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1938年2月雷神庙战斗后,山东省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简称“三军”)转移到牟平县崖子一带,以在文登李家庄筹备的修械人员为基础,几个小炉匠、铁匠、钳工组建成立随军修械所。部队修整时,他们使用简单的工具修理枪械;部队行军时,他们则全部工具“一担挑”。3月3日,“三军”三大队在黄县城东南圈杨家村以私人借款,向关东德兴铁工厂等10多个工厂以征借设备等方式创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兵工厂。3月4日,“三军”在蓬莱艾崮山区站马张家村建立修械所。3月8日,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简称“三支队”)在掖县西关遗爱寺创办了小型兵工厂。不久,2个随军修械所和“三支队”兵工厂相继并入圈杨家兵工厂。
圈杨家兵工厂正确贯彻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在很短时期内聚集起当时被称为沿海城镇工业“精华”的机器设备及大批能工巧匠和技术人才。至1938年8月,兵工厂工人从50人增加到200余人。为扩大生产,又在七甲乡院下村设立了分厂。至1938年底已有500多工厂,机械设备50余台,设立了技工部、子弹部、翻砂部、木工部、炉工部、造枪部、手榴弹部和地雷部等生产部门。兵工厂开始自造7.9毫米步枪、迫击炮、炮弹和复装步枪子弹等,当年形成月生产迫击炮几十门、步枪子弹5000余发、7.9毫米步枪80支、手榴弹5000枚和地雷200枚的能力。在攻打掖县沙河时,八路军胶东部队首次使用自己兵工厂生产的迫击炮,仅打了3炮,一举解除了当地的地主武装。圈杨家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和地雷爆炸威力大、携带方便,很受八路军战士、武工队员和民兵的欢迎。当时兵工厂的工人们自编了顺口溜:“机器隆隆响,电灯明又亮,造枪又造炮,之前打胜仗!”
1939年1月下旬,国民党顽固派刘桂堂部数千人进攻蓬、黄、掖根据地。圈杨家兵工厂立即停产疏散。2旬下旬掩埋机器设备后开始撤离,大部分人员撤到平度县涧里村。撤离中兵工厂组织机构遭到严重破坏,人员减少。为了恢复生产,兵工厂人员带领数百名群众到圈杨家挖设备。他们牵着100多头牲口昼伏夜行搬运设备工具和原材料,然后在平度县涧里村等地日夜突击建厂。这一时期,兵工厂处于最困难时期,生产手段全部靠手工,没有柴油机,工人们用手拉皮带带动机床。后来,工人们创造了手摇大车轮带动机床的办法,生产的武器源源不断地供应前线。
1940年初胶东第二座兵工厂成立时,习惯称圈杨家兵工厂为胶东并工一厂。为了适应作战需要和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胶东兵工一厂还在掖县设立分厂,并在黄县、栖霞、蓬莱、平度等地不断转移。他们被敌人打散后很快重组,人员减少了很快又有新人加入,设备损坏了再重新组装。胶东兵工厂在艰难困苦中没有倒下,不断发展壮大。
1949年9月前后,胶东兵工一厂的技工部、制造部与六厂部分人员奉命携带设备迁往徐州九里山,与其他地区兵工厂合并成立华东财办工矿部(后改称山东省人民政府工矿部)兵工局第三兵工厂(主要由胶东兵工厂人员组成)。1950年10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工矿部兵工局第三兵工厂奉命迁至湖南省株洲山区,建立了一个专门修理迫击炮和生产炮弹的兵工厂。1951年10月,生产迫击炮弹的任务及部分人员和设备转移至湘潭市成立新的兵工厂,代号“282厂”,留下的部分人员及设备成立新的兵工厂,代号“331厂”,专门修理战场上损坏的苏制M-11航空发动机和研制国产航空发动机,支援抗美援朝。
自1954年,331厂相机研制生产出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航模发动机、第一台重型摩托车发动机、第一台吉普车发动机、第一台微型汽车、第一台涡轮喷气式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涡轮螺旋桨式航空发动机、第一台航机改型燃气轮机、第一台涡轮式航空发动机、第一台航空燃气轮式机车、第一台炼油尾气燃机电站、第一个以煤矿瓦斯气为燃料的QBR20型燃气轮机电站等。
1983年,331厂更名为国营南方动力机械公司。1992年6月更名为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同年9月,以该企业为核心成立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集团。2007年7月,企业更名为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