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烈士遗孤宋秀娥 整理: 刘世俊 辛旭珍 来自:莱阳老促会
按语:在莱阳,人们口耳相传,有位双目失明的83岁老人,虽年已耄耋,却仍不忘继承先烈遗志、弘扬烈士的精神,热心公益事业,关爱下一代成长,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人们都称她“宋奶奶”。她办了一个“梨乡和谐家园”,在家园里,有一群孩子和家长,他们把宋奶奶当成亲人,是宋奶奶,让迷途的孩子回归正途,让很多家庭重温了曾经的和谐欢乐。
我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宋奶奶,对照自己的言行,我觉得人们给了我过高的赞誉,但是“用行动照亮世界,让社会充满爱”一直是我这位83岁老人的追求目标。
回顾人生漫漫长途,有许多人和事对我影响至深。我的生活经历比较特殊,从小到大,我的生命中经历了三位共和国老兵的生活印记,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坚贞不屈、鞠躬尽瘁为党和人民做贡献的精神感染了我、熏陶着我,让我练就了一身正气,养成了刚正不阿的性格,我从幼年时就立志: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去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下面我就讲述一下我跟三位共和国老兵的情缘。
我的父亲宋和利,是著名作家峻青写的《党员登记表》中的一个人物原型,1943年4月被国民党反动派被捕,后壮烈牺牲;我的丈夫姜庆生,1947年参军入伍,1950年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978年为抢救他人,突发心脏病死亡;我的第二任丈夫于冠英,1955年参军,隶属于铁道工程兵,曾参与大西北铁路修建。2018年因脑梗去世。我生命中的这三位共和国的军人,让我的家庭成了英雄门第、光荣人家,我为此感到无比自豪。
父亲宋和利
我的父亲宋和利(1914 年一一1943年),莱阳县前淳于村人,是当时的八路军地下通讯员,淳于党支部委员。1940年,莱阳大地血雨腥风,莱阳县共产党组织领导胶东军民与日、伪顽军在胶东地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武装,粉碎日、伪军频繁的“扫荡”和蚕食,打得敌人心惊胆寒。我父亲宋和利生于贫苦之家,从小习武务农,性格刚毅,身手敏捷,于强者不屈,于弱者不欺。
1938年春,宋和利受进步人士和莱阳党组织的影响,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以走村串户做小本买卖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参加莱阳地方武装,建立淳于党小组、联庄民团武装,积极参与抗日活动,并担任民团抗日武装队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宋和利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各种暴行,弹丸小国,欺我无数炎黄子孙,实在是令人气愤!他毅然决然参加了抗日队伍,走上了用真刀真枪跟鬼子干的抗日战场。在抗日锄奸队里,他凭借一副好身手,勇往直前,杀日寇锄汉奸,名震一方。1941年到1943年,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安排,宋和利返乡转于地下传递情报,组织发展党员,开展地下武装。
宋和利多次深入赵保原的大夼、迎格庄等据点搜集敌人的军事情报,及时转给党组织。他一根扁担在肩,进行抗日宣传,暗地里购买武器弹药和医药品,秘密送到我解放区。据不完全统计,宋和利和他的战友们抓汉奸灭日寇,在日兵返回炮楼的土道上设伏,先后送给我军手枪5支,步枪9支,驳壳枪4支,冲锋枪1支,手榴弹40箱,子弹1000余发和外伤用药一宗,其它物资若干。此外,还与党支部的部分党员,经常配合武装游击队,出没于万第、迎格庄、大夼等据点袭扰敌人,趁夜间卡截敌人电话线,破坏其通讯设施。由于地下党员的积极活动,迫使炮楼日伪兵闭门不出,一时闻风丧胆,不敢再下乡扫荡。
1943年,正当淳于支部满怀信心,为迎接抗日胜利而积极斗争的时候,不幸的事件发生了。4月初,莱东县委负责人宋云甲和九区区委书记宋洪禄,在霞峰和敌军相遇,在突围中不幸牺牲,所带的党员名单(包括淳于支部全部党员)为敌军所获。4月8日拂晓,敌工大队长姜岗手持赵保原手谕和我党员名单,带领两个连突然包围了前淳于村,搜捕了前淳于坚持党员斗争的10名党员(包括宋和利),将他们押至万第监狱。
之后,宋和利等人遭受到敌人严刑拷打。敌人软硬兼施,妄图诱骗他们“悔过”、“反正”。宋和利等人昂首挺胸、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严辞拒绝劝降的国民党反动派,他们大声质问:“我是共产党员,抗日救国没有错,悔什么过?反什么正?”被捕的党员均坚贞不屈,无一人叛变。宋常英被酷刑折磨,惨死于狱中。
一个月以后,5月7日上午,9位淳于村和邻村的两位抗日英雄在前淳于东河沙滩被砍头,血洒黄沙,英勇就义。在生命最后一刻,他们高声疾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抗日解放万岁”!
我父亲宋和利牺牲时年仅29岁。
据突围的老兵宋老伯回忆:宋和利烈士宁死不屈,被砍5刀后殉国。当时,前淳于全村百姓自愿绝食三天,只饮井水,以慰英灵。
此后,淳于村涌现了父送子,妻送夫的大参军热潮。
莱阳解放后,宋和利被莱阳市政府授予烈士称号,英雄遗骨安葬于前淳于村南山,后迁到红土崖革命烈士陵园,青松绿树掩映,红色崖土陪伴。
丈夫姜庆生
姜庆生(1929年—1978年),江苏溧阳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975年复员,我们共育有一儿三女。1978年7月25日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死亡,时年49岁。1947年年10月6日,姜庆生离开了生活过18年的家乡,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即墨训练两个月后,他随部队步行到潍坊,后坐火车从济南到兖州,然后步行来到了长江北岸,与等候在那里的前方部队汇合,该部队就是过去攻打莱阳城解放莱阳的七纵,25军某部。
姜庆生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斗,把国民党的部队往南一路追击,歼灭和俘虏了大量敌人。
新中国成立后,姜庆生成为新一代坦克兵。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姜庆生赴朝作战。姜庆生在朝鲜战场上英勇奋战,立下了许多战功,1953年光荣凯旋。他继续在莱阳26军坦克旅服役,并与我喜结伉俪,直至1975年复员,安置在江苏溧阳中医院。1978年7月25日,天气炎热,邻居家兄弟生病急需送医院治疗。姜庆生在泥泞土路骑自行车护送病人,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49岁。
因家中失去顶梁柱,生活艰难,我无奈把9岁的三女儿送人,携两女一子返回了莱阳老家。
第二任丈夫于冠英
第二任丈夫于冠英(1937年——2018年),1956年参军后,成了一名光荣的铁道兵。在大西北戈壁滩上修铁路,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其中的苦累可想而知。漫漫风沙,茫茫戈壁,连饭都吃不饱,没有新鲜蔬菜,平时就着干萝卜条吃高梁饭,难以下咽。
据于冠英讲:千里戈壁滩,荒凉没人烟,天天风沙刮,日日一身土。历经风吹日晒,累弯了腰,晒黑了脸。但是他们以共和国军人特有的坚强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把青春奉献给了大西北,圆满完成了铁路修筑任务。
复员后,脱下军装换上工装,于冠英成为一名铁道职工,落户莱阳。1978年底与我结婚,共同担起了呵护家人、关爱子女的生活重担。于冠英不穿军装穿工装,始终牢记军人本色,发扬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年年被评为优秀职工。
2O18年,老兵于冠英因病去世,享年82岁。
我今年83岁了,我生命中的这三个老兵的故事,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令人难舍难忘。1993年我因病双目失明,眼睛虽然看不见了,但我却是个闲不着的人。近些年来,凭借多年教育孩子的经验,我开始做起了对问题孩子的心理辅导工作。
我在跟孩子们相处的时候,用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染和激励他们,使他们都能做到迷途知返,不断进取。我给孩子做辅导从不收钱,去外地辅导时住宿和打车的钱都是自掏腰包。当我看到一个个沉迷网络、厌学的孩子迷途知返的时候,我的心里跟孩子的家长一样感到由衷高兴。
这些年来,我不仅双目失明、行动不便,而且还患有双侧股骨头坏死的毛病,但是我从不悲观,我从三位老兵身上汲取到无穷的精神力量,我要把这种力量传递下去。生活中,我牢牢记着:我是烈士后代、军人家属,我有责任有义务回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