代发展时与时俱进,有着不屈不挠的毅力,经千难而不懈奋斗,历万险而勇往直前,是一代有脊梁的中国人。
烟台特工委驻地 1944年4月,中共胶东区委派林一夫同志到绍瑞口村组建“中共烟台特区工作委员会”,隶属中共胶东区党委直接领导,村民张成功、张成旭兄弟的住宅成为特工委的驻地。因房子位于村东南角,房前屋后都是成片的果园,如遇紧急情况,出门向南就进入龙王山区,极有利于隐蔽与疏散。特区工委肩负党的历史重任,在这里运筹烟台地区地下革命斗争。为保证特区工委的工作顺利运作以及他们个人的生命安全,绍瑞口村党组织安排党员同志轮流站岗放哨,担负起警戒任务。
1945年8月,烟台第一次解放的战役打响,烟台特工委就在这里运筹帷幄,密切配合主力部队,彻底打垮盘踞在烟台的日伪军,沦陷近八年的烟台被八路军收复。我军占领市区后,烟台特工委离开绍瑞口进入市区,组成烟台市委,由战争转为建设,领导城市管理。当年特工委住过的房屋依然保存完好,它仿佛在向人们诉说一代共产党人,是怎样不畏艰险与敌人誓死斗争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战斗烽火在燃烧
门楼大地是先烈用鲜血、汗水、泪水浸透的,是先烈用勇气、智慧、力量铺就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门楼人民舍生忘死参加战斗,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巨大牺牲,赢得战略性的胜利。
端掉日伪军马山据点 1942年日伪军对我抗日根据地实行蚕食、封锁、分割和扫荡,强迫当地的民众出工出料,相继在门楼镇周家岘村北的马山上修建了三座炮楼,炮楼建起后,村子就处在日伪军的控制之下,妇女儿童不敢在家里呆,村里的粮食、鸡鸭被抢个精光。山上缺水,炮楼里的日伪军就强征民夫往山上送水,老百姓被搅得鸡犬不宁。
1942年我福山党政军不断将战线向敌我拉锯区和敌占区延伸,对敌形成直接政治和军事压力。
1943年3月下旬开始到11月底,日伪军为封锁烟青公路,切断我与磁山、艾崮山、牙山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强征民夫,在东起旺远,中经寨山、马山、宅院、西厅、十里堡、羊猴山、凤凰山,北至八角一线,呈弧形修建了27座碉堡。12月,我主力部队在胶东发动了冬季总攻势,胶东军区总司令许世友率部进驻福山集中拔除日伪据点,据周家岘村于仁水老人回忆:许世友率部队开进马山,指挥作战。福山县大队各连从各自驻地出发,配合作战。夜间,枪声大作,我军向日军炮楼发起了进攻,驻扎在炮楼里的日伪军还在做垂死的挣扎,在屡次劝降无果的情况下,许世友司令一声令下,八路军战士们背着柴火、扛着炸药冲到炮楼底下,随着火光燃起,轰隆隆几声巨响,炮楼被炸上了天。拔除马山据点,抓获的二十余名俘虏赤着脚、光着头、披着被,那狼狈不堪的样子让村里的老百姓感到无比痛快。马山据点把被拔掉后的当晚,旺远、寨山据点同时被端掉。此次战役周边村积极支持我军作战,为部队送水、做饭,运送伤员,打扫战场。马山炮楼遗址仍在,它成为日军侵华的铁证。
狮子山阻击战 1947年10月4日,为保证华野部队在胶河战场上的胜利,我北海军分区二团、东海军分区三团和烟台特种兵营等部队,奉命在狮子山、塔顶山一线设阵阻击敌人西进。国民党军先头部队第五十四师三十六旅、第二十五师一零八旅行至狮子山以北的上、下许家和门楼等村时,我军北海二团与其发生小规模战斗。5日,北海二团3个营的1200名战士在副团长徐官的带领下,抢先占领狮子山和塔顶山。黄昏时分,战斗打响,北海二团与狮子山北侧之敌展开激战,战斗持续约1个小时。当夜,国民党军万余兵力密集狮子山、塔顶山北侧一线。6日晨6时,他们以打“三角炮”的形式向我狮子山阵地炮轰一个多小时,北海二团指战员依陡坡峭壁掩护身体,伤亡较大。指战员们奋勇作战,到中午连续打退国民党军的三次进攻,把他们一直压在山脚下。狮子山区村庄的民兵、群众组成担架队往山下抢运伤员,冒着炮火送饭、送水、送弹药到前线。到下午1点多,敌人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发动第四次进攻,大群的敌人爬上了主峰。三营战士在营长韩学荣的率领下,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石头、废弹筒成了他们的武器,终于将敌人压下山去。下午4时,阻击任务胜利完成,北海二团奉命撤出阵地。在撤离指挥部时,因离敌太近,后撤困难,为保卫指挥部和北海军分区邓龙翔司令员的安全,刘元兴连长率领全连战士与敌人展开短距离激战。撤出阵地时,全连180名战士,剩下不足50人。
狮子山阻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增援计划,为转战平度的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赢得了战机。这一仗,北海二团受伤和牺牲500余人,歼灭国民党军600余人,俘虏60余人。狮子山战役的胜利将永载福山革命史册。
太平顶战斗 1948年9月,正值秋收季节,驻福山的敌新五旅妄图抢占太平顶,控制要道,掩护其抢夺太平顶一带的晚秋作物。我独立团政委张少华奉命率部阻击敌人的行动。28日拂晓前,战斗打响。敌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占领了我一号阵地的部分地段,九连奋起反击,双方形成拉锯态势。战斗中,九连连长、指导员、副指导员和几十名战士先后牺牲。
在太平顶一号阵地,敌我形成僵持局面。我一连向敌人展开政治攻势。连长曲德俊指挥战士打排子枪大面积杀伤敌人。下午2时以后,敌人沉寂下来。连长曲德俊当机立断,组织身边包括卫生员在内的近20人,发起冲击,抓获两名俘虏,缴获一挺机枪、一千多发子弹。下午3时以后,一号阵地、卫家疃村等处敌人全线撤退。
太平顶战斗是独立团作战史上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它粉碎了敌人妄图控制要道、抢夺粮食的企图,也为福山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三大战斗中,英雄的门楼人民浴血奋战,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已经把自己的精神融进祖国的河山、民族的星空,与国家、民族、人民的脉搏一起,生生不息、永恒跳动。
参战激情在澎湃
在烽火燃烧的战争年代,老区人民筑起红军时期的铜墙铁壁,汇成抗日战争中的汪洋大海,用小车推出淮海战役的胜利,用小船划出渡江战役的辉煌。
兄弟三人同时报名参军 1947年6月,门楼集贤村在大参军、大支前的热潮中,经过简单的动员,一天的时间全村就有120名16—30岁的青年报名参加解放军,组成一个加强连。其中,姜家三兄弟姜安庆、姜和庆、姜斌庆同时报名参军。新入伍的战士个个胸前佩戴大红花,在一片锣鼓声中,雄赳赳气昂昂地赶到集合地点旺远区,参加隆重而热烈的誓师大会。在审查登记时,工作人员发现姜家三兄弟是同胞,按照规定,兄弟三人必须留下一人,三兄弟互不相让,谁也不愿留下。后来,经区政府做工作,将老二劝说回家。大哥说,你就安心在家照顾父母吧,我和小弟一定替你多杀敌、打胜仗。誓师大会结束后,部队开到烟台北上坊村训练3—5天,就开赴前线,参加战斗,英勇杀敌。
战火不灭,参军不止 1947年,在大参军的激情岁月里,门楼西陌堂村的适龄青年挺身而出,踊跃报名,有十名青年经审查合格后参加了解放军,其中,还有三名女青年。参军参战的年轻人,个个胸怀革命大目标,初心如炬,使命如磐,带着救国救民的信念走向战场,冲锋在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奉献青春,在所不惜。在气壮山河的人民战争中,后方也是前线。解放战争期间,胶东地区作为华东战场的大后方,肩负着空前的支前重任。门楼区党组织先后组织发动了1000多人次的支前大军。抬担架、推小车、赶大车,风餐露宿,翻越千山万水,克服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将战争急需的粮食、弹药、被服、医药等各类物资及时送达前线。战争打到哪里,支前大军就跟随到哪里。在支前大军的支援下,我方最终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西陌堂村组织担架队、小车队参入支前大军时,有十二人跟随解放军南下,护送伤病员,直到全国解放后才回到家乡。支前,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精神洗礼,这是一幅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这是一支人民战争的时代赞歌,它将世代留存在中国人民的红色记忆里。
夫妻双双闹革命 在门楼传颂着夫妻同心闹革命的故事。邹家房村房明礼结婚后不久就参加了八路军,奔赴抗日斗争的战场,他在部队参加多次战斗,1941年入党。抗战时,他在牟平的一次战斗中受伤,左手被子弹打穿,造成伤残。但他身残志坚,一直没有离开部队。解放战争时期,他还回家把自己的胞弟房明居等人带到了部队参加战斗。房明居在部队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不久即被提升为团长,解放后转业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后离休。
王树坤是房明礼的妻子,担任村妇救会会长,丈夫在战场英勇杀敌,她在村里组织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邹家房地处大山深处,山高林密,崎岖陡峭,便于隐蔽,成为伤员的“家”。地下党回里镇李家疃村李丰顺就利用这一优势,经常将战场负伤战士秘密转移到邹家房,交由王树坤具体负责照料养伤。1938年,李丰顺将在回里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的两名八路军战士转移到邹家房王树坤家,在其精心照料和护理下,战士最终痊愈,恢复健康,返回部队。在那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里,缺医少药,她只能上山采集草药,为伤员疗伤;缺少粮食,她只能以野菜充饥,省下粮食留给伤病员。由于她工作突出,1941年,年仅17岁的王树坤由李丰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树坤仍然担任村党支部委员、妇女主任,继续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为了前线打胜仗,门楼人捐款捐物,前线需要什么给什么,需要多少给多少,后方宁可饿肚子也要让前线吃饱饭。解放长岛时,西陌堂村赵大俊的父亲曾用独轮车把自家养的两头大肥猪,送到蓬莱前线,为长岛战役的胜利,尽一点微薄的力量。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运用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充分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革命干劲,那么一种革命激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坚定远大之志,激发进取之心、砥砺担当之行,以更加雄健的精神闯开关隘,以更加昂扬的斗志爬坡过坎,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