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中共烟台市委党史研究院,中国文史出版社)
1942年,日寇加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清剿“扫荡”,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困难局面。在敌、伪、顽重重压迫下,八路军军需医疗物资急缺,胶东部队连起码的药棉、酒精等都没有,只能采用竹签代替镊子为伤员做手术,以盐水代替酒精消毒,英勇作战负伤的官兵康复得不到有效保障。1943年11月,胶东军区后方医院抽调18人,在牟平县后垂柳村成立制药小组。制药小组缺乏制药设备,克服敌人封锁造成的物资不足,因地制宜,用瓦罐、铁锅、盆瓢及磨、碾之类家庭用具代替制药设备,原料就地取材,用盐滩卤水与纯碱制成碳酸镁,用石灰与烧碱制成烧碱水,将棉花、纱布脱脂消毒后制成药棉与纱布,用烧碱与油脂制成肥皂供应战地医院。小组成员蔡锦章将家中的银匠设备贡献出来,用铜条制成镊子镀银后供部队使用。
1944年5月,制药小组迁至牟平县田家村后,胶东军区后勤部印刷所石印部并入制药小组,10月迁入东夼仲家,成立磨粉组,制成酒精塔。11月,由胶东军区卫生部张一民部长取名,袁荣政委代表上级正式命名制药厂为胶东军区新华制药厂(简称“新华制药厂”),初设烧酒组、丸药组、制药组、和器械组。烟台首次解放后,新华制药厂进城接收敌伪在毓璜顶医院的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械。1945年9月,胶东工业研究室医药研究组30人合并到新华制药厂。同年10月,新华制药厂与胶东兵工厂组成工作组在大连开设“信增商行”采购物资,后改为胶东军区卫生部华安公司,通过华安公司从东北聘请14名日籍技术人员到制药厂工作。1946年制药厂采购到一批重要制造设备,部分实现机械生产,工厂成立卫生试验所。之后,新华制药厂陆续成立6个分厂,其中六分厂最早开设在烟台市,厂名为新生玻璃厂。1947年,新华制药厂迁至文登、乳山、荣成一带坚持生产。在“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口号鼓励下,新华制药厂开展大生产运动,18天完成2个月的支前任务,收到上级通令嘉奖。1948年6月,华东军区卫生部材料处60余人并入制药厂后,新华制药厂改为华东军区新华制药厂。
1948年10月,随着山东大部分地区解放,为更好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经华东财经办事处同意,华东军区新华制药厂历经2个月的长途行军,为其所属的制药、器械、血清疫苗、点解、敷料、玻璃6个分厂及1个研究室、1所化工学校共约750人,携带全部设备,从胶东迁入张店市,在日军军营废墟上建起新厂。
1948年12月,在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届药工会议上,新华制药厂的展品受到领导表彰。1949年1月,新华制药厂生产性质由供应军需转向以民用为主。5月,暂留在胶东的器械部和点解厂部分职工170余人迁入张店。至1949年6月,新华制药厂已发展成为全国解放区创办的唯一一家能够生产制剂的制药厂。
1951年4月26日,新华制药厂更名为中国医药公司山东省公司新华制药总厂(简称:“山东新华制药厂”)。1952年7月,器械分厂更名为山东新华制药厂医疗器械分厂。1953年6月,医疗器械分厂与新华制药厂分离,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正式独立挂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的第一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993年,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改制成立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山东新华制药厂改制成立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医药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