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促会是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简称。中国革命老区是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的简称。全国有1599个革命老区县,分布在28个省。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顾委撤销后,邓小平、陈云、习仲勋等同志倡导,一大批党政军离退休老同志联系社会各界成立了这一全国范围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山东有16个老区市109个老区县,山东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2009年成立。 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于2019年10月17日,承担着“弘扬老区精神、推动老区建设、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光荣使命。烟台既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未来,烟台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将广泛联系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老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到2023年2月25日,烟台市所辖十五个区市已全部成立了老促会组织。
首页 > 聆听经典故事聆听经典故事
胶东报坛的红色传承
2020-06-23 08:42:59来源:作者:

      □宋世民

根据地:创办《大众报》

在龙口市东南部山区,有一所佛教寺院幽居山坳,因地处莱山山脉,民间俗称莱山院。抗日战争初期,新组建的胶东《大众报》印刷所,曾暂居寺院一隅。1938年8月13日,四开四版抗日战报——胶东《大众报》,在此印刷出版并发行胶东各地,开启山东境内抗日根据地创办正规铅印报纸先例。

1937年12月,天福山起义诞生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发扬中央红军政治工作传统,利用战斗间隙曾先后出版过“救亡简报”、“抗日战报”等油印小报。当三军在黄县与鲁东游击七、八支队会师后,声势空前壮大。这时,办一个更完善、更充实的大型报纸,及时转达国内外反法西斯斗争信息,已是广大军民的共同企盼。中共胶东特委不负众望,6月初,在黄县文基姜家三军政治部宣传科住的小草房里,召开了报纸筹办会议。曹漫之、阮志刚、贺致平、余鹏、刘汉等十几位同志围坐一起,这些能用枪杆子打仗、也会用笔杆子战斗的军中精英,聚精会神将胶东军民的办报愿望变成实施方案。

此时,胶东沿海城市及交通咽喉已被日寇占领,办报所需通讯器材、印刷机械及铅字、油墨等,均被禁运封锁。报社人事、机构虽然有所安排,但硬件设备一无所有。当时,胶东抗日根据地与延安党中央尚无电讯联系,报纸刊登国际国内消息,只能采用国民党中央社电讯稿,没有电台等于断了唯一新闻来源。首任电台台长于伯显(化名李达)叫上副台长葛次元,化装入城,几经周旋竟然虎口拔牙从敌占区买回一点杂牌无线电零件,几个人钻进小草屋鼓捣了几昼夜,一部只有三只真空管的收报机梦幻般地摆上桌面。它太简单,收报时若有人从旁边经过,信号就会受到干扰,漏字掉句是常事。不过经文字编辑承上启下通融联贯,也能起到教育作用。

相比之下,负责筹建印刷所的周居宾和张松山,接受任务后却屡屡受挫。当时日寇猖獗,民心慌恐,黄城原有印刷设备、技术人员多已疏散转移,他们人地两生,筹集工作如同大海捞针。有一天,张松山在与黄县籍战士李征夫交谈时,偶然得知其入伍前曾在国民党黄县党部办的前锋日报社做过排字工人,便顺藤摸瓜详细了解原报社人员下落及设备去向,由此又联系到兄弟印书馆一批人员、设备……就在大家紧锣密鼓将搜集来的铅字上架后,不料祸从天降。那天日寇飞机又飞临黄城骚扰,一颗炸弹落在原报社附近的南城门里,随着一声轰响,房上瓦片哗哗落地,窗玻璃飞崩四射,那些宝贵铅字像一盘散沙抛扬出去……为抢时间尽快出报,只有将散乱铅字一枚一枚拣起来,重新识别组装上架。周居宾这位1930年入党的老同志,一边稳定大家情绪,一边组织人员日夜分拣。别人累了他反复催促休息,自己连续几夜不眠,两眼熬得通红。

吃一堑长一智,面对激烈复杂的斗争形势,上级决定把印刷所搬到城东南山区莱山院,又将驻蓬莱三军二路印刷所合并过来。至此,报社已有对开、四开印刷机各一部,还有转盘机、石印机等设备(均为人力驱动),基本达到出报要求。此时编辑部跟随特委住在山下姜家店和文基姜家,稿子编好送山上印刷。

当汗流浃背的交通员把第一期版面清样送上山时,印刷工人像接过久盼的圣火,立即调版装机,四人一组,手摇脚蹬启动机器,眼见第一张《大众报》徐徐推出,同志们兴奋异常,相互传阅祝贺。从此,在日寇重兵压境的胶东地区,《大众报》像一座扑不灭的导航灯,顽强闪跃在抗日征途。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报社全体同志,克服设备不全,生存、生产条件极其恶劣的困难,同仇敌忾,为办好报纸前仆后继。1942年以前,报社是在敌人据点包围中工作,离敌据点近的也就五、六公里。编辑和电台人员平时扮成村民潜伏各村秘密工作,电台同志往编辑部送电讯稿,则化装成卖豆腐的、赶集的、拾粪的等。发行工作者也是化装成走亲戚或做生意等形式,人背牲口驮,运用每隔二三十公里一站的秘密发行网,穿越敌人封锁线,一站一站地运送发行到读者手中。因为经常转移,编辑人员总是随身携带包袱,怀揣纸笔,每到一地,打开包袱就办公,拿出笔纸就写稿。日寇“扫荡”频繁时,报社同志常常在山上露宿,有时一夜要换好几个地方。为了及时抄收新华社电讯,电台人员也常利用自然山洞或自己挖个洞穴坚持工作。他们把天线架到树上,坐在石头上收电文。工作量最繁重的是印刷工人,接到敌人袭击情报后,要在一两个小时内尽快把机器拆解埋藏好,或人担马驮地转移出去,有时情报有误,一天内反复拆装机器也不罕见,甚至在洞穴里操作机器印制书刊报纸……

在日寇疯狂扫荡的岁月中,这些穿着军装的报人,用生命与鲜血同凶残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一边与敌昼夜周旋于群山峻岭,一边坚持秘密印刷出版报刋。不能铅印就出石印报,石印机也难以架设使用时,就刻腊纸出油印简报,千方百计向军、地领导传递国内外战局最新信息。通过他们的艰苦努力,在那看报与同吃饭一样重要的胶东游击战场,始终闪现着《大众报》的身影。

《大众报》的出版发行,让根据地广大军民开阔视野振奋精神,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使敌人心惊胆战寝食难安,千方百计围攻偷袭,企图置其于死地。在《大众报》11年的战斗历程中,为抗击敌人保存自己,先后在蓬、黄、掖、招、栖、海、文、荣、牟以及莱东、莱西、乳山、即墨、青岛等14个县、市工作和战斗过。据不完全统计,报社先后驻过的村镇有150多个,粉碎敌人20多次围攻与突袭。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及因公殉职者达60多人。

日寇投降后,大众报社迁往莱阳县城出版,1946年4月1日,由4开4版改为对开4版。1948年12月1日,《大众报》改名为《胶东日报》,这一是为了解决易于同当时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报名混同的问题,二是为了突出报纸的地方特色。1949年6月青岛解放,《胶东日报》随胶东区党委迁入青岛出版。1949年12月青岛市改为省直辖市,胶东日报又迁回莱阳出版,直至1950年随胶东区的撤销而停刊。

解放区:《烟台日报》问世

1945年8月末,当攻克烟台市区的硝烟刚刚消散,中共胶东区党委即指示,在接管烟台的同时,从区委机关报《大众报》社抽调一批干部,进城创办市委机关报——《烟台日报》。

1945年9月6日晨,已经受命的烟台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于大申、副总编辑兼编辑部长宋慈心(女)、秘书处长刘恩、电台台长于敬、记者于逢源一行5人,从莱阳城南郊出发,以急行军速度跋山涉水,步行100多公里,于7日下午进入烟台市区。为尽快出报,让市民早日了解人民政府治理城市的方针政策,他们背着背包,风尘仆仆地到市委组织部领受任务。

此时,社长兼总编辑的于大申,面前除了四位青年战友,腰里只揣着500元北海币,这是区党委交给他的全部创办资金。靠这些家底,要在极短时间内组建起行之有效的采编、印刷、发行三套机构系统,如同杯水车薪。更令他关注的是:在这座新解放的城市,作为执政党的机关报,如何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和政府的主张、人民群众的各方面意见和活动,及时准确地传播到全市城乡,依然是一个全新的探索过程。况且此时抗日战争刚结束,国民党军队正气势汹汹调兵遣将准备内战,硝烟并没真正散去。果然,当他们进驻这座举世闻名却百废待兴的城市时,竟连一处像样的宿舍都没有。几个人在向市委组织部报道后,当天夜里就在一间闲屋地板上和衣而睡。

第二天一早,于大申等人在市委配备的少数干部的协助下,按预设方案争分夺秒全力投入筹办工作:采写选编创刊稿件,接管伪鲁东日报社印刷厂,动员召募技术人员,组建发行网络……苦战10昼夜,终于抢在9月18日凌晨,使8开2版套红铅印的《烟台日报》创刊号如期问世。受筹办时间限制,这时报社内部正常运转机构尚未健全,创刊号为此在报耳位置特发两则本报启示:一、本报创刊伊始,一切尚未完全就绪,为使尽早为人民服务,与烟市各界共同建设新烟台,特提前出刊,暂定二日一期,一待本报内部整理充实后,即改为日刊,希望读者注意,并致谦意。二、本报自创刊号起,赠阅三期,自第四期起改为订阅,请暂至本报委托之胶东大众报烟台发行处接洽。该发行处现住北大街(朝阳街南头)。这份我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份城市报纸,于当年10月起由双日刊改为周6刊,12月1日起改出日报,先后出过4开2版、4开4版和对开4版。1947年10月国民党军队进占烟台后,报社迁往农村,刊印过几期油印报,于1947年底停刊,共出刊663期。

解放初期烟台发展方针是:贯彻执行劳资两利、劳资合作政策,支援解放战争;发展为战争服务的工商业,依靠农村,建设城市,面向农村,供应农村;冲破蒋舰封锁,争取海外贸易。烟台日报按照这一方针,向全市人民宣传党的城市政策,在多种形式报道民主政府改造敌伪遗留的基层政权体制、全面系统动员社会各阶层民众参加自己组织的同时,深入细致宣传劳资合作发展企业的工商业政策,使工商业者安心经营,使广大工人从自己的长远利益出发,支持企业主搞好经营。至1947年9月市委、市政府撤离烟台前,全市工商业户数比解放之初增加了700多家。

对《烟台日报》宣传发展工商业的成就,市委、市府和读者评价很高。市委《关于党报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在宣传城市工商业政策,指导群众运动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姚仲明市长在《烟台日报二周年》一文中肯定:“它是城市报纸,适合城市社会的需要,反映城市群众的要求。”工人刘克纳、伯屏的来信反映了烟台工人对新旧社会报纸态度的变化:“敌伪统治时期,我向来不愿看报纸。现在我爱上了您,您说出了我们闷在心里的话,我爱不释手,不愿漏掉一个字。”

在烟台日报创刊不久的10月初,美国舰队气势汹汹地侵入烟台海面,阴谋在已经解放了的烟台强行登陆,夺取中国人民的胜利果实。夜晚,各舰闪烁着灯火,犹如一道巨大的火墙,横堵在烟台海口外;白天,大编队战斗机群发出震耳的吼叫声,几乎是贴着屋顶低空飞行,妄图吓退烟台军民。我方谈判代表坚持严正立场,与美方代表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严峻考验面前,报社全体人员临危不惧,斗志昂扬严守岗位。记者深入一线采访报道,写出大量文稿;电台每晚发电稿六七千字,报务员手腕都累肿了,准确及时地把烟台的情况反映到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传播与美军谈判斗争的进展情况,鼓舞全市和全国人民斗争勇气,坚定胜利信念。

1947年春天,联合国救济总署的雇员史鲁域祺在市区纵车碾死洋车夫杨禄奎。在声讨和审判这名外国罪犯斗争中,烟台日报遵照市委明确指示,组织了持续56天的宣传报道,前后发表新闻38条、通讯4篇、速写2篇、社论1篇、短评2篇、意见和建议各1篇、杂感5篇。充分揭露外国罪犯草菅人命、戕害无辜的罪行,正义凛然地报道了烟台市人民法庭对犯罪者的审判与判决,做到有理、有利、有节,伸张了正义,宣扬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人民法庭的威严。

随着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制造摩擦至发动全面内战,作为全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海滨城市烟台,在第一次解放后的两年时间里,始终处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斗争中。为适应不同时期的斗争环境,报社自身也经历了许多变迁。不仅办报人员增减频繁、数量大起大落,报社两年内曾五移其址,编辑部与印刷厂不断分头转移。印刷厂从烟台山下迁到毓璜顶,再迁到通伸,又迁到南郊绍瑞口,后又撤离烟台市转移到现乳山十字岘一带。笨重的机器,沉重的铅字,都是靠工人背牲口驮,无人叫苦。报社创业阶段,编辑部班底不过8人,解放战争开始后,由于种种原因,短期内曾增加到近30人,后来又只剩下七八个人。即使这样,报社仍然按照市委指示,以临战姿态在市区或者农村坚持出报,直到1947年底接受暂时停刊指示的最后一刻。

新中国:催生《烟台劳动报》

1948年10月烟台第二次解放,此后近两年时间内,市区的新闻宣传任务是由中共胶东区委机关报《胶东日报》(1948年12月1日前其报名为《大众报》)承担的。1950年,随胶东区的撤销,《胶东日报》停刊,短期内烟台处于无报状态。这个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任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正在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党正面临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为了适应形势需要,1951年,中共烟台市委决定创办一份以本市劳动人民为主要对象的机关报——《烟台劳动报》。

此时,历经战争磨难的烟台市,经济状况比解放前虽有较大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在这座曾经诞生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份城市党报的地方,要重新创建一支新闻队伍,面临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最主要是缺少办报人员。1945年创刊的烟台日报原编采人员,在1947年9月末撤离市区后,已于1948年春奉命全部南下。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些人多被分配到全国各地重要新闻出版机构,成为当地宣传部门的骨干力量。而他们曾为之奋斗的烟台市,却难觅熟悉党报业务的人才。为此,市委决定一切从零开始,先从各部门抽调一些青年同志去青岛日报社学习,主要任务是熟悉报纸编辑出版的工作程序。于是,由编辑室负责人赵子经带队,于德、温国璋、王治政、王子凡(女)、赖芳信(女)、曲玉先(女)等同志组成的首批创办人员,前往青岛日报社学习。两个月后即返烟着手筹备出报。

时令已进入1951年初冬,十几名男女青年进驻市区虹口路北端紧靠海边的一座小楼,迎着凛冽海风,投入各项创刊准备工作。在这第一批工作人员中,年龄最大的不到30岁,其余则是刚刚走出校门的中学生,没有一名大学生,也没有一个人真正吃过报馆这碗饭,所谓办报经历就是在青岛学习的两个月时间。尽管新闻业务陌生,大家仍然信心十足,互学互帮边学边干。遵循劳动报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宗旨,在采访、写稿、编辑、组版等各个环节,尽量体现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印刷工人为保证随时开机印报,也抓紧时间对陈旧简陋的印刷机械进行维修保养。

烟台尽管是山东境内最早出版铅印报纸的城市,在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同时出版有对开、4开报纸近10家。但是,他们早年曾使用过的较为先进的印刷设备,已在连年战争中失修折损,导致当时承担印刷劳动报的印刷厂,全部家当也只有几台破旧的8页平版印刷机,还频出故障;没有铸字机,铅字残缺不全;没有制吸照相设备,照片插图都不能自制铜锌版;时事消息都是抄收中央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笔录过程常出现差错……即使这样,全体创办人员加班加点,经过半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51年12月16日,将4开4版焕发着新中国新气象的《烟台劳动报》创刊号,发送到广大市民手中。

创刊号的发刊词将报纸的宗旨、责任和任务写得十分通俗明白:“……大家对国内外的形势、工作任务、政策法令等方面,都希望经常了解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还希望学习一些政治常识,了解一些日常的科学知识。为了满足大家这些要求,特地出刊《烟台劳动报》,以适应工作发展和劳动人民的需要。……《烟台劳动报》是全市劳动人民自己的报纸。当前要做些什么中心工作,《烟台劳动报》就说什么;大家要知道哪些道理,就讲哪些道理,是根据着工作需要和大家的要求来办报的。因此《烟台劳动报》的内容必须是和全市劳动人民的工作、学习、生活密切联系着的,应当办的完全适合劳动人民的需要。”

围绕发刊词中的规范要求,编辑部工作逐步进入正常工作程序,但印刷厂却遇到新难题。进入1952年后,市区各项建设蓬勃发展,用电单位迅速增加,原来的小发电厂供电量明显不足,时常分区拉闸停电。这给《烟台劳动报》的正常印刷带来麻烦,有时快要印完时突然停电,工人只能停机等候。报纸不能按时完成印刷,不仅延迟发行时间,长此以往也会影响报社信誉。时任社长的侯文楷和工人们一起商量应对办法。有人提议,战争年代抗日根据地没有发电厂,也没有油发电机,都是手摇机器印报,后期还发明了用牲口拉动机器印报纸。

当时劳动报社使用的是平台印刷机,其结构与战时设备基本类似,但是马拉机器的操作过程,没人见过更没人干过。工人们七嘴八舌地凑出了一套“操作章程”,用根长绳子套住4开平台机传动轮,两端通过窗口伸到车间外面,六个人分两组轮番拖拉,拉一趟,印一张……有时停电时间稍长,这拉绳印报也格外费力,每当这时,社长侯文楷也参加进来,同大家一起像江河纤夫一样,列队牵绳拉动印刷机印报,直到把当日报纸全部印完。

这一时期的《烟台劳动报》,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突出宣传了各项社会改革,如“三反”、“五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恢复国民经济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认真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952年中央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后,报纸连续发表了《认真学习和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宣传员讲话材料,以大量篇幅报道了全市人民宣传贯彻总路线的经验和典型材料。1956年报纸以主要篇幅报道了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歌颂了三大改造所取得的胜利,促进了全市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报纸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除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外,对带倾向性的问题,多次组织专题讨论。如关于产品质量问题,克服雇佣思想,反对资本主义经营思想等。这种群众自我教育的宣传方式,对教育职工树立主人翁意识、帮助工厂企业端正经营思想,都起到一定作用。

报纸在宣传报道上,十分注重反映群众的要求与呼声。报纸经常以八分之一版面发表读者来信。读者在报纸上的批评,被批评者均做出答复,报纸还时常公布一些来信的处理情况,因此群众也把报纸看成是自己的代言人。报纸始终坚持小报小办,富有地方特色、办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文图并茂。采用通俗的语言讲革命道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解国内外形势。用漫画、连环画、诗歌和快板等形式介绍先进经验,宣传好人好事。既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又有知识性、趣味性,深受市民关爱。

《烟台劳动报》从创刊时4开4版3日刊,到1956年改为周3刊,1958年改为日刊,同时更名为《烟台日报》。同年5月,山东省政府决定,烟台市由省辖市改为地辖市。10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共莱阳地委改称中共烟台地委,莱阳专署改称烟台专署。10月15日,地委机关报《烟台日报》问世。原市委机关报《烟台日报》则更名为《劳动日报》。1961年1月3日,因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劳动日报》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