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促会是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简称。中国革命老区是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全国有1599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28个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顾委撤销后,邓小平、陈云、习仲勋等同志倡导,一大批党政军离退休老同志联系社会各界成立了这一全国范围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山东有16个老区市109个老区县,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2009年成立。 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10月17日,承担着“弘扬老区精神、推动老区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光荣使命。烟台既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未来,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将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老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到2023年2月25日,烟台市所辖十五个区市已全部成立了老促会组织。
首页 > 聆听经典故事聆听经典故事
八路军跨海进军大东北
2020-09-24 09:10:44来源:作者:

——纪念八路军进军东北75周年

“八路军挺进东北渡海出发地”纪念碑。

 

庄河市纪念碑。

 

砣矶岛渔民运兵忙。

□彭守业

在山东半岛蓬莱市北沟镇北王绪村海滩上,树立着一座“八路军挺进东北渡海出发地”纪念碑,辽东半岛庄河市打拉腰村则有一座“八路军挺进东北登陆地”纪念碑,两座纪念碑隔海相望,遥相呼应,共同纪念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渡海行动。

运筹帷幄,布局东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时的东北是中国最复杂、最敏感的地区:从国内看,它紧靠苏联、蒙古、朝鲜,战略位置重要,拥有了东北就能居高临下,在战略上处于相当有利的地位。东北地大物博,有13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3400多万人口。“九·一八”事变前,张作霖苦心经营多年,事变后,日本为了将东北变成占领中国乃至亚洲的基地,大力建设东北,这时东北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均很发达,远远超过中国其他地区,其中钢铁工业和兵工业更是居全国之冠;从国际上看,当时有上百万苏军驻扎在东北,苏联为了保住在东北的特权,不希望国共冲突给美国以可乘之机。国民党政府为寻求美国支持,将大量精锐部队海运到东北,而美国则支持国民党从苏军手中接收东北,不希望中共进入。这样,东北成了三国四方关注的焦点。我党通过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毅然决定进军东北,尽快占得先机。

早在抗战时,毛泽东就考虑到了抗战胜利后抢夺东北以争取战略主动的问题。1942年7月,他指出:“须估计日本从中国战败后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的部队集中到华北去,甚或整个八路军、新四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方能取得国共合作的条件。”中共中央在“七大”上确定了抗战胜利后谋取东北的方针,强调东北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东北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现在我们的基础是不稳固的,因为我们的根据地在经济上还是手工业的,没有大工业,没有重工业,在地域上也没有连成一片。”抗战胜利后,中央决定抢抓国民党军队尚未到达东北的时机,迅速发展我方力量,建立东北根据地。但此时的东北除了少量的抗联部队,共产党再没有武装了,而且当时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有《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准备将来把东北交给国民党,中共没有进入东北的合法权利。为此,中央分析:东北地域广阔,苏军只能占领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仍然是权力真空,只要我们进入东北并控制了这些地方,蒋介石就不得不接受既定事实。8月29日,中央发出《关于迅速进入东北控制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的指示》,要求进军东北的部队“不要声张,不要在报上发表消息,进入东三省后开始也不必坐火车进占大城市,可走小路,控制广大乡村和红军未曾驻扎之中小城市,建立我之地方政权和地方部队,大大地放手发展”。

蒋介石及国民党高层也深知东北的重要性,抗战胜利后,他们急匆匆地向东北运兵。不过此时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大多在西南和西北,无法在短时间内运到东北,而八路军从处于中共武装控制的胶东经海路到东北却很便捷,所以中央将进军东北的重任主要交给了山东。9月11日,中央向山东分局发出了进军东北的第一道命令:“抽调4个师12个团,共25000人至3万人分散经海道进入东北活动,并派肖华前去统一指挥。”9月28日,中央要求山东分局“必须在20天至一个月内渡过二三万部队和干部,必须用全力迅速组织渡海”。

按照中央指示,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罗荣桓立即着手做大部队进军东北的准备工作,成立了由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任指挥的海运指挥部,负责部队渡海工作。这样,“旱鸭子”许世友就成了我军首位海运总指挥,他指挥部队占领了内外长山各岛屿,控制了渤海海峡,并在岛上设立兵站,形成了山东向东北进军的跳板。蓬莱、黄县与山东腹地及辽东半岛直线距离都相对较近,所以海运指挥部选定蓬莱境内的栾家口及黄县境内的龙口、黄河营3个基础条件较好的港口作为渡海口。

“先遣支队”摸清东北情况

当时中共在东北的力量薄弱,对东北的情况也不太了解,所以在大部队进入前,需派先遣队进去摸清情况。

1945年8月26日,胶东区委根据中央电令,抽调100人组建“挺进东北先遣支队”,由吕其恩任司令员,前往东北摸底。吕其恩是辽宁庄河县人,对辽宁南部比较熟悉。9月1日,先遣队派吕赛带领一个排的官兵携带电台先行到大连了解情况。吕赛一行到达大连后却被苏军解除了武装,没收了电台,无法将有关消息传送回来。吕其恩决定直奔其老家——庄河县王家岛。9月5日傍晚,全体队员分乘两条机帆船,从烟台启航,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抵达王家岛。登陆后,吕其恩率队奔袭后滩屯伪警察所,解放了王家岛,并很快夺取了庄河县城。9月中旬,庄河县人民政府成立,吕其恩任县长。先遣队组织收缴敌伪武装,发展人民武装,搜集渡海船只,打通了胶东向东北输送部队的海上通道。半个月后,先遣队发展到1000多人,随后兵分三路攻打安东、岫岩等地。经过实地考察,先遣队发现苏军确实如分析的那样,只占领少数大中城市,广大乡村和中小城市均未占领,于是利用大功率电台,及时将东北的状况及苏军对八路军进军东北的态度等有关情报电告胶东区委。吕其恩到东北后,胶东区委所属的北海地委也派出一支武装小分队乘木船驶抵旅顺开展工作。胶东区委根据两支先遣队的汇报,分别致电山东分局和中央,建议速派部队和干部由胶东挺进东北,尽快建立东北根据地。

海运指挥部全力筹备运兵

根据中央指示,9月10日,许世友赶赴龙口成立了海运指挥部,坐镇指挥海运工作。指挥部在栾家口、龙口、黄河营均设立办事机关,抽调了100多名工作人员,全力调集运兵船只。当时八路军缺乏大型船只,只有收复烟台、威海时缴获的30多条可载七八十人的小汽艇,远远不够,后来又征集到渔帆船140多条,每条可载二三十人。为加强联络及组织接应登陆部队,许世友还在辽宁庄河县设立了海北海运指挥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渡海部队需要大量食品、冬装及化装渡海需要的便衣,胶东各级政府迅速动员群众,夜以继日地筹集粮秣、咸菜,赶制冬衣和便衣。蓬、黄两县政府从外地调粮食,组织群众磨面粉、烙饼,然后收集上来送给部队作为在船上的口粮。为了防止晕船,当地群众还特别准备了一些急救水、仁丹、苹果和长把梨等。初期部队要求穿便衣渡海,各地发动群众突击做便衣、鞋帽,并在短时间内捐献衣物数千件。胶东人民还扛起铁锨、镐头修复公路,为子弟兵出征提供方便。很多渔民主动支援部队渔船,争着为部队当船工,帮助粮站收发粮食并运送至码头附近。

运兵期间,蓬、黄各港口及海面布满了汽船、帆船和舢板,运兵船昼夜兼程,去时运兵,返回时运军火。一批批来自山东各地的八路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汇集到港口与港口四周的村庄,等候安排上船。当时聚集在蓬、黄沿海的部队很多,来不及北运,就分散居住在老百姓家中,战士有空就帮老百姓干活,宣传革命道理,晚上还为群众表演节目。

龙口港于1919年建成中国首座钢筋混凝土栈桥码头,港口条件优越,成为八路军挺进东北的主要起航地,在运兵期间承担了重要任务。龙口港以船工、装卸工为骨干,组成了一支战斗力量,担负了陆地搬运和船舶装卸任务。码头工人忙着往船上装给养、加淡水、运送物资。退潮时海水浅,船无法靠岸,工人们趟水装卸物资,或者用舢板把人、货运送到大船上。当时正值深秋初冬季节,海水温度较低,装卸工人白天晚上靠在码头上,有时在海里连泡几天也不休息。运兵船昼夜兼程,每次装船、卸船都要争取时间,工人们常挑灯夜战,分班轮流,直到完成任务为止。

建立砣矶岛中转站

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虽隔海相望,实际距离却非常遥远,汽艇可以直接开到辽东半岛,而渔帆船大多在5吨以下,无法抵御较大风浪,大连老铁山水道又风大浪高。为保证部队安全渡海,许世友决定在两个半岛之间建立转运兵站,运兵时先用渔帆船将部队运到兵站,再用抗风浪的大船将部队运到东北,这样既加快了运兵速度,也便于部队中途补给,汽艇遇到风浪时也可以到岛上暂避。建立兵站的使命自然就落在了刚从日寇铁蹄解放的长山岛人民身上。

9月4日,长山岛工委主任孙纯接到胶东区委急电:务必于9月10日前赶赴砣矶岛待命。当孙纯抵达砣矶岛时,山东军区已派人在此等候,向孙纯传达了山东分局的决定:由山东军区组建10个整团从海上急进东北,为保证部队安全渡海,需在长山列岛设立兵站。当日,孙纯就着手开展兵站建设工作。经反复权衡,决定将砣矶岛作为转运兵站,理由有5条:一是这里地处渤海海峡要冲,与两个半岛距离适中,而且风浪小,利于渡海部队避风和休整;二是这里群众基础好,抗战初期我党就在此建立了长山岛第一个党支部。岛上渔民对我党我军也很有感情,当年日寇封锁海路后,岛民吃粮困难,是共产党领导的海上游击队组织渔民截击从大连开往日本的货船,解决了吃粮和烧煤的问题;三是岛上渔民经常在老铁山水道打渔,熟悉水情和航线,可以保证部队安全;四是岛上有载重15至25吨的大帆船100余条,这种渔船桅杆高达数丈,四扇大帆蓬,上下三层,每条船一次能运载一个连;五是苏军占领东北后,渔民们从东北抢运了大批粮食、煤炭,设兵站有物质保障。

为了在短时间内建好砣矶岛兵站,长山岛工委做了大量艰苦而细致的工作,最大限度地筹集动员船只。当时砣矶岛刚解放不到1个月,仅有10余名地下党员,地方政府尚未正常运转。孙纯马不停蹄地组织全区党员干部深入渔村,讲解抢占东北的重大意义,最终有90%的船主踊跃报名参加运兵。9月下旬的一天,从蓬、黄开来的运兵船到达砣矶岛,兵站开始转运部队,“二马驹”等10多条大帆船起帆向东北挺进,拉开了胶东子弟兵向东北进军的序幕。此后,大量小运兵船源源不断地开到砣矶岛,部队在岛上短暂停留后,又坐大船浩浩荡荡向东北开去,到11月下旬,砣矶岛兵站基本完成了历史使命。这期间,长山岛工委先后从砣矶岛、大钦岛和城隍岛等岛屿征集载重15至25吨的大帆船100余条,1000多名渔民参加了海运。汽艇在海上遇到风浪,就停靠在砣矶岛上避风,肖华、罗荣桓等领导都曾在砣矶岛上避过风浪。

运兵船到达砣矶岛后,青壮年登船上粮上水,妇女逐户动员腾房子、铺草、推磨、烙饼子,给过路的八路军备足干粮,还把炕烧得热乎乎的让给子弟兵。地方政府为部队准备了大量煤炭、棉衣、棉被等物资。部队一上岛就帮助房东挑水、扫院子、看病治病。有时风向不对,转运部队要在岛上住好几天,民房住不下,就在老百姓的屋檐下过夜。岛民看到八路军如此可敬可爱,就把好吃好喝的都拿出来慰问子弟兵。那些日子,岛上天天有晚会,常常通宵达旦。

运兵时,船工们自觉地帮助官兵克服晕船问题。老铁山水道无风三尺浪,帆船经过时像树叶一样在波峰浪谷间时隐时现。大多数官兵第一次坐船,船一颠簸就呕吐起来,一人呕吐引起一批人呕吐,严重的会陷入昏迷状态。船工们马上给呕吐的官兵捶背,讲防晕船知识,烧开水给他们喝,做热饭给他们吃,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最大程度地保存了我军士气。

山东主力跨海挺进东北

运兵一开始是在白天进行的,后来蒋介石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派军舰封锁渤海海峡,防止八路军进入东北。但陈绍宽借口舰只需要修理,将军舰开往台湾,为八路军抢占东北赢得了时间。后国民党部队发现了八路军意图,派军舰出海拦截,八路军就改为夜间渡海。开始时,官兵们都脱下军装换上便衣,装扮成闯关东的农民,后期因部队数量多,没有继续要求换便衣。当时盛传东北溃败的日军丢下的武器到处都是,所以渡海部队的武器多数留在了山东,每条船只携带少量步枪、手榴弹。战士们被告知:如遇美军舰盘查,就说是海上抗日游击队员。艰难的航行是在既无气象预报,又缺乏通讯联络的条件下进行的,战士们人挤人地躺在船底,翻身都困难。

第一批渡海的是由滨海支队和胶东军区一部分部队组成的挺进纵队,共3500人,由滨海支队负责人万毅率领。9月19日,万毅率领挺进纵队到达黄县,随后在蓬莱栾家口集结。23日,万毅率领一个连的先遣人员先行探察路线,25日登上辽东半岛后发电指示挺进纵队马上渡海。随后挺进纵队陆续在辽东半岛的貔子窝、庄河、小孤山一带登陆。

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接受去东北指挥的任务后,立即率领山东军区机关干部、部队1000多人,于9月20日赶到黄县,29日在蓬莱栾家口上船,经砣矶岛兵站挺进东北,在大连登陆。途中,肖华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赋诗一首:鞭炮喜传日寇降,红旗飘渡军容壮。雄狮挥戈别蓬莱,尺舟劈波斩巨浪。关东净洗亡国耻,扬眉吐气庆解放。松江揩泪起歌舞,白山昂首笑东洋。

万毅、肖华陆续起程后,胶东海运即进入紧张繁忙的主力部队抢运阶段,只要不是狂风暴雨天气,一条条运兵船就乘风破浪踏上征程。

9月19日,胶东军区接到命令,由军区副司令员吴克华、政治部主任彭嘉庆率第6师3个团及师部迅速渡海。23日,再令第5师主力开赴东北。各部队当即动作起来,许世友亲临各港口组织指挥。23日晚,吴克华率两个连先行出发,主力部队在彭嘉庆带领下,于9月底开始在龙口、栾家口登船,至10月20日左右全部到达庄河、貔子窝一带。

10月21日,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奉命挺进东北,25日乘坐10条木帆船和3条海轮从龙口起程,27日晨抵达庄河登陆。

滨海军区第2师在师长罗华生的率领下,于10月底在龙口、栾家口登船,起航后不久遇逆风,在砣矶岛停留两天,再经6昼夜航行,在庄河一带登陆,全师8000人,实际到东北7500人。

11月中旬,梁兴初率山东军区第1师7500人,先渡海到冀东,再经陆路到达锦州以西地区。同时,山东军区田松支队约1000人到达牡丹江地区。

10月24日,罗荣桓接到中央要他“率轻便指挥机关日内去东北”的电报后,立即由山东军区机关所在地临沂动身前往胶东。途中又收到中央10月28日发的电报,要求山东第二期向东北出动部队,应尽量抽调5万人,限于11月到达目的地。山东军区决定军区指挥机关、特务营、教导团,山东八路军第1师、2师、3师以及鲁中军区第3旅开赴东北。11月5日,罗荣桓率山东军区直属机关、警卫部队和独立营共4000多人抵达龙口。第二天,罗荣桓一行到达龙口港。由于行动保密,这时只有许世友等部分胶东区军政领导前来送行。罗荣桓问许世友:“你要留在山东了,有什么打算?”许世友响亮地回答:“准备打仗!”罗荣桓笑了,握着许世友钢硬的手,指着身旁那匹枣红色马说:“把它留给你吧!”许世友忙将自己的手枪解下来,回赠给罗荣桓。两人紧紧握手,依依惜别。罗荣桓一行分别登上6条汽船,驶出了龙口港,离开了战斗7年的齐鲁大地,奔向了新的战场。因担心在海上碰到美国军舰,他们穿的都是便衣,罗荣桓穿着长衫,化装成商人。警卫人员的枪支有的掖在怀里,有的用绳子缒在船尾水下。因下午风浪险恶,罗荣桓一行乘坐的汽艇开到砣矶岛避风,当晚在兵站住了一宿。第二天早晨风势稍减,有人建议风停后再走。罗荣桓说:“时间紧,马上开船。晕船嘛,苦一点,可死不了人!”又率部继续北上。当行至旅顺海域时,苏军不允许部队在旅顺、大连登陆,船队遂朝貔子窝驶去。又经一夜航行,罗荣桓一行顺利在皮口港登陆。黄县独立营的两个连由营长原索成率领,与龙口特区工委书记吴善昌等一批干部随罗荣桓奔赴东北。

最后一批从胶东渡海的是鲁中军区第3师和警备第3旅,由鲁中军区政委罗舜初率领,于11月中下旬从邹县、莱芜出发,半个月后到达龙口。此时,胶东军区对组织渡海越来越有经验,几天之内就把1.1万名部队官兵运到了辽东半岛。

在八路军渡海北上的同时,胶东区委还抽调3000名地方干部,在青岛市委书记林一山率领下,随主力部队渡海去东北开辟新解放区,掖县和掖南两县还专门抽调了60名在东北有各种关系的干部和俄语翻译去东北。

在这次大运兵行动中,山东军区的主要领导和主力部队几乎悉数进入东北,除部分部队经冀东过长城到达东北,大部分部队和地方党政干部,均从栾家口、龙口和黄河营出发,在辽宁的打拉腰、花园口、大孤山等地登陆。海运期间,除山东军区第七师参谋处长石潇江等30多人所乘的木船触礁遇难外,均安全到达。在秘密状态下,蓬莱、黄县及长山岛等地的人民群众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将山东军区的4万多名部队官兵迅速渡过渤海,圆满地完成了艰巨的海上运兵任务,硬是用落后的运输工具抢在美国军舰护送下的国民党军队到达东北之前,把大批部队运到东北,为我军开辟东北根据地赢得了宝贵时间,这一壮举开创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上战略转移的先例。实践证明,许世友将军这个海运总指挥相当称职。胶东人民特别是广大船工,冒着生命危险,在船少人多和气候恶劣的情况下,多次往返,圆满完成了运兵任务,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从胶东渡海的大批部队及干部会同其他解放区的人,先于国民党军队到达东北,争得了控制热河和东北的先机和主动权,打破了国民党军队意欲完全占领东北从而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企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解放战争中,来自山东的部队是东北人民武装的主要力量,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40军、41军和由部分山东部队为骨干组成的43军等英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