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平区大力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农技及公益事业服务人员和新型农民——
“谁授粉,谁得实惠。”昨日上午,牟平区大窑街道南杏林堡村,村民曲卫峰看着枝头拇指大小的苹果,一脸欢喜,高兴地说:“得听果业技术员的话,不人工授粉的话,恐怕坐果率一半也不到”。
今年4月下旬,我市苹果迎来集中授粉期,却遇到倒春寒天气。气温低蜜蜂不活动,人工授粉迫在眉睫。牟平区农广校及时下发防冻害实施人工授粉的通知,大窑街道农技站站长孔娣随即将通知传达给辖区45个村的果业农技员。很快,村里的大喇叭响起,村果业技术员走进农村果园传授技术。
一场倒春寒,一次人工授粉总动员。基层农技员成了辛勤小蜜蜂,跑赢了冻害,帮助果农最大程度减少了损失。这,正是牟平“区镇村”三级农技服务体系作用的充分体现。
构建完善的农技服务体系,人才是关键,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敲门砖”。近年来,牟平区以农村农技及公益事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项目为重点,积极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村农技及公益事业服务人员和新型农民,为当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乡村“三大员”,在牟平很有名气。村民曲卫峰所说的村里的果业技术员,就是其中之一。早在2009年,牟平区就建立了农村农技及公益事业服务体系,在农村配备果业、畜牧、蔬菜、粮油、水产主导产业技术人员、农村动物防疫员及沼气、自来水公益事业服务人员。村里的技术员、防疫员和服务员,俗称“三大员”。牟平全区共有1600多名,他们已活跃在当地乡村11年。由区财政每年拨付资金175万元用于服务人员误工补贴及培训费用。
刘维胜是大窑街道东吕格庄村的农技员。在今年全市推行的老旧果园改造中,他带着从区镇两级学来的知识,一边宣讲政策,一边帮果农改造果园。砍掉该砍的植新苗,不砍的改接换头更换新品种,根据果园实际推行改造技术,带动全村圆满完成果园改造计划。“大伙种果树多少都懂些技术,我们的作用就是将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传达下去,让村民果树丰产丰收。”刘维胜说。
拉起一支基层农技员队伍,更要管好带好队伍。牟平区农业农村局完善考核制度,每年与服务人员重新签订合同,选优淘劣,淘汰不合格人员。对主导产业技术人员分产业、按农时分季节进行培训,每年集中培训600人次以上。通过管理和培训,提高了农技及公益事业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水平,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苹果矮化砧栽培、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一大批先进农业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应用,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我们在推动农村人才振兴中,不仅要培养技能型专家高手,还着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项目,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牟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车传杰说。
在牟平区大窑街道新福村,有处百亩规模,名叫增富山的家庭农场。这里也是牟平区农民田间学校,牟平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实训基地,山东省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全国百个示范农民田间学校。这处家庭农场的主人叫杜旭,获2018年度“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是牟平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典型代表。
“我半路回乡干农业,起初啥也不懂,但心里不慌,街道农技站、区植保站给测土配方,区农广校提供技术指导,果园说干就干起来了。”看着生机勃勃的果树,杜旭充满信心。农场里的标准矮化砧苹果示范园郁郁葱葱,树上挂满果子,已进入丰产期。他说,当初决心干农业,搞规模经营,就是从牟平区2014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会上“换了脑”,得到很大启发,更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未来。
在牟平区,像杜旭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还有很多。2019年,牟平区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27万余元,共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449人,现代青年农场30人,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10人,针对各类人才特点,在政策上予以精准扶持,为当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