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栖霞市南部山区的衣家村,仅有55户村民,而就是这样一个既小又穷的老区山村,两年来,在党支部引领下全村凝聚一心,苦干实干,踏上了乡村振兴之路。
栖霞市苹果收购商王希杰说:“连看也不用看,你直接可以倒,以后你别家也不用送,你直接上我这就行了!”刚刚过去的苹果收获季,种植户李少华格外满足。今年虽然有效降水少气候较干旱,但苹果产量没降,价格也卖上去了。
栖霞市亭口镇衣家村村民李少华说:“苹果标光好,因为不缺水,今年这个苹果真是卖了钱了,都争着要。不止上去一倍的价钱。”
现在,衣家村350亩果园铺设了滴灌设备,让缺少耕地只能靠山种果树的村民们得到了实惠。可就在两年前,全村吃水浇地还只有一口两百年的老井,2016、2017连续两年干旱,村里的果树旱死了近一半。
衣家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说:“浇地没有水,我们花钱买水都运不到山上去,没有路,再不干的话,别说脱贫了,整个生活都很困难,村民们收入十年内就没有增加,逼着我们要想办法。”
痛定思痛,2017年,衣元良提出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集中力量修路、打井,可村里不仅没钱,也没人响应,衣元良不顾家人反对拿出了50万元家底作启动资金,挨家挨户地上门动员。
衣元良的儿子衣凯霖说:“就是房子、车子就抵给人家了。所以当时我就说,他穷得就剩我跟我妈了。”
衣家村村委会主任衣忠省说:“书记把自己家的家产都抵押了,我们大家伙也是体会到,都是为自己干。”
群众们发动起来了,可50万元对修一条5.5公里的盘山路来说杯水车薪。缺钱,那就自己干。利用冬季农闲,党员干部带头,就连村里年纪最大的老人也坐不住了。
村民衣忠乐说:“我上去干活,能比我大三岁的还有在上面干的,她是83岁,越干越爱干,挖石头,立外墙,也不觉得那么累,下雪这么厚,再大的雪也没停下。”
脱贫攻坚,重要的还是激发大家的内生动力。衣元良提出以劳动力入股,出一次工就记一张工票,可以兑换灌溉用水、果苗,未来也能作为创业股分红。
衣元良介绍道:“到今年为止有三个人,跟着我们一起干合作社期间去世了,当时他们干的时候,他们知道自己有病,知道自己身体不好,但还是去干。他们对我们充满了希望。所以我们就感觉一点,等不得了,因为他们努力了,要他们能看到我们村庄发展,发展好的一天。”
如今,衣家村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在省乡村振兴服务队协调下,村里又接连引进了藏香猪养殖、大棚木耳种植项目,预计明年可增收一百多万,一步步向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
衣忠乐说:“一天一个样,一个月一个样,都想活个大岁数,看看衣家村能变成什么样。”
省乡村振兴栖霞亭口服务队副队长、省扶贫开发办副处长王又磊说:“不等不靠敢为人先,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这种精神,大家都拧成一股绳聚集到一块儿,从脱贫到致富,再到乡村振兴,能实现更好的发展。”